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卧浇机体冷隔缺陷解决措施探讨

2018-11-01马素娟宋学恩张敏之刘宪亮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充型铁水铸件

邢 伟,时 晓,马素娟,宋学恩,张敏之,刘宪亮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108)

大型机体铸件在铸造生产过程中,因尺寸和结构的限制,机械化程度较低,一般易出现呛孔、冷隔等缺陷。特别对于大平面卧浇机体,受浇注系统、铁液充填型腔速度、铁液初浇温度等因素影响,大平面是缺陷易发位置,需要设计合理的铸造工艺来保证铸件质量。

1 铸件简介

大型机体铸件结构如图1所示,尺寸3 510 mm×1 421 mm×1 060 mm,重量 5 700 kg,材质H T250,基本壁厚18 mm.设计卧浇倾斜浇注工艺,阶梯浇注系统实现平稳充型,图2为铸造工艺简图;自硬砂制芯造型、刷涂、表干,使用下芯定位装置下芯,提高尺寸精度,减轻劳动强度;浇注温度1 340℃~1 360℃,使用浇口箱拔塞浇注,提高挡渣效果;浇注后冷却时间大于120 h,进行时效处理消除应力。

2 缺陷位置及原因分析

该机体在生产过程中,在顶部大平面气腔上部 位置出现一道裂纹,如图3所示,对缺陷位置取样检查分析,发现裂纹断面光滑,是典型的冷隔缺陷特征。

图1 大型机体铸件三维示意图

图2 大型机体铸造工艺图

图3 缺陷位置及形态示意图

冷隔是铸件上穿透或不穿透的缝隙,边缘呈圆角状,由充型金属流股汇合时熔合不良造成。多出现在远离浇道的宽大上表面或薄壁处,金属流汇合处,激冷部位,以及芯撑、内冷铁或镶嵌件表面[1]。冷隔缺陷产生的原因一般是铁液温度低、化学成分不合适、浇注速度慢、型腔内充型阻力大、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等造成铁液流速慢。

利用M A G M A软件模拟该机体充型过程,通过对凝固过程进行模拟,机体凝固时间为90 s,模拟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冷隔缺陷部位是机体最后充型部位,裹气严重,铁水温度较低。

图4 MAGMA模拟机体凝固示意图

通过模拟结果和对铸件结构进行分析,机体该位置产生冷隔缺陷的可能原因如下:

1)充型末期铁液温度较低,流动性差;

2)冷隔部位出气不良,气体阻碍铁液合流;

3)机体结构限制,卧浇工艺顶部大平面成为最后充型部位。

3 采取措施及取得效果

针对该机体冷隔缺陷产生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

1)提升浇注温度

由最初制定的初浇温度1 340℃~1 360℃提高到1 370℃~1 380℃,使铁液在较高的温度下,保持顺畅的流动,到达缺陷位置时不会因温度降低过快而凝固,形成冷隔。同时根据季节气候不同,细化浇注温度。

2)调整合金成分

通过对熔炼过程进行控制,对合金配比进行调整,将碳含量控制在成分范围上限,提高铁水流动性。

3)增加出气

在机体冷隔位置周围增加出气棒,加强铸型排气,防止此处产生较多的气体无法快速逸出而阻止铁水合流。

4)优化浇注系统

该机体采用阶梯浇注,半封闭式浇注系统,浇注系统各单元比例为F直∶F横∶F内=1∶1.6∶1.3.为解决冷隔缺陷,改进浇注系统,增大内浇道截面积(浇注系统各单元比例变为1∶1.6∶1.4),加大上下两层中间5道内浇口截面积(与产生冷隔位置正对),增加此处的铁液进入量,提高充型速度,避免薄壁大平面成为最终充型部位。同时,增高浇注压头,提高浇注速度,使浇注过程中砂芯产生的气体速度远低于包围砂芯铁水凝固的速度,减少气体的逸出,浇注时间由90 s降低为75 s.

图5 优化浇注系统示意图

通过以上的改进,机体冷隔缺陷未再出现,合格铸件见图6,说明采取的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图6 工艺改进后合格铸件示意图

4 结论

1)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冷隔缺陷的产生。

2)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首先取决于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其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因此,适当调整合金成分,可以有效提高铁液的流动性。

3)提高型、芯砂的透气性,加强铸型排气,防止气体聚集阻碍铁液合流。

4)合理的浇注系统,可以引导金属液平稳、连续地充型,在合适的时间内(对于该机体在75 s充型完毕)充满型腔,可以避免形成冷隔等缺陷。

猜你喜欢

充型铁水铸件
GJB 2896A-2020《钛及钛合金熔模精密铸件规范》解读
铝合金液态模锻流变充型能力预报模型
宣钢KR铁水自动脱硫技术的应用实践
大型行星架铸钢件浇注系统设计
呋喃树脂砂铸件技术分析及改造研究
钛合金叶轮精铸成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铝合金车轮支架差压铸造充型工艺优化及改进
金属型铸造铝合金铸件泄漏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卢成: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大有可为
精密薄壁铝合金铸件表面缺陷的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