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兴蚕桑30年(1986~2015)

2018-10-31蔡玉根陆水根

蚕桑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桑苗春蚕桐乡市

蔡玉根,陆水根

(嘉兴市绿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嘉兴 314000)

嘉兴是我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唐有“秀州贡绫千匹”的记载,宋有“宋锦由来出秀州”之说。1986年以来,嘉兴蚕桑产业呈现了较快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更是迎来了“黄金时期”,全市90%左右的乡镇从事蚕桑生产,蚕茧和白厂丝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2和全国的10%,成为全省重要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2003年开始,国家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引导东部地区蚕桑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再加上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要素资源日益稀缺,而种桑养蚕劳动强度大,收益却相对较低,致使农户种桑养蚕热情不高,蚕桑生产持续下降。至2015年,全市桑园面积16044 hm2、饲养蚕种34.1万张、蚕茧总产17378 t,与1986年相比分别减46.4%、69.4%、52.4%。

1 桑园面积

1986年全市桑园总面积29933 hm2,时值蚕茧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政府给予物资奖励,丝绸工业部门给予价外补贴,对新种桑园给予补助,使蚕农种桑积极性大幅提高,至1994年全市桑园总面积达33602 hm2(为1986~2015年间最高值)。嘉善县、平湖市及秀洲区东部的一些乡镇,原来桑园面积较少,属零星产区,从1991年冬季开始积极鼓励农户种桑,至1994年共新发展桑园约2600 hm2,占全市新发展桑园的87.3%。

但新蚕区经不起冲击,当蚕茧价格迅速回落时,马上开始挖桑,1994~1996年,共挖桑园近733 hm2,使刚刚开始成林的桑园毁于一旦。

1996年底,在经受95、96年低潮的蚕桑生产后,嘉兴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抓住机遇,积极引导,于1996年12月召开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桑园园区建设现场会,各级一把手均亲自开穴种桑,嘉兴市第一块连片集中、土地平整、沟渠配套的5.33 hm2桑园园区建成于桐乡市灵安镇屠家桥村。1999年全市蚕桑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当年在建园区126个,基本建成21个,面积96.7 hm2,已建的园区面积都在3.33 hm2以上。桐乡市梧桐镇万安村泥水兜农业园区投入资金76万元,平整土地38.9 hm2,把原来147块零散地变为集中成片的平地,其中种桑16.7 hm2,桑树实行统一种植,分户管理,达到速生高产。

2001年全市改造和新种桑园达3623 hm2,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园区桑园给予100元~200元/667 m2补助,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平土,填浜造田,改造“箱子田”,建成了面积3.33 hm2以上的高标准桑园园区189个,总面积1086 hm2,超过前4年桑园园区总面积的总和;同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桑园园区390块,合计1793 hm2,占全市桑园面积的6.2%。2004年3月市农业经济局下发《嘉兴市蚕桑优化改造规划(2003~2007)》并付诸实施,当年全市改造和新种桑园2933 hm2,其中新建桑园园区115块,面积867 hm2;全市高标准桑园园区1070块,面积7467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28.6%。2006年全市共改造和新种桑园2133 hm2,其中新建桑园园区151块,面积133 hm2;至年底,全市高标准桑园园区已达1697块,面积10333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39.7%。2015年全市桑园总面积16044 hm2,高标准桑园园区1435块,面积8326 hm2,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51.9%。标准化桑园园区的建设,提高了桑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位面积产出率,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86~2015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变化见图1。

图1 1986~2015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变化(hm2)Figure 1 Changes of Mulberry Garden Area in Jiaxing City from1986 to 2015(hm2)

2 蚕茧生产

2.1 生产规模

1986~1995年间,嘉兴蚕桑生产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发种量111万张,蚕茧总产36526 t。1988年全市有蚕桑生产的乡镇(街道)数124个、养蚕农户数35.4万户,年产茧500 t以上乡镇(街道)数43个,全年发种量125万张,蚕茧总产43640 t。1992年全市有蚕桑生产乡镇(街道)数116个、养蚕农户数36.4万户,年产茧500 t以上乡镇(街道)数50个,全年发种量达178万张(为1986~2015年间最多的一年),蚕业生产达到鼎盛。

