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想”和“做”落实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2018-11-02卢玉华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军要素思维能力

卢玉华

【摘要】本文论述运用有效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想”和“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想 做 要素组合方式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35-0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在部编版教材培训会上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四个维度。”陈先云先生建议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都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训练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要在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就要能够创设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发散的问题,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在不断的分析与探究中训练思维。

有效教育中的要素组合方式是听、看、讲、想、做、动、静7个要素依据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以不同的要素或要素组合、要素排列对教学活动进行的微观或宏观的调控。它的核心要素是“想”和“做”。教师通过围绕核心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以此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用“想”和“做”落实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一、发散式的“想”,让积累丰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优秀的诗文等都需要学生积累。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抄写、背诵,必定会让学生觉得负担重。记忆心理学表明:逻辑记忆和关联式记忆,会让学生记得更多、更牢固。因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知识时,可以先用“发散式的想”,将与之有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关联式记忆”,再用“逻辑”形式进行表达,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和记忆。

如教学识字组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发散思维,如下图所示: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时,建议使用“气泡图”的表达呈现方式,因为“气泡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不断地扩张思维,增加新的“气泡”,组成更多的词语;而能力稍弱的孩子,则可以写少一些。这样,就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发散式的想”,学生将相同的知识形成了知识网络,能积累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既落实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训练了思维能力。

二、留白式的“想”,让阅读灵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要落实的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掌控着阅读的整个过程,运用“讲授式”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会感到消极被动、枯燥乏味,这就是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讨厌语文的原因。同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对文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只是机械地积累和记忆,不利于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训练。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利用阅读方法主动地去了解文本,對文本中的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再通过“留白式的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照顾而牺牲的事。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裁特点——写人的文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阅读的感悟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对文中的“陈庚和小红军”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考虑到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方面缺少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而人物的心理活动恰恰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因此,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留白式的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想象和揣摩小红军在与陈庚三次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对话:陈庚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想: 。小红军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第二次对话:陈庚说:“上去,骑一段再说。”小红军想: 。小红军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

第三次对话:陈庚说:“那我们一块走吧。”小红军想: 。小红军说:“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通过这三次“补白”式的思考,学生自然地代入文本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在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同时训练了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式的“做”,让写话有个性

看图说话、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看图编写故事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对编故事有着特殊的爱好,可以说,儿童看图写话是一种心理需要,能让其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加强说话、写话训练不仅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能有效地发展儿童语言,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传统的看图说话的素材一般都是固定的一幅图画或几幅图画。因为素材相同,所以学生所编的故事都大同小异。由于图画是事先提供好的,学生对于故事的发展几乎不用思考。这样的写话素材,并不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方式中将“想和做”两个要素作为核心并组合使用,受此启发,在教学看图写话时,笔者先让学生“开放地做”,然后再“开放地想”,让看图写话变得个性化。

如在教学看图编故事《小熊运粮食》时,原来的写话素材如下图所示:

如果直接把这个写话素材出示给学生,学生编出来的故事必定是大同小异的。于是,笔者对写话素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将第三幅图去掉(如下图所示),让学生进行“故事推理接龙”,开放式地在框框中画出故事的发展情节。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出了:请好朋友帮忙、用小车拉、分成几小袋等,有些想法奇特的学生甚至画出了用飞机运,请机器人、哆啦A梦、魔法棒、孙悟空来帮忙等方法。这些洋溢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图画让人看了欣喜不已。

在“想+做”的教学思路引导下,原本较单一的故事有了不同的走向,学生出现了个性化的写话。同时,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推理思维、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有效教育中的“想”和“做”两个要素进行组合、使用,以有效地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红军要素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培养思维能力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