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播学者梅罗维茨的媒介思想

2018-11-02季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维茨前台媒介

季佳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梅罗维茨对传播领域理论贡献,具有非常大影响力传播思想主要有:媒介情境论、媒介素养以及球土化观点。

一、媒介情境论

(一)理论渊源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了媒介情境论,研究分析了先人学者的观点:(见表1)

经过10年的努力,他将这两种理论合二为一,采用了“场景”方法将面对面交往与媒介研究联系起来,研究社会传播新模式。

(二)理论观点

1.媒介决定了情境,媒介变化会导致情境的变化

梅罗维茨从情境边界、前台和后台关系、物理场所和社会场所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中的情境以及相应行为模式的差别,认为印刷媒介环境容易把社会情境隔离开。而电子媒介则逐渐消除了物理场所和社会场所之间的历史性关联,使之失去了区别情境和行为的意义,因为电子媒介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社会互动的意义。新媒介筑造了新场景,新场景导致新角色和新行为。也就是:媒介的变化→社会环境(情境)的变化→人类行为变化。

2.不同的社会行为需要不同的场景

他认为,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则会引起行为的错乱,因此,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但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一旦重叠或混淆,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3.电子媒介促成新场景生成,地域的消失

传统的印刷媒介环境为我们划定了比较明确的前台和后台的界限,使人的行为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前台和后台特征,从而维护了前台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单一和稳定。而电子媒介倾向于暴露后台的表现,因为电子媒介促进了信息流动,打破了不同阶层受众群之间的界线,将原来私人的场景融合进原来公共的场景,出现了许多原本分开的旧场景、范围合并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新的场景出现。前台和后台之间出现融合,造成了地域的消失。

同时,他还做了3个个案研究,证实了其合理性,即从群体身份、角色转换(社会化)、权威(等级制度)这三个视角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来详细论述电子媒介下的“地域的消失”。

二、梅罗维茨的媒介素养观

梅罗维茨认为,媒介素养应该分为三类:媒介内容识读、媒介语法识读和媒介识读。

(一)媒介内容识读

媒介内容素养是会用、会读、会解、会评的能力,是理解并解读表层的消息和深层的潜在消息的能力,是对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一种认知。梅罗维茨使用新闻媒体作为例子认为“紧跟新闻”只是内容识读的一个基本水平,要弄懂新闻故事是怎样构建,新闻发布者的固有偏见等等。也就是说,受众对内容能够明智地选择、识别、解读、分析、判断,积极主动地趋利避害。

表1

(二)媒介语法识读

媒介语法识读就是要考虑到不同媒介有各自的语言。梅罗维茨提供了几个例子。印刷媒体生产要素包括页面大小、格式颜色和纹理和字体设计、图形等。摄影制作要素包括构图、景深、镜头、曝光、对比度、后期制作等。他认为媒体语法没有得到很多的关注,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广泛的生产变量。不过,他承认,这是因为内容制作者通常更看重观看内容要素而不是生产要素。

(三)媒介识读

梅罗维茨认为,媒介识读往往与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有关。媒介识读是要弄懂一种媒介与另一种媒介之间的差异以及微观和宏观层面每种沟通的固有特征。同样,他列举了相关例子,感觉信息类型(视觉、听觉或嗅觉)、形式(图像或文本)、分辨率(如,广播声音与现场声音保真度和电视图像与现场图像保真度相比较)、传送速度和物理要求(如,人们在哪里以及如何接收此消息)。微观层面的分析包含了私人和人际情况。他还提出,当新媒体(或技术)产生时候,媒介的环境更加清晰。①

三、球土化理论

梅罗维茨提出了“普遍化他域”。首先,媒介拓展了我们的经历范围,我们与不靠近自己的人有社会关系。其次,通过接触外部世界,媒介还拓展了我们对“普遍化的他域”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世界。②正如学者孙玮所说,梅罗维茨指出电子媒介并未切断人们与地方之关系,而是促进了地方的情感联系。“互动的社群”变成了一种移动现象。③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梅罗维茨站在先人的肩膀,创造性提出了媒介情境论,被学术界广泛提及和运用。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之初,梅罗维茨又进一步拓展了理论的内涵,拓展了媒介情境论的研究视野,提出了自己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并结合米德、库利的思想提出了普遍化的他域,认为电子媒介的广泛运用消解了地域的限制,“我们”与“她们”、“这儿”与“那儿”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场景的融合使我们拥有了“球土化”的感觉。

对接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梅罗维茨理论和传播思想依然具有参考性,是阐释互联网发展现象的理论依据,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崛起推动了社会场景的流动与融合,解除地域限制,拆解了旧场景、虚拟与现实和公域与私域的界限模糊,使得人们与场景之间互相建构更加频繁、更加深入,不停地调适自己来适应新的场景、新情境,并产生一系列的新感知、新认识和新行为。

注释:

① Meyrowitz, Joshua.“Multiple Media Literaci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8(1),Winter 1998, 96-108

② “The Rise of Glocality: New Senses of Place and Identity in the Global Village.” In Kristóf Nyíri,(Ed.), A Sense of Place: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Vienna:Passagen Verlag, 2005, 21-30

③ 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学术月刊.2015(12):5-18

猜你喜欢

维茨前台媒介
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研究
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