APP下载

例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2018-11-02吴霞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吴霞

【摘要】本文以《桂林山水》一文为解读对象,论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阅读方向,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激活学生的多元阅读感知思维,促进学生构建整体认知,最终掌握知识。

【关键词】《桂林山水》 文本解读 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99-02

从文本解读到教学策略设计,再到教学实践应用,最后实现学生认知的顺利构建,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正如特级教师王君说的那样:“把解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文本展开全面深入的解读,从而为教学策略设计提供信息支持。下面,笔者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介绍文本解读的做法。

一、解读内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方向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其语言清新隽咏,结构条理清晰,情境创设精妙,深受学生青睐。该文不长,但内容丰富。开篇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起首,将人带进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文本第二段主要写漓江的水,这也是《桂林山水》的最重要看点。“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清、静、绿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感觉不到水在流动,看见江底的沙石,像无瑕的翡翠,多么形象的比喻,顿时给读者带来神清气爽的感觉。漓江水的美,已经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这就是作者要传递给我们的主要信息。第三段写的是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奇、秀、險到什么程度呢?“像老人,像巨象……”一连串的比喻,将读者带入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

对此,教师首先要分解剖析文本,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清晰把握。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才能想到“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组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桂林山水的绝美,并引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文本,建立初读感知”的教学策略;像第二、三段中的经典描写是排比句式,适合采用示范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反复诵读文本,以顺利启动学习思维;本课的阅读思考问题是什么,哪些内容适合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应该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阅读训练,等等,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文本解读有助于教师顺利执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教师对文本解读越到位,学生的学习方向就会越明晰。

二、解读语言,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对《桂林山水》的语言进行赏析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更多的鉴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要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来实现。语言鉴赏有多重视角,有的教师可能会陷入一些认知误区,认为鉴赏需要较高专业知识做支撑。也有的教师只会找修辞方法,离开修辞方法就找不到鉴赏角度。这些认知无疑给语言鉴赏带来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拓宽鉴赏渠道,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以丰富鉴赏认知。

《桂林山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也有短句子、对称句、引经据典、儿童化语言、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特点,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语言鉴赏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基础。修辞方法是最为重要的鉴赏切入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修辞的例句进行鉴赏切入。再如,课文中有大量的短句子,这也是一个鉴赏点,因为短句子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还有对称句,它能增加语言的整齐感,也是一种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动静结合手法运用也是课文的重要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性分析,找出动静结合的例句。

三、解读画面,激活学生的多元感知思维

《桂林山水》的景色描写堪称经典,作者用灵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需要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接受心灵的洗礼。因此,教师应率先展开对文本画面的解读。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是立体的,教师要先建立画面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立体阅读。漓江泛舟,这是最温馨的画面;清澈见底的河床,游鱼、沙石、水草,这些都是画面的细节内容;奇形怪状的山耸立着,分明让人有隔世之感。空中云雾缭绕,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自然是仙境一般。将文本内容立体化感知,这也是赏析写景类散文所追求的境界。

为了让学生建立立体感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第一,观察课文插图,对桂林山水建立整体印象。第二,让去过桂林的学生介绍游览经历,同时教师展示学生游览桂林的照片,让学生快速建立立体阅读认知。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视频,如《西游记》《刘三姐》《阿诗玛》等影视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美有直观感知。第四,发动学生参与美术绘画活动,让学生以各种美术手段展示桂林山水的形态美,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学习感知。

四、解读结构,促进学生构建整体认知

《桂林山水》文本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即使教师不做太多的引导,学生也可以找出“总—分—总”的结构特征。教师在对文本结构展开解读时,先要厘清文本的结构设计思路,并以图示结构形式展示出来,为课堂教学引导服务:第一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精美,起到总领点题的作用,交代观赏的原因;第二、三段→分写,先写桂林的水,从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展开描写,后写桂林的山,突出桂林群山的奇、秀、险等特点;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写出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小舟等相互映衬的特点。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如果教师能够从不同视角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解读,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知本课的结构:首先,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每一个构建部分展开进一步讨论,厘清每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在具体操作时,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主要内容,然后找出内容之间的内部联系,厘清结构规律)。最后,教师让学生综合分析各个部分的关联性,进而建立整体认知体系。从结构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顺文本内容和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构建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平时的作文结构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习作中结构设计存在的短板,进而提升习作水平。

总而言之,《桂林山水》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应该从解读文本角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契机,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知识。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