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教育:高中政治学科培养核心素养的担当

2018-11-01张华曹丽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政治学科公民教育反思

张华 曹丽萍

【内容摘要】高中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提升?政治教学只有践行公民教育,才能突破教育中所面临的“德”的无奈和“育”的无力之瓶颈。开展公民教育是新生事物,难免有实践和认识的误区,需要澄清和纠偏。同时,本文就公民教育的目标解读、课程理念、教学实施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公民教育 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 反思

一、公民教育:高中政治学科的责任担当

较之其它学科,政治学科的忧患意识与焦虑情绪在一轮轮课改中持续呈现。一方面,在社会价值体系急剧变化的基本事实面前,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着三大难题:中外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的冲突,这些冲突使广大师生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表现在“德”的无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过度追逐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功利化,遏制了学生多元素质的提高,政治课教学走入了纯学科教学的误区,导致了“育”的无力。

从课程性质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提供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如今,我们又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改方向,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尽管我们从课程性质和目标上确立了高中政治学科作为公民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但在理念认同和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当前对公民教育的误读与纠偏

公民教育作为新事物,广大师生对公民教育还存在一些误读,亟待正本清源。

误读一:将公民教育等同于公民道德教育

谈到公民教育,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公共道德教育。比如,在公共场合能保持良好秩序,遵守公共道德等。其实遵守公共道德只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公民教育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教育。公民道德方面,包括仁爱、宽容、感恩、廉耻、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公民价值观方面,包括公平、正义、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爱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主题;公民知识方面,包括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公共生活等主题;公民参与技能主要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如沟通、演讲、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等。由此看出,公民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误读二:将公民教育等同于公民的责任教育

一谈公民教育,大家都想到国民责任和义务教育。任何社会里,国民都会有责任,问题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传统社会长期奉行的臣民是不一样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同时要对这个国家负责,而不是只有单方面的责任。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对公民权利的呵护还不够。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一定要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误读三:将公民教育的普遍性要求误读为先进性要求

长期以来,社会并存着两种现象:一是教育界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标准过高,违背教育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专门教育与公民教育、普遍性与先进性区分开。专门教育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党员的先进性要求、群众路线教育等标准较高。而公民教育是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是全民的、最普遍性、最一般性的教育。但现实中公民教育的目标却被人为拔高,有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守纪律就是事事听话。公民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异化为先进性要求,这不利于培养合格公民。

三、开展公民教育的几点思考

1.解读目标:个体的、社会的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不管哪一方面的学科素养目标,都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从个体角度看,要以公民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包括基本的智力品质、道德品质、生命品质。智力品质指某种最低限度的一般知识、职业技能以及事实论说的习惯;道德品质指公正、仁爱和基本的自制能力,具有和谐的人格。生命品质指敬畏生命、乐观生活、尊重自然的品质。从社会角度看,要培养公民遵纪守法观念、国家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国家建设的能力。实施公民教育应具有高瞻远瞩的视界,要超越传统的工具性学科定位,建构出清晰的学科目标定位。

2.课程理念:生活的、自主的

公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给学生全新的教育体验,它应直面学生思想、生活中正在遭遇的困惑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基于此,开展公民教育应坚持生活、自主的课程理念,只有让学生过真实的公共生活,在丰富的价值体验中才能将知、情、信、行化为一体。教师在课程观建构中,要致力于从“书本”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潜能;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学生解决道德两难的能力;从“课堂”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界。

3.教学实施:主体的、开放的

首先,优化教室小课堂——突出主体性。公民教育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逐步显现的过程。因此,突出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尤为重要。其次,开放校园中课堂——突出选择性。要以课程的思想和弹性管理的理念来设计公民教育,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活世界”。充分挖掘各类校园活动中的德育因素,提升学生的参与素养。第三,延伸社会大课堂——突出体验性。一方面要联络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国家的命运。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来校讲学,结合一些经典案例,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代改变着教育,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 程晓峰. 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2]王啸:公民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0(1).

[3] 章敬平. 鍛造新公民[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5(17):1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D/2016/02/61.】

作者简介:张华(1978.06-),男,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1.江苏省黄埭中学;2.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政治学科公民教育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多媒体信息工具在政治教学中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