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Ⅱ)
——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养蚕、资源)

2018-10-31周金钱

蚕桑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蚕蚕种方格

周金钱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1 养蚕技术

1982年开始推广“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全省小蚕饲养逐步走向标准化。1982年春蚕,杭嘉湖23.5万张蚕种受氟化物污染中毒。1989年桐乡市建立了一次可容纳30万张的大型催青室。1997年方格蔟推广到全省11个市(地)42个县,春蚕期使用占全省总饲养量的16.3%。1998年秋蚕茧产量第一次超过春蚕茧。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春-秋、春-夏-秋、春-秋-秋等多种养蚕布局模式。2005年淳安县建立了全国首座全自动智能化高密度的现代化大型催青室。2014年全省实行加温饲养小蚕的蚕种,占总饲养量的95%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4年,全省逐步推广、普及“大蚕一日3回育”的省力化养蚕技术。

1.1 养蚕设施与设备

1.1.1 养蚕设备

1980年秋期,杭州蚕种场从日本引进信光式S-16型稚蚕饲育自动装置,它是由8个机组合成的全套自动化设备,装机容量5.3 kw,小蚕饲养从切桑、给桑、提青到除沙实现全程自动化。经过试验,由于机型庞大、结构臃肿、组件重叠繁复、运转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不适合在农村推广而告终。

1989年桐乡县投资128.75万元建设催青大楼,建筑面积2028 m2,一次可容纳30万张蚕种催青,配置了DTC-90型温湿度自动控制仪,具有LED数码管显示温度值、热风器加温、超声波增湿器补湿、制冷机降温、电脑计算积温和温湿数据贮存等功能,实现加温、调温、补湿、除湿、照明、换气、积温计算等自动控制。1991年海宁市投资近20万元研制开发了全国首个蚕种催青室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由主机、自动控制仪、巡回检测仪和手动控制开关4部分组成,具有通过拨盘设定所需温湿度(精度在±0.3℃以内)、LED数码管显示各室温湿度、微机根据室内实际温度和设定温度自动开启空调降温或用热风机升温、在自动控制故障时可用手动控制、以及自动记录与打印温湿度、计算积温、任意调节打印间隔时间、多种故障声光报警、提示故障室号与故障内容代号等功能和特点。2000年嘉兴市秀城区(今嘉兴市南湖区)林业与蚕桑站研制开发了一套催青环境控制、数据存储、蚕种管理为一体的蚕种催青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以省地方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规程》(DB3/T315-2001)为依据,由专用软件对温湿度采集头的电压变化进行换算、数据比较,控制室内温湿度;利用计算机对历史数据进行保存、对比分析;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实行数据远程交换。

2005年淳安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自动化、智能化催青系统控制的现代化大型蚕种催青中心,建筑面积为1998 m2,一次性可容纳15万张蚕种。该系统采用硬件和软件模块化结构的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技术、数字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构成,能智能测量、控制蚕种催青的温度、湿度等主要要素,每个房间全部安装自动化控制设备,实现蚕种催青温度、湿度、换气、光线、催青数据等电脑全智能化自动管理。1间8.0 m×4.0 m×3.5 m的房间,一般可容纳1.2万~1.5万张蚕种的高密度催青。

2000~2014年全省新建或改造的催青室,都采用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至2014年,全省共建有催青服务中心26个,催青室面积1.74万m2,可催青蚕种61.74万张。

但至2014年,养蚕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木制蚕架、竹制蚕匾等设备为主。

1.1.2 小蚕加温设施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养蚕由集体集中养改为家庭独户养。为解决小蚕共育问题,推行农户自愿结合的小蚕共育,其方式主要有“蒸饭制”、“联户共育”、“规模共育”、“小蚕公司”等。

1987年嘉兴市郊区农林局经6年研究,创造了“家庭式省柴灶炕房育技术”。1989年冬,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在嘉兴市郊区召开了全省小蚕加温设施现场会,全面推广“家庭式节能小炕房”、“丰联式简易地火龙”、“靠壁灶”、“靠壁龙”等加温设施。1990年冬,又在衢州市召开新蚕区小蚕加温设施现场会,因地制宜推广“木屑炉”、“水泥管简易地火龙”、“地面式简易地火龙”、“小蚕活动式节能加温器”等多种小蚕加温型式。至1990年,全省实行小蚕加温饲养的蚕种92.4万张,约占春蚕总饲养量的70%。其中节能炕房5.51万只,共育蚕种39万张;靠壁灶(龙)7.89万只,共育蚕种30.48万张;天火龙2.03万只,共育蚕种8.32万张;其他方式加温饲养的蚕种1.48万张。