1995年秋茧起,蚕桑生产开始起伏发展。1996年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分别下降到121万张和38708 t。2001年全市蚕茧产量58846 t,为30年中最高一年,因撤乡并镇,有蚕桑乡(镇)数调整为32个。2003年春茧价低,导致广大农民养蚕积极性大幅降低,全市蚕桑生产大滑坡,全年发种量减至89万张,产茧量降至35901 t。2006年蚕桑生产有所恢复,全年发种量104万张,产茧42665 t。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茧丝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全年发种量减至81万张,产茧量降至33908 t。2015年全市有蚕桑生产乡镇(街道)数42个、养蚕农户数13.3万户,年产茧500 t以上乡镇(街道)数13个,全年发种量34万张、产茧17378 t,分别比1986年减69.4%、52.4%。1986~2015年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变化见图2。

2.2 生产布局

图2 1986~2015年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变化(万张)Figure 2 Changes of Silkworm Egg Quantity Raised in Jiaxing City from 1986 to 2015(Ten Thousand box)

1986年全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与晚秋蚕5期,秋蚕布局中的早秋、中秋、晚秋的饲养量比例为37∶54∶9。1993年起逐步调整全年养蚕布局,实施“稳春、控夏、调秋”,具体为稳定春蚕数量,控制夏蚕发种量在春蚕发种量的20%左右,调减早秋、晚秋并养足养好中秋蚕;该年海宁市袁花、黄湾两乡镇首先取消张产低、茧质差、收益少的早秋蚕饲养,进行“三秋改二秋”尝试。1995年嘉善县、平湖市两个蚕桑零星县(市)推行“三秋改二秋”。1999年海宁市、海盐县相继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二秋布局。2003~2004年南湖区、秀洲区全面实行“三秋改二秋”。2004年全市仅桐乡部分桑苗产区乡镇饲养早秋6000余张(仅占全市秋蚕种的1.7%)。2005年逐步实施秋蚕布局再调整,改变过去“养足中秋,看叶养晚秋”的传统习惯,减养中秋,增养晚秋,使全年形成春蚕为主、两秋并重的布局;该年秋蚕布局中,早秋、中秋、晚秋的饲养量比例为2∶72∶26。2009年桐乡市不再供应早秋蚕种,早秋蚕饲养成为历史。2015年全年饲养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4期,中秋蚕和晚秋蚕的饲养比例为37∶73。

2.3 养蚕技术

2.3.1 少回育养蚕

1990年海宁市蚕桑站和盐官镇农技人员开展小蚕1日2回育试验,经过两年探索实践获得成功。1992年少回育技术(又称省力化养蚕技术,即由原来每日给桑5回~6回改为每日给桑2回~3回)在海宁各地逐步推广。1994年秀洲区蚕桑站技术人员探索大蚕1日3回育获得成功。1996年少回育养蚕技术在全市推广。1997年全市小蚕1日2回育的蚕种达到103.2万张,占总饲养量的84.3%,其中秀城区(现南湖区)、海宁市和桐乡市的小蚕1日2回育的覆盖率已占90%以上;大蚕少回育的蚕种有92.6万张,占总饲养量的75.6%,其中郊区(现秀洲区,下同)、海宁市和桐乡市的重点乡镇已普及到80%以上。1999年8月30日《桑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程》正式发布,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2004~2005年市蚕桑管理站结合生产实际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2005年4月20日市技术监督局发布新的市级农业地方标准《桑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程》(DB3304/T006-2005)。2009年桐乡市在春蚕期开始舒适化饲养技术研究,实施全龄每日2回育,劳动生产率提高4倍,房屋利用率提高28.6%(每人负担8张蚕种左右,张种饲养面积25 m2),该方法受蚕业大户欢迎,于2010年在桐乡市逐步推广。

2.3.2 大棚养蚕

2001年春蚕期,秀洲区和桐乡市各建2只塑料大棚,进行大棚养蚕试验并获成功;夏秋期在其他各县(市、区)相继进行大棚养蚕试验均获成功,至秋期结束,全市已建大棚10余只。2002年9月23日全省大棚养蚕现场会在桐乡市召开,会议代表参观了桐乡市梧桐镇同心村和秀洲区新塍镇的大棚养蚕示范区。2004年大棚养蚕生产模式继续在全市推广,并逐步完善大棚养蚕技术,该年全市有各类养蚕大棚99只,共饲养蚕种823张。2015年全市有各类养蚕大棚276只,共饲养蚕种3189张。

