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南北议和期间北方财政之影响

2018-11-01王欢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袁世凯财政

王欢

摘要:武昌起义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南方革命政府都急于再建统一的政权,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短缺对于其转向议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在袁世凯主持北京政务之时,清政府中央财政紧缺,地方把持税收不上交,列强又在中国大局未定之前不予借款,战争的继续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北方政局的稳定。可以说财政的赤字对于袁世凯转向与南方议和,支持建立共和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一情况做一梳理,以期了解当时之情况,或对更加全面地了解辛亥南北议和的复杂情况有所裨益。

关键词:辛亥革命 南北议和 袁世凯 财政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252-02

1911年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在无力应对的情况下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以期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从11月底开始,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极力主张下,南北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开始南北议和。从12月18日到31日,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了5次和谈会议。12月底,随着孙中山的回国,在南方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方则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清政府。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双方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自古以来,在国家分裂之际通过战争的方式统一政权是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孙中山和袁世凯来说,亦希望通过战争手段来统一中国,建立政权。然而,发动战事的首要条件是财政上的充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合洋税、厘金、正供、捐输,每岁不过七八千万”①。其财政收支和财政制度基本趋于崩溃状态,在辛亥革命以后,南北双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军费支撑,而财政的匮乏恰恰是双方政权都存在的巨大问题。

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先生在回国途中,有记者在采访孙中山时说到“两党之胜败,全恃财力,”②可以说,财政问题已经成为双方较量的关键。在南北议和的第三次议和会议上,其中第二项南北双方达成的条件中就提到,“國民会议未解决国体以前,清政府不得提取已经借定之洋款,亦不得再新借洋款”③南北议和期间,南方临时政府为防止袁世凯筹借外债,不肯再延长停战时间,“民军令不允迁延解决此事,尽恐袁世凯利用时日筹借外债,以固清军之地位也,是故下星期日停战期满,或不再行展期。”④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财政在当时对于南北双方的重要性,完全有理由说有钱财则统一天下,无钱财则政党消亡。孙中山曾经设想将东三省租借给日本,以此来取得日本财政上的支持,获得军费,进行北伐从而统一中国。⑤为了统一全国,建立共和政府不惜以租借东三省来获取经费,此议最终由于日方未同意而作罢。但从此项提议可以看出,财政在当时的重要性。其不仅是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更是政权得以维持的必要。时南方临时政府的财政问题对于孙中山由北伐转向与清政府议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对于袁世凯而言,议和的变数太大,诚然不如通过战争上的胜利来取得全国领导权的确定,况且,袁世凯手中握有北洋新军,其作为我国近代的第一支新式军队,威力不可小觑。可以说,袁在军事上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但在此时财政问题上的困难亦同样制约着袁世凯。即使清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此时也是国库空虚。“南京库仅余三万,北京倍之,不及六万。”⑥自武昌起义以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关税已经被列强所控制,由税务司存入列强在华银行,来支付赔款和外债,而国内的关税、盐税等税款以及绝大部分的田赋又都被独立各省的地方政府截留,在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下,清政府的税收失去一大半,“各省不仅截留了原应解归中央的税款,连在前清时期不敢耽误的‘赔款(庚子赔款),‘洋款(外债)也截留不解,中央政府几乎没有收入。”⑦“自川鄂事起,东南各省纷纷独立,应解交部库之款,均被扣留,中央财政因之大受恐慌,各部衙门大有不能支持之势。”⑧清政府的国库无钱,地方财政又不上交,使得其没有收入,财政的巨大短缺已经威胁到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更不用说在将钱花费到军事上来消灭南方革命。“初三日北军……而其正饷则已有三月不发……实国库空虚,已难挹注,且北军不得饷银愈向民间掳掠……”⑨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清政府甚至于连士兵饷银都发不出,导致多次发生士兵暴动,严重影响到了北方的稳定。

笔者从《大公报》中发现很多当时关于清政府节省经费以及筹款之命令,或对于当时财政紧张之情况有所印证。“新内阁……闻袁之意见。摄除以法律规定外,益摄大加裁汰,凡各员薪俸饷大为节减,且须将一切无关宪法法律等部门与差缺实行裁撤……无此多数薪俸供给。⑩”“自军兴以来,库款支绌,内廷供奉已难支持月初,已实行将各皇妃之膳房归并,现仍不支……交饬切实核查糜费以资撙节” 。清政府通过裁撤官员来节省行政费用,自然是由于财政已经趋于紧张,尤其是在清廷皇室支出中节省费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室为尊的情况下应该是绝不会有的,由此可观之当时财政短缺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同时清政府还发行公债,“政界近息袁内阁现在库款支绌……为今之计,惟有劝捐公债庶为有济……。” 但发行公债并没有给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带来多少缓和。于财政困难之情况在《大公报》中记述很多,可以想见,财政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北方行政的运行。