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春期采取各种形式加温饲养的蚕种达80%左右,其中嘉湖重点蚕区的普及率达95%以上。进入21世纪后,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逐步扶持与推广小蚕规模共育、小蚕专业公司等方式,逐步推广小蚕自动加温器等加温设施、切桑机等机械,探索小蚕人工饲料育、高密度共育等新方式。

2014年全省建有小蚕共育中心14979个,建筑面积2.21万m2,共育蚕种30.09万张,占全年饲养量的33%。其中共育50张以上的中心180个,共育蚕种1.78万张;共育100张以上的中心74个,共育蚕种2.36万张。

1.1.3 养蚕大棚

家庭联产承包后,大蚕饲养基本利用农户生活住房。

为解决规模饲养的养蚕用房,2000~2001年省农业厅先后两次组织人员赴山东、江苏省进行大棚养蚕专题考察,并于2001年组织桐乡等5个市县,于春、夏、秋三蚕期进行了5次大棚养蚕试验。2002年9月23日省农业厅、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省蚕茧产业协会在桐乡召开了全省大棚养蚕现场会,全面推广大棚养蚕。

大棚的主要形式与构造:

塑料大棚:大小根据场地和饲养量而定,一般为20 m~25 m × 7 m~8 m,用直径25 mm、壁厚1.5 mm的装配式镀锌大棚钢管作拱架,0.1 mm厚的塑料膜作棚顶覆盖材料,再覆1层~2层遮阳网作隔热层,一般搭建2层蚕台。

简易大棚: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小根据场地和饲养量而定,用木料或毛竹依房屋墙壁搭建临时棚架,上覆编织布等防雨材料即成,蚕期结束后即拆除。

地坑:在地势较高的稻田挖地坑,一般为13 m×1.3 m×2 m,可养2张蚕种,用竹片作棚架,上覆稻草。

2010年全省共有养蚕大棚1724只,饲养蚕种2.17万张,占全省饲养总量的1.7%。随着养蚕规模的减少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整治等,大棚养蚕逐年减少,到2014年,全省仅有养蚕大棚502只,饲养蚕种7220张。

大棚养蚕技术主要技术要点:①选择地势平坦高燥地方建大棚。②在4龄第二日或5龄第二日进棚;自然温度饲养,午间温度过高时做好降温;在5龄进棚给第二次桑叶后,用条桑育;③做好防病防害,养蚕消毒前削除10 cm左右表土,消毒后在地面撒一层新鲜石灰粉,养蚕期间多撒干燥材料;④见熟前一日喂片叶,并体喷一次灭蚕蝇,在放蔟具前撒一层新鲜石灰粉消毒,见熟5%左右时开始放蔟具。

1.2 饲养技术

1.2.1 养蚕布局

20世纪70年代末,全省进一步推广“春蚕分批养、夏蚕适当(比例)养、增养(增加)早秋(饲养量)、养足养好中秋、看叶养晚秋(根据桑叶量确定饲养量)”的养蚕布局。一般布局安排的要求为,春蚕第一批占90%,第二批占10%;如果以春蚕为100%,则夏蚕为20%~30%,早秋蚕为30%~35%,中秋蚕为80%~90%,晚秋蚕为10%~15%。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桑园肥培管理水平的提高、夏秋蚕新品种的推广和冷藏浸酸、饲养技术的改进,夏秋茧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1982年全省秋茧产量达到2.96万t,为春茧产量的100.9%,第一次出现了全省“秋茧超春茧”。此后,在春茧产量增加的基础上,连续11年实现“秋茧超春茧”,而且超幅不断加大。至1992年,全省饲养夏秋蚕273.32万张,为春蚕饲养量的192.0%,夏秋茧产量8.11万t,为春茧产量的136.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蚕茧产量的增加,有60%是靠调整养蚕布局以及增养夏秋蚕而实现的。

蚕茧供需矛盾缓解后,夏蚕、早秋饲养数量少、茧质差的矛盾开始凸现。为此,省农业厅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适当控制夏蚕、早秋蚕”的布局意见,1993年进一步提出了“稳春、控夏、调秋”的布局原则,即继续稳定春蚕饲养数量,因地制宜适量饲养夏蚕,适当调减早秋蚕饲养量,对夏茧、早秋茧的价格也作了相应降低收购。1993年起,绍兴市只养2期秋蚕。到1996年,全省58个养秋蚕的县中,养三期秋蚕的有7个县,养二期秋蚕的有43个县,有8个县只养一期秋蚕。