3 蚕种生产

3.1 生产规模

1986年全市9个蚕种场生产蚕种84万张。1993年全市生产蚕种193万张,蚕种达到自给有余。1996年全市蚕桑进入低谷期,制种量也随之减少。1997年全市生产蚕种105万张。2001年受蚕桑生产回升的影响,全市蚕种生产量增加至146万张,以后逐年下降。至2015年,全市3家蚕种生产单位,全年生产蚕种21万张,比1986年减75.3%。1986~2015年嘉兴市蚕种生产量变化见图3。

3.2 生产单位

图3 1986~2015年嘉兴市蚕种生产量变化(万张)Figure 3 Changes of Silkworm Egg Production in Jiaxing City from1986 to 2015(Ten Thousand box)

1986年全市有王店、海宁、嘉兴、钱塘江、崇福、大麻、盐官、海盐、石门等蚕种场9个。2004年蚕种场改制工作启动,年内海宁市率先将原海宁、盐官和钱塘江3个蚕种场资产统一处置,人员统一安排,通过公开招标,成立全市首家股份制蚕种生产单位“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8月桐乡市将蚕业公司、蚕种冷库及崇福、石门、大麻三个蚕种场等五个单位整体改制成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改制方式为资产内部转让,人人有股,经营者持大股。2009年3月王店蚕种场整体改制成立嘉兴市大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出资人为嘉兴市秀洲区蚕业服务公司,出资方式为评估后净资产。2012年12月嘉兴市蚕种场改制成立嘉兴市绿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现已不生产蚕种),出资人为嘉兴市禾兴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2月海盐县蚕种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注销,改制为国有企业,由海盐县水务集团出资兼并,其房屋、设施、设备以及土地等资产归水务集团所有,原在职人员中除协议参保、自谋职业外,其余均进入水务集团,也已经不生产蚕种。至2015年底,全市有蚕种生产单位3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民营企业2个。

3.3 品牌建设

1986年以来,全市各蚕种生产单位对蚕种品牌和商标也越来越重视。王店蚕种场于1998年率先注册“虎”牌蚕种商标,桐乡的“丝源”、海宁的“健”牌、嘉兴的“丰泽”、海盐的“顺丰”也陆续注册,全市所有蚕种均有品牌。各蚕种场从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入手,经过几年的努力,嘉兴市的“丝源”、“健”牌等品牌蚕种多次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等荣誉,深受群众欢迎。

4 桑苗产销

嘉兴市既是全国、全省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又是全国桑苗主产区,嫁接桑苗的繁育量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不断提升这一传统特色产业,1986~2015年间,嘉兴市通过建基地、优品种、打品牌、办协会、拓市场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使嘉兴桑苗进一步赢得了品种新、质量优的良好声誉,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

1986年全市生产嫁接苗2.7亿株。桑苗产区主要集中在桐乡市同福、灵安、虎啸、南日、亭桥、史桥、晏城等7个乡镇和海宁市长安、周王庙、郭店等乡镇。所产桑苗除满足境内需求外,还销至江苏、安徽、福建、山东、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自治区;省内销往杭州、湖州、绍兴、金华、台州、丽水、温州等市县。

30年来,桑苗产销随着桑苗价格的起伏而呈现波动。1992年全市生产桑苗12.8亿株,为30年间最多的一年。1993年桑苗生产量减为8.7亿株。1995年桑苗生产形势转好,生产嫁接苗12.2亿株。1997年桑苗生产量又减少为7.3亿株。2000年由于蚕茧价格上扬,加上桑苗品种的改良,全市桑苗产销由滞转旺,全市生产嫁接苗9.4亿株;优、新品种嫁接苗卖价从上年的0.15元/株攀升到0.3元~0.4元/株,常规品种嫁接苗也卖到0.25元/株,比上年高出60%以上。

2001年海宁市周王庙镇建成多个高标准培苗园区,被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授予“浙江省优质桑苗繁育示范基地”称号;同年6月30日该镇成立全国首家桑苗技术协会,成功注册全国首个桑苗商标“苗旺”。2002年9月“全国桑树良种化与蚕业发展研讨会”在海宁市召开,推进了全市桑苗产业的发展。2003年全市生产嫁接桑苗8.7亿株,但由于蚕茧生产不景气,桑苗销售量只有生产量的1/3左右;同年11月海宁市周王庙镇筹建占地4698 m2的桑苗交易市场,设有40个交易席位,并建立了桑品种母本园和种质资源圃。