在国内财政无法运行的情况下,对外借款便成为南北双方政权得以继续的最大的出路,在袁世凯主持北京政务期间,曾多次与列强商议借款之事,“袁世凯屡与四国代表磋商借款,皆无成议。各公使为袁所嬲,对于此事颇费踌躇,屡以密电询问各国政府意见。” 但此时的中国政局动荡、大局未定,对于西方列强而言,中国的地理位置遥远,远不值得其在中国问题上投入太多,在革命浪潮如火如荼的时候,无论是支持清政府还是支持革命政府,一旦站错队很有可能失去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即使袁世凯是列强心中最理想的代言人,但在此时,西方列强在南北战事中并未以财力支持革军两方,西方主要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在中国问题上都保持中立态度。当时,对中国影响最深的当属英国,南北和谈问题最先便是由英国倡导的。“……英国对于中国之事并未主张君主立宪,……正在竭力协助中国依顺舆情以设立巩固有力之政府” 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其本来极力主张支持君主立宪,但鉴于其在东南各省有很大利益,因此也不得不考虑南方利益,“随着局势的变化,英国逐渐倾向于接受由中国国民公决的共和制作为解决时局纷争的选项。” 鉴于英国在南方的利益,其并不支持借款。

“此借款动机实发起与法国勾堆男爵,惟当时法政府并未许其在股票社会注册,故卒失败,是以法政府不甚赞成于此时即行借款。……德国为保守国际上名誉起见,决不肯独持己见。” “……自国务卿接民国代表伍廷芳要求中立,不准接济清廷之电后,即向议院提出此案,故议员之意见,甚不赞成借款。” 美法德在此时也不支持借款给中国,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中立态度。

“日俄两国对于借款问题仍旁观者是也。日本在中国商业尚在幼稚时代,受此番变乱之影响,商业上损害亦不可计议,且日本对于欧洲本为债务国,经济界亦无余力。故日俄两国对于借款问题,纯取中立态度。”

由此可见,对中国有主要影响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或情愿或不情愿地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中立,在南北战事中并未支持官革两方,对于袁世凯来说,财政困难的情况已经危及到了政权的稳定,对外借款又不成。“清政府前向三国借款三百兆,所订草合同忽然取消,实因法国考居男爵回遂至此项借款失信用。 ”“袁内阁因现在库款支绌,借款又已中变,即或能成亦不能用之军费”。 在列强于大局未定之时不给中国借款的情况下,即使袁世凯再不支持共和政体,其也必须作出妥协。

武昌起义后,之所以战事未一直打下去,以议和的方式来重新建立统一的政权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在这中间,财政的困难不可谓是不重要的因素,當时北方的财政已经对政权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损害,袁世凯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满清贵载振毓朗……要求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主义,袁谓借款难成,各部经费虽竭力撙节,袛多尚能支持半月,设再迁延不决,恐将内乱” 可以看出,此时北方的财政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严重的话将会导致北方自身内乱,这在与南方相持的时候,确实是关系着生死存亡,即使是袁在此时再坚持其心中理想的立宪政体,也不得不作出妥协。

自身财政不能支持行政运作,光靠清廷节省经费却无财政来源必然并不能长久坚持下去,而列强在中国大局未定之前给中国不予借款,这所有的因素都不得不成为袁世凯考虑的情况。对于袁世凯来说,其身为清政府大员,即使在支持南北议和,建立共和政府以后能被选举为民国大总统,但革命政府的建立却与袁世凯没有关系,所谓名正则言顺,这一问题始终会被人所诟病,因此这也是袁世凯一直以来坚持君主立宪政体的一部分原由。然而此时的财政问题已经关系到了政权的稳定运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不得不考虑通过议和来建立政权,以求尽快获得列强的支持。可以说,南北和谈不是官革双方愿意的结果,但也必然是当时中国社会形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八)[M].1932:25.

②孙中山莅沪三志[N].申报,1911-12-28(5).

③记第三次议和条款[N].申报,1911-12-30(5).

④七纪议和问题.申报[N].1911-12-29(5).

⑤此说法孙中山与日本协商借款的《森恪给益田孝函》史料可观之。

⑥6参见民立报,1912-05-27。

⑦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一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1:(432).

⑧呜呼可怜之京师[N].申报,1911-12-29(6).

⑨武汉最近之闻见(第二特派员函述)[N].申报,1911-12-28(6).

⑩新内阁官制将大加裁汰[N].大公报,1911-12-7.

内廷糜费大加撙节[N].大公报,1911-12-8.

摄请懿旨劝捐公债[N].大公报,1911-12-13.

各国皆不赞成借款[N].申报,1912-01-2(7).

译电[N].申报,1911-12-26(4).

桑兵.列强与南北议和的政争[N].学术研究,2016(7):112.

各国皆不赞成借款[N].申报,1912-01-2(7).

公电[N].申报,1911-12-25(4).

专电[N].申报,1911-12-26(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袁世凯财政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等候袁世凯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