鉴于夏茧、早秋茧质量太差的呼声掀起,加上农民养蚕风险大、收益低,秋蚕布局调整后相邻地区养蚕时间不一致不利集中收茧的突出矛盾,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省丝绸公司于1998年2月24日在湖州召开了“秋蚕布局研讨会”,并印发了会议纪要。对养蚕布局调整进行统一安排,以“春蚕适当早养、夏蚕稍往后推、‘三秋’改‘二秋’”(农经蚕字〔1998〕1号)为思路,各期发种时间要求春蚕在5月1日左右,夏蚕在7月20日左右,中秋以8月15日为中心,晚秋以9月15日为中心。同时,实行“二秋”布局的县,将在9月15日前收购的蚕茧执行早秋茧价格,改为8月15日以后发种饲养的蚕茧执行中晚秋茧价格。此后,全省逐步压缩夏蚕、早秋蚕的比例,推行“三秋”改为“二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饲养数量的逐年萎缩,夏秋蚕饲养期数和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春-秋二期、春-夏-秋三期、春-秋-秋三期、春-夏-秋-秋四期等的多种布局模式。2014年全省春蚕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55.5%,夏蚕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4.7%,早秋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0.1%,中秋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19.4%,晚秋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20.3%。

1.2.2 蚕种催青

2001年3月9日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主持制订的首个催青省级地方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规程》(DB33/T315-2001)发布并实施,2007年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对2001版催青标准进行了修订了,并将标准作为《桑蚕种》系列标准之一,标准号调整为DB33/T217.7-2007。修订后的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包括了原种催青,简化了部分内容。至2014年,蚕种催青均执行DB33/T217.7-2007标准。

常规催青标准见表1,简化催青标准见表2。

1.2.3 小蚕饲养

1.2.3.1 共育方式

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小蚕共育有多种形式:

联户共育:农民自愿结合、因陋就简,由住房条件好、养蚕技术高的农户牵头,利用原来房屋,进行适当改造,使之达到能加温、保温、保湿的要求,其他农户订好蚕种,提供加温柴火和蚕匾,统一饲养到3龄后分蚕到户。

共室不共蚕,俗称“蒸饭制”:利用原集体蚕室或农户住房,建造简易地火龙或炕房,推选一人掌握温、湿度。参加共育的农户须事先登记,并在养蚕前将蚕具送到共育点统一消毒,并做好标记。从收蚁开始就各管各自的,仅统一饲育标准,统一操作时间。3眠后,拿回自己的蚕到家中饲养。共育所需的管理员工资、加温费、电费、蚕药费等按蚕种量分摊负担。

互助合作式共育:利用原集体的蚕室或农户住房,建简易地火龙。分户收蚁,统一标准,轮流值班饲养,桑叶由各户自己承担。眠起处理后,青头蚕集中饲养,分蚕时,青头蚕按蚕种数量分到户。

小蚕公司:事先将订种单交给小蚕公司,由小蚕公司统一领取蚕种,到2龄或3龄出售小蚕。有合伙办小蚕公司、重点户(专业户)牵头的小蚕公司、集体小蚕公司等形式。1984年桐乡市在青石乡创办了小蚕场,利用乡农场土地,新种小蚕专用桑园5亩,新建简易小蚕室18间,选择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养蚕能手,建立乡级小蚕场,蚕农自愿申报,小蚕场集中饲养,三眠后发放到户,收取适当劳务费。在1985年全年共有59个村725户农户参与其中,饲养小蚕588.1张蚕种,该小蚕场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

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入社社员提供集中小蚕共育服务,3龄或4龄发放到户饲养。规模有一期十几张、上百张、甚至上千张不等。也有合作社专门卖小蚕的,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有2个点,同时可养2000多张蚕种。

托蚕所:农户委托专业户饲养小蚕的一种有偿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较好解决了分散饲养存在的小蚕劳动力短缺、饲养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安吉县马村,一期也可养几百张蚕种。

1.2.3.2 饲养技术

1981年省农科院等开展了“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研究,于1982年在长兴农村试验。1983年在海宁、桐乡、海盐、长兴、奉化、兰溪等6个县7个点农村中试,制订了以保持高温多湿条件、掌握控制日眠为中心的《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见表3。

饲育技术标准的推广,使全省小蚕饲养走向标准化。从1984年到1989年,全省累计推广310万张,普及率达80%。

1988年浙江省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小蚕省力化饲养技术。1991年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与湖州市农业局开展了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研究。到1993年,湖州城区(今湖州市吴兴区)全年推广应用小蚕打孔薄膜覆盖全天2回育技术,饲养蚕种9.36万张,占总饲养量的81.18%。1995年制订了《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规范》,见表4。

表1 常规催青标准(2007年)Table 1 Conventional Incubation Standard(2007)

表2 简化催青标准(2007年)Table 2 Simplified Incubation Standard(2007)

表3 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1983年)Table 3 Technical Standard for Hybrid Silkworm Rearing in Spring Season(1983)