图4 1986~2015年嘉兴市嫁接桑苗生产量变化(亿株)Figure 4 Changes of Grafted Mulberry Sapling Production in Jiaxing City from 1986 to 2015(100 Million)

2006年受茧丝绸行情持续走好和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扶持政策的影响,广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使桐乡、海宁嫁接桑苗价格一路上扬,从刚上市的0.3元/株到最高达0.75元/株,平均价格在0.5元/株以上,是上年的近1倍。2007年茧丝绸行情再次进入调整期并持续低迷,导致各期茧价一路下跌,桑苗价格也大幅下降,平均售价约0.1元/株。2008年海宁市周王庙镇星富桑苗专业合作社建立全省第一个桑苗出口基地,面积13.3 hm2,涉及农户126户,全年出口到韩国、土耳其、越南等国的嫁接桑苗50万株,金额达40万元。1986~2015年嘉兴市嫁接桑苗生产量变化见图4。

5 几次重大影响的蚕桑事件

5.1 氟化物中毒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砖瓦厂、水泥厂等建材行业在乡镇、农村蓬勃兴起。1982年杭嘉湖地区砖瓦窑已发展到289座,占全省总数的47%。1982年5月中旬开始,正当大批蚕发育到3龄时,全市重点蚕区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了小蚕发育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蚕不吃、不动、不死,群体发育不齐,个体间大小开差很大。后将桑叶急送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化验,证明为桑叶受氟化物污染。5月17日省委副书记陈作霖在桐乡市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砖瓦厂立即停火5 d~7 d。受氟化物中毒的春蚕,抗病力明显下降,导致后期病毒病爆发,嘉兴市因此损失春茧约1500 t。

1986年嘉兴市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春蚕氟化物中毒事件。5月13日~18日春蚕发育进入3龄期,全市107个乡698个村7636个组的16.38万张蚕种,发生不同程度的氟化物中毒,占总饲养量的45.5%,其中基本颗粒无收的19500张,共损失春茧1490 t。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当时蚕区分布着大型砖瓦厂175座,小型鞋土窑243只,由于放松警惕,在防氟治理上管理不善,大气中氟化物污染严重;二是5月初开始持续15 d的高温、干燥、多日照天气,使桑叶对氟化物的吸入量剧增。

1984年3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省环保局《关于做好杭嘉湖地区春蚕防治氟污染工作的意见》(浙政办〔1984〕40号),规定杭嘉湖地区在(每年)4月25日~5月25日的春蚕饲养期间,砖瓦厂等排氟工厂实行停火;如不实行停火而污染春蚕造成的损失,由工厂赔偿。嘉兴市人民政府自1986年起,每年下文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防氟工作的领导,有防氟治理装置的砖瓦厂从每年4月25日起确保正常运转,无治理装置的排氟工厂,一律自4月25日到5月25日停火1个月,从每年5月1日起经桑叶监测,1次超过30 mg/L的应立即停火。

199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各氟污染监测点共测定桑叶含氟量358批次,其中超过30 mg/L的达234批次,尤以嘉兴市王店镇姚家庄点为最高达142 mg/L,当地政府立即执行省、市有关规定通知砖瓦厂停火,避免了氟害的再次出现。1993年桐乡市春蚕期间,部分乡镇砖瓦厂、水泥厂停火迟,点火早,有的根本不停火,造成虎啸乡李介坝原蚕村2龄开始普遍发生氟中毒;另据桐乡市28个乡镇统计,受害农户共达26364户,受害蚕种41008张,占总发种量的16.5%,损失蚕种5946张。2005年春蚕期间,桐乡市凤鸣街道发生一起较大规模氟化物中毒事故,中毒蚕种10537张,损失蚕种6781张,经济损失411万元。

为了防治氟污染,嘉兴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市政府办公室及各蚕桑重点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每年都下发有关春蚕防氟工作文件,规定春蚕饲养的1个月内,所有排氟企业一律停产,以保护蚕桑生产;农业部门设立桑叶采样区,从春蚕发种前开始采摘桑叶样本,送环保部门化验,数据送达防氟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用0.5%~1%的新鲜石灰浆清洗桑叶,凉干后喂蚕;一旦发现家蚕氟化物中毒,立即分批提青,淘汰弱小蚕,并改用优质桑叶,精心饲养;推行秋种春养,提高防氟效果。

自1987年至2015年,除个别年份个别区域外,没有再次发生全市性大面积蚕氟化物中毒事件。

5.2 桑粉虱暴发

1991年桐乡县南日乡勤丰村、史桥乡长新村、屠甸乡星星村、城南乡丰桥村、同福乡联星村等187 hm2桑园和桑苗圃,发生桑粉虱危害。1992年夏秋期,在桐乡、海宁、郊区等56个乡镇的22467余hm2桑园,受桑粉虱危害,小虫成大灾,为害之重是建国以来首次遇到,致使中秋蚕茧减产2760 t。1993年秋季,桑粉虱再次暴发,全市除平湖外的4县(市)2区92个乡(镇)的3万hm2桑园发生桑粉虱危害,其中11067 hm2桑园成灾;据海盐县调查,每667 m2桑粉虱密度高达260万只,密度最大的达10亿只以上,全市损失秋茧2500 t~3645 t;该年市蚕桑管理站针对桑粉虱危害,实施了《桑粉虱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经过3年科研攻关,在桑粉虱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和天敌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应用于生产。1995年桑粉虱为害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桑粉虱防治技术研究》成果获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5.3 农药中毒

5.3.1 “立打螨”中毒

2001年9月8日起,海宁市袁花、钱塘江、盐官、周王庙、硖石和桐乡市同福、梧桐、灵安等25个乡镇27580张中秋蚕,先后出现农药中毒现象,损失蚕种11369张、蚕茧447 t,经济损失达808万元。中毒原因是蚕农桑园治虫使用的“立打螨”农药中混有0.44%氯氰菊酯所致。后由当地政府、农药生产企业(南京农药厂)、农药销售部门与农技部门共出资546.58万元,对农户给予一次性补偿。

5.3.2 “毒死蜱”中毒

2006年9月3~4日,由于稻田大面积治虫(主要农药“毒死蜱”)喷洒的农药污染空气,再加上天气闷热,使吸附到桑叶上的农药挥发少,从而造成桑叶农药残留多。海宁市、桐乡市部分乡镇在中秋蚕收蚁当日或次日,相继发生大面积中秋蚕中毒现象,其他县市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市共中毒损失蚕种8万余张,占总发种量的27%,海宁市、桐乡市蚕种生产单位的原蚕种也发生中毒。此次中毒发生时间之早、涉及范围之广、损失数量之大为历史罕见。农业部门经多方协调,为中毒严重的乡镇增补晚秋蚕种3.3万余张,以减少蚕农损失。

5.3.3 “阿维菌素”中毒

2007年5月9日起,海宁市海昌和硖石街道、秀洲区王店镇、海盐县百步镇相继发生较大面积区域性春蚕中毒。4个乡镇共有28个村6996户15582.5张蚕种中毒,损失蚕种6348张,王店蚕种场场部及宝华原蚕区原蚕也有中毒损失。经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调查分析,为“阿维菌素”农药中毒所致。农业部门制订出一系列的生产自救应对措施,以减少春蚕中毒损失;环保部门排查分析认定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为污染源。经协调,由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受中毒损失的蚕农和王店蚕种场经济补偿共595万元。

1986~2015年的嘉兴蚕桑,是不平凡的30年。蚕桑产业既创造了历史的巅峰(2001年产茧量创历史纪录,达58846 t),留下了产业发展与管理完整经验和配套技术的宝贵财富;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8连减”(蚕茧产量从2007年起连续8年减产,降至17378 t,比历史最高纪录年下降了70%),暴露了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诸多“软肋”。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产业“经典”,有待全体“蚕桑人”发掘、传承与创新,为嘉兴蚕桑再添新篇章。

猜你喜欢

桑苗春蚕桐乡市
镉胁迫下生物炭和AM真菌对桑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互联网+”桑苗营销的优势及发展对策
螯合剂对桑苗修复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如果我是……
渔歌子·咏春蚕
长寿花
春蚕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供应蚕茧、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