主要技术要点:①做好蚕种补催青,掌握补催青温度25.5℃、湿度86%,使一日孵化率达到95%以上。②严格控制入眠时间,做到春期10天眠3眠,夏秋期9天眠3眠。③选采优良桑叶,采摘营养丰富、成熟度适中、未遭污染的新鲜桑叶,给一次桑采一次叶,不留余叶。④灵活揭盖薄膜,一般1、2龄上盖下垫,四周包折,给桑前提早半小时揭膜;3龄只盖不垫,并提早1 h~2 h揭膜;各龄见眠,不盖膜。⑤提前扩大蚕座面积,比常规饲养提早扩好蚕座面积,并及时做好匀座,并在给桑前与眠中,多撒焦糠石灰,以保持蚕座干燥。

表4 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规范(1995年)Table 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eeding Young Silkworm Twice a Day(1995)

1996年全省应用小蚕一日2回育的有8个市35个县,普及率达到66.7%,其中嘉兴市郊区、湖州、桐乡、海宁、海盐、德清等7县(市)应用的蚕种达164.6万张,普及率达78.8%。至2014年,全省基本应用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1.2.4 大蚕饲养

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90年代初,农村的大蚕饲育法主要有蚕匾育、蚕台育和地蚕育三种,每24 h给桑4次~5次,用桑为片叶、芽叶和条桑。

1995年“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列为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制订了以小蚕一日2回育、大蚕一日3回育为主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制作了《浙江省省力化养蚕技术规范参考》(“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规范”见表4,“大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范”表5)。

主要技术要点:①定量给桑,特别是5龄期,按照少食期吃光、盛食期留有少量残桑、后期控制用桑的要求,掌握好用桑量。②保持目的温、湿度,防4龄低温,加强4、5龄起蚕和龄期中的蚕体蚕座消毒。③5龄每日用新鲜石灰粉消毒,同时经常进行饲养环境的消毒。

1996年嘉兴市、嘉兴市郊区、桐乡、海宁、海盐、湖州和德清等7县(市、区),小蚕一日2回育技术推广应用蚕种,共计146.83万张,普及率达到78.8%,大蚕一日3回育技术推广应用蚕种共计93.3万张,占总饲养量的40.6%。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到2014年,全省全面推广“大蚕一日3回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基本普及全龄省力化养蚕技术。

1.2.5 方格蔟应用

1.2.5.1 推广政策

我国的纸板方格蔟,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日本引进推广的。经10多年的试点,仍停留在小面积试验阶段,主要原因受评茧方法制约。1981年省农业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科委”)等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共商对策,一致认为应以缫丝检定,按丝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茧价,以促进方格蔟的推广。

1982年5月省农业厅、省科委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加速推广方格蔟的报告》,提出对方格蔟茧改干壳量计价为缫丝计价的建议。6月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改革评茧方法,并同意从日本进口一组蚕茧检定样机。9月省科委将“桑蚕茧茧质评定标准及茧检定仪的研究”列为省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委托省纺织工程学会、省蚕桑学会牵头。省纺织工程学会、省蚕桑学会研究确定,以省丝绸科学院为主在湖州市下昂乡进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试点。1983年由省农科院为主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委“六五”重点攻关项目“桑蚕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课题,在海宁县长安乡新民村、辛江乡新德村开展缫丝计价试点。

1987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广“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浙政办〔1987〕126号),充分肯定了“组合售茧、缫丝计价”试点成果;确定浙丝一厂、中丝三厂、嘉兴丝厂、崇德丝厂、下昂丝厂为扩大推行“缫丝计价”试点单位;批准在湖州、桐乡、海宁和嘉兴4地,由省投资1300万元各建一个茧质检定所,通过以蚕茧出丝的数量和质量确定方格蔟茧价格,加速推广方格蔟。

表5 大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范(1995年)Table 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ate Stage Silkworm Rearing at Less Feeding Times(1995)

1987年湖州市下昂乡,海宁市长安乡、辛江乡、石路乡,嘉兴市郊区洪合乡,桐乡县崇德乡、芝村乡进行了“缫丝计价”试点,以1%鲜毛茧出丝率作基本价,解舒丝长、净度为补正计价项目。在收茧时,先按干壳量预付茧款给农民,最终按缫丝成绩结算返利。到1990年,组合收茧累计近2000 t。

实行缫丝计价,真正体现了优质优价政策,大大促进了方格蔟的推广。仅1992年全省就新增方格蔟1613.1万片。到1997年,推广到11个市(地)42个县(市),春期使用的蚕种17.71万张,占全省春期饲养总量的16.3%,其中湖州市使用方格蔟2172.6万片,占全省的61.3%。由于1997年中秋茧开始实行目评收茧,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和兑现返利款,方格蔟应用迅速减少。1998年春蚕期,全省使用方格蔟降到1700万片,应用的蚕种仅8万张左右。

1.2.5.2 企业与扶持

方格蔟生产企业。在1974年富阳县最先创办的郜村、临江、民主等3家方格蔟厂基础上,1979年临海市创办了临海市蔟具厂。1991~1993年,随着湖州、海宁市全面普及推广方格蔟实行缫丝计价,以及部分新蚕区积极推广方格蔟,全省除原有富阳郜村、民主、临海3家生产厂外,增加了8个县(市)的11家厂,1994年起大部分厂由于经济效益低而先后停办。1997年新增缙云蚕具厂,1998年全省仅存富阳郜村、临海、缙云3家。20世纪90年代末,临海市蔟具厂、缙云蚕具厂先后停办,到2014年,全省仅剩办厂最早、规模最大的富阳市郜村蚕蔟厂,其生产的方格蔟不仅供应本省,而且还销往广西、云南等蚕区。

方格蔟生产扶持。由于生产方格蔟一次性投本较大,政府对方格蔟生产进行补助,1974年给企业每生产一片方格蔟补贴0.33元,1984年改为按实际销售数量每片方格蔟核补0.20元,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消。补贴取消后,由生产企业按市场需求确定销售价格。2005年开始,杭州市以项目的形式对方格蔟使用者进行扶持,使杭州市方格蔟使用量有较大的增加。

至2014年,淳安、缙云、武义、永康、磐安等少数县仍全年使用方格蔟,嘉湖蚕区仅有部分区域使用方格蔟。

全省方格蔟历年推广量,见表6。

表6 浙江省方格蔟历年推广量一览表Table 6 Annual List of the Promotion of Checker Mount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单位:万只

1.2.5.3 上蔟方法

根据蔟片的放置形式,有搁挂式上蔟和回转式上蔟两种方式。

搁挂式自动上蔟:蚕座整理,每张蚕种上蔟净面积约22 m2,一般养蚕房清除四周蚕后即为上蔟面积,实际相当于养蚕面积的三分之二。蔟片搁置,春期以见熟30%、夏秋期以见熟20%为上蔟适时,直接在地蚕铺上每隔15 cm放1只双联蔟片,每张蚕种留10%蔟片作游山蚕上蔟用。抬高蔟片,将大竹竿往桩柱上方抬升30 cm~50 cm,当大部分蚕定位营茧(约经上蔟后16 h~18 h)后,捉1次至2次游山蚕,抬高蔟片的时间宜早不宜迟。清除蚕沙,在抬高蔟片后,要将地铺里的蚕沙清除。搁挂式自动上蔟法为应用方格蔟地方的基本上蔟方法。

回转式上蔟:用1副蔟架把10只蔟片装配后悬挂起来,再利用熟蚕上爬的习性,由于蔟架重心发生变化而使蔟架自动回转的一种上蔟方法。蔟架的制作,用2 cm×2.5 cm的木框条,制作1个长117 cm、宽64 cm的外框和1个长112 cm、宽64 cm的内框;在内外框两端木条中心,用2只蝶形螺丝将内外框相连接,使内外框能以螺丝为轴自由转动;在内外框的每根长柱上,装上10只铅丝固蔟夹,夹距为10 cm,用于组合和固定蔟片;蔟架在使用时将内外框拉成垂直角度,收藏时将内框和外框折拢;一般每张蚕种准备20只固蔟夹,200只蔟片。上蔟步骤,将方格蔟平放在地上(下垫薄膜),均匀地撒上130头左右熟蚕,约经5 min~10 min,熟蚕在蔟片上爬稳后,按先后次序将方格蔟插到蔟架上,使固蔟架夹紧方格蔟长边上第2孔格,插满10只后,将回转蔟架横放在竹架上或吊挂在吊绳下部,如多层挂蔟,不超过3层。

在回转蔟基础上,2009年淳安县创造了六连片翻转蔟,并在姜家、浪川、界首、汾口等蚕桑重点乡(镇)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六连片翻转蔟由六连片木框、长木转轴、底座架3部分组成。六连片木框是用厚1.2 cm、宽3 m的木条制成边长122 cm的方形木框,木框内用木条钉成“井”字形状,把6只方格蔟用细铁丝或木工汽枪钉固定在框内的木条上而成,在“井”字形木条中间钉2根4 cm厚的木档,间距略大于7 cm,便于六连片木框套在长木转轴上。长木转轴为长300 cm、截面7 m×7 m的杉木,正中部30 cm加工成圆柱状,置于底座架上。底座架高110 cm,由2个呈“丁”字形木架中间相连而成,有2个弧形(口朝上)支撑点,托住长木转轴。淳安县茧丝绸公司对六连片翻转蔟架实施每只补贴200元等鼓励政策。至2014年,六连片翻转蔟成为淳安县蚕上蔟的主要蔟具,也是保持蚕茧优质的重要因素。

1.3 污染防控

1.3.1 农药中毒

1992年春蚕期,海盐农药厂生产农药“杀虫双”,污染海盐、海宁、桐乡三县,造成蚕中毒,其中海盐县有11个乡镇98个村16537户19015张蚕种中毒,损失蚕茧200 t;海宁市损失蚕种近400张,损失蚕茧15 t。中毒原因查明后,海盐县农药厂“杀虫双”生产车间即行停产,切断污染源;对中毒蚕种采取更换桑叶、清洗桑叶,隔离病蚕,分批饲养,添食蚕菌清等措施,并由农药厂对损失严重的农户进行赔偿。

1995年8月下旬,缙云县桑园治虫使用了由福建省福州精细化工总厂生产的“20%高效敌敌畏”,造成17个乡镇175个村1995户农户3391.3张中秋蚕损失,原因是“高效敌敌畏”中含有0.65%氯氰菊酯。为此,省农业厅发出了专门的通报,最终由生产厂家赔偿20多万元。

2001年8月,海宁、桐乡桑园治虫使用了由南京农药厂生产的“立打螨”农药,两市的25个乡镇238个村1.3万户农户饲养的中秋蚕自9月6日开始先后出现农药中毒症状,持续时间20余天,中毒蚕种达2.8万张,损失蚕种1.8万张,折合损失蚕茧447 t,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原因是“立打螨”中含有0.44%氯氰菊酯,最终向厂家索赔200多万元。

2006年9月1日~3日,嘉兴市南湖、秀洲、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发生了大规模中秋蚕中毒,损失蚕种8.35万张,占总发种量的28.3%,其中海宁、桐乡两市蚕种损失达7.7万张,占其发种量的36.3%,涉及农户6.4万户;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5000 g原种、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4000 g原种也因中毒全部死亡。直接原因是嘉兴市8月份长期高温干旱,各种农作物虫害多,农田多次大范围治虫,此时正值中秋蚕饲养期,漂移到桑叶上的农药来不及降解挥发,从而引发了大面积蚕中毒。

1.3.2 氟化物中毒

砖瓦厂、磷肥厂、水泥厂和发电厂等企业排放的氟化物、硫化物等,对蚕的为害最大。

1982年5月海宁、桐乡、湖州、德清、余杭等5个重点蚕区县的72个公社23.5万张春蚕种及5个蚕种场,因砖瓦厂等排氟企业氟化物污染桑叶出现中毒。5月17日省委副书记陈作霖在桐乡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排放氟化物废气的砖瓦厂和水泥厂立即停火5 d~7 d;对受害春蚕采取抢救应急措施。但春蚕茧仍损失2640 t,少生产蚕种13.9万张。

1983年3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关于做好预防春蚕氟污染工作的报告》(浙政办〔1983〕9号)。要求各地做好污染地区桑叶氟化物含量的测定,如发现桑叶含氟量达到30 mg/kg时,应责成砖瓦厂、水泥厂等停火一段时间。4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紧急电话通知,为防止春蚕氟中毒,迅速调整砖瓦厂生产,5月份继续停火。此后,在嘉湖蚕区春蚕生产期间(4月25日~5月25日),砖瓦厂停火,并由省政府组成检查组对重点蚕区进行检查,成为一项制度。

由于1986年5月春蚕饲养期间出现了连续高温干燥天气,加上部分排氟工厂没有严格执行停火决定,再次发生了春蚕大面积氟化物污染中毒,全省因中毒而颗粒无收的春蚕共计5.98万张,损失蚕茧3930 t,16个蚕种场少生产蚕种13.8万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州市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了耐氟蚕品种“秋丰×白玉”试养;1996年桐乡市引进“秋丰、白玉”原种试繁;1998年前后,嘉湖蚕区全年饲养“秋丰×白玉”一个品种,成为氟化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1.3.3 防控措施

1.3.3.1 防控农药污染中毒

主要技术措施:①严防农药污染桑叶、养蚕用房、用具和水。②严格掌握桑园治虫农药的浓度和安全间隔期。③养蚕期严禁使用含有(混有)菊酯类农药。④合理布局秋蚕饲养时间,尽量避开稻田治虫高峰。

发生蚕中毒,先查明毒源,切断污染源;立即开窗换气,蚕座内撒隔沙材料,及时加网除沙;去除死蚕,喂饲新鲜良桑。

1.3.3.2 防控氟化物污染中毒

主要技术措施:①在重点蚕区不建排放氟等对蚕有害气体的污染企业,或在春蚕饲养期间排氟等污染企业停产30 d。②饲养“秋丰×白玉”等耐氟性强的蚕品种。③根据污染情况划片使用桑叶和选用不同部位桑叶,一般将眠和眠起时使用含氟量相对较低的桑叶,三眼叶在5龄盛食期使用。

出现氟中毒后不急于倒蚕,换用低含氟量的桑叶,或用1%~2%的石灰水或清水浸洗后喂饲。

2 资源循环

2.1 桑

2.1.1 桑园

1985年为了提高桑园综合效益,省农科院蚕桑所与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合作,经3年多时间桑园合理间作套种组合模式与技术的研究,制订了适于浙江桑园间作套种组合模式:桑园-蔬菜-鱼草;桑园-药材(元胡、浙贝)-生姜;桑园-蔬菜-甜椒;桑园-食用菌-鱼草;桑园-食用菌等。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蚕桑生产持续增长,在此阶段为提高单位面积蚕茧产量,要求桑园专业生产,桑园套种仅在嘉湖地区传统的冬季种菜较多。

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生产的竞争力日益下降,作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手段,省农业厅开展了桑园循环利用试验与推广,初步形成了“桑+菜”、“桑+禽”等模式。

“桑+菜”(桑叶养蚕—桑园种菜—菜根肥桑)模式。有桐乡、海宁的“桑园榨菜”,海盐县的“桑园大头菜、苔菜”、建德的“桑园雪里蕻”等。海宁市桑园套种榨菜,在每年10月中旬播种,至次年4月上旬收获,在桑园基本不冬耕的情况下,不仅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有利改善桑园土壤结构。

“桑+禽”(桑叶养蚕—园地养禽—蚕沙、禽粪肥桑)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桑园为基础,利用桑园养鸡、鹅等。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利用9.33 hm2桑园,桑叶养蚕生产蚕种,每667 m2桑园养土鸡250羽左右。

2014年全省桑园套种面积9080 hm2,产值1.79亿元;桑园养禽面积597 hm2,养禽83.36万羽,产值3905万元。

2.1.2 桑枝

2.1.2.1 食用菌

桑枝条是黑木耳生产的优质原料。唐苏敬等《唐本草注》载:“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而以桑为上乘”。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桑树含有一种桑属植物独有的天然生物碱DNJ(1-脱氧野尻霉素)及丰富的多酚与黄酮类物质,利用桑枝条栽培的黑木耳具有显著的降糖、降脂、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防治肿瘤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21世纪后,逐步形成了“桑+菌”(桑叶养蚕—桑枝种菇—菌棒肥桑)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桑枝条粉碎加工成食用菌栽培基质原料,而后再将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重新投入到桑园的循环利用。食用菌品种,以黑木耳为主,其他有秀珍菇、金针菇等。

桑枝黑木耳培植技术要点:①栽培季节。选择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的“916”、“新科”等品种,l1月制作栽培袋经发菌养菌,翌年3月初进场放架出耳,5月上中旬结束,共采收3次。②培养基配方比例。桑枝木屑85%、麸皮10%、蚕沙3%、石膏或碳酸钙1%、糖1%,另加石灰0.5%。③菌袋制作。原料加水溶解,充分拌匀,含水量50%~55%;采用15 cm×55 cm菌袋,机器装袋,扎紧口袋,拌料后到装袋完毕时间不超过4 h,常压灭菌;灭菌结束后趁热出锅;无菌接种。④发菌管理。接种后的15 d内,室内温度前10 d控制在26℃~28℃,10 d后调节至22℃~24℃;20 d后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当菌丝生长10 cm~15 cm时,揭去贴膜,增氧通气;40 d后通过开关门窗调节温度,避免烧菌,当菌丝涨满料袋后,打孔穴。⑤出耳管理。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地块作耳场,做畦床,消毒杀虫,铺上干草;每一耳袋打深约2 cm的180个左右出耳孔,一周后菌丝恢复生长,气温稳定在25℃时排场;排场后菌袋早晚各喷雾1次。

2014年全省桑枝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杭州市的淳安、临安,嘉兴市的秀洲区、桐乡、海宁,湖州市的南浔,金华市的磐安,衢州市的开化县等地,培育食用菌3543万棒,生产食用菌19230 t,产值1.64亿元。

2.1.2.2 桑枝地板

2005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开发桑枝地板,并成立了“浙江仕强桑木有限公司”。初期的桑枝地板生产,将传统实木地板的优势与现代高科技工艺相结合,采用4 V槽工艺,作为大居室装修的材料,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比利时等欧美国家。经过几年试验开发,取得了3个实用新型专利、3个发明专利和1个胶水专利,开发了“仕强牌”桑枝经典地板系列、新时尚地板系列、豪华地板系列、板材系列、木梳系列、楼梯系列、工艺品系列和家具系列等产品,年产量达300万m2。

安吉县超龙蚕业发展有限公司配合桑枝地板生产,研制了“桑枝条破碎调直去皮机”,每小时可加工500 kg桑枝条,解决了桑枝条难以通过产业化加工而变成企业工业原料的瓶颈。地板生产企业通过蚕桑专业合作社和桑枝条加工专业大户,每年收购商品桑枝条6500余t。

桐乡市大华人造板有限公司在2010年收购桑枝条14000 t,生产中密度板12700 m3;在2014年生产中密度板20000 m3。

2.1.3 果桑

桑果(桑椹)自古代就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中药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桑椹)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现代研究认为,桑椹是药性温和的中药材,能补肝益肾、滋养血,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功效及免疫促进作用。但自古以来,浙江桑果均作为自然生长桑树或人工栽培桑树的一种副产品。

1992年金华市经济特产站从广东引进果桑新品种大10在金华市区种植,为浙江最早以桑果为收获目的物的新型桑树栽培方式。随后,台州、宁波等地也相继引进种植。1999年湖州市蚕桑研究所为应对传统蚕区蚕桑快速滑坡的新情况,在该所基地引进种植大10果桑,并围绕引进、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桑苗繁育利用开发等,开展调查试验,为果桑产业在湖州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2002年湖州市又陆续引进了白玉王、红果2号、红果3号、46C019、72C002、一串红、澳玉(澳大利亚品种)、红玛瑙、9302、蜀果1号、8632、桂花密等10多个果桑品种,在湖州农科院蚕研所基地、安吉县梅溪马村等地建果桑品种园。

2007年3月安吉县超龙蚕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吨果、吨条、百公斤茧”果桑生产技术模式》,并以马村为核心组建了安吉县红桑果果桑专业合作社,新建果桑加工场地1000 m2,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引进了一条新的标准化桑果汁加工流水线,日处理鲜果能力达到120 t;制订了省内首个县级地方标准《安吉县果桑栽培收购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开展果桑采摘等乡村旅游。2014年安吉全县果桑园面积达到110 hm2,产值800万元,加上桑果原汁销售和蚕业乡村旅游收入,总产值超过了1200万元。

浙江最大的桑果加工企业——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集果汁、果酒和果酱的生产开发、科研、销售于一体,2001年开始建立200多hm2果桑基地,在基地内种植的果桑品种有大10、红果1号、红果2号、白玉(白桑)等;此后在基地周边陆续建有果桑园近667 hm2,在海拔1500多m的丽水市景宁县建有73.33 hm2果桑园。10多年来,该公司开发了“健桑”系列桑果汁、桑椹果酒、桑椹果酱、桑果原料及桑椹醋等产品,年产“健桑”干红桑椹酒5000 t,各种果汁20000 t。

2014年全省果桑种植面积574 hm2,产值3368万元。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湖州、金华等地;种植品种以大10为主,辅以白玉王、红果2号、红果3号、桂花蜜、长果桑等20余个品种;种植方式多采用露天种植,也有部分企业、农民合作社采用塑钢大棚种植,逐步开展采摘游等新型方式。

2.2 蚕

2.2.1 蚕蛹

蚕蛹利用的重点是蚕蛹蛋白。20世纪80年代,由于平板丝的推广,大量新鲜蚕蛹可被利用,部分企业开始将蚕蛹用作食品营养强化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和其他相关食品企业,试产脱臭蚕蛹蛋白,并作为营养强化剂少量用于饼干等食品。但是,由于蚕蛹的特殊气味,仍然限制了蚕蛹蛋白质的利用。1988年鉴定了以蚕蛹为原料生产氨基酸的项目,并于1992年在杭州试产了蚕蛹氨基酸,成为省内外企业的氨基酸原料,如新昌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舒乐康”胶囊、嘉兴生产的“氨基酸口服液”、杭州生产的“生源口服液”等。

2002年湖州南浔展鸿蚕蛹加工厂成立,主要生产食品蚕蛹和饲料蚕蛹。食品蚕蛹和饲料蚕蛹主要以出口为主,产品售往日本、韩国等地,2010年出口食品蚕蛹2000 t,饲料蚕蛹1200 t,产值达到了2500万元。浙江中奇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和浙江大学联合研制以蚕蛹粉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活力生天康宁胶囊”,具有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

2.2.2 蚕丝

蚕丝的利用主要是指不能缫丝和不能做绢纺原料的废蚕丝以及丝胶等的利用。主要企业有湖州澳特丝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湖州天明进出口有限公司、湖州天丝生化有限公司(新天丝)以及湖州珍露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

湖州澳特丝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速溶丝胶粉、蚕丝混合氨基酸(丝素)以及丝肽粉、雄蚕丝素等纯天然蚕丝蛋白系列产品。

湖州新天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蚕丝产品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1975年后一直从事蚕业资源的功能性应用的研究开发,产品有蚕丝、蚕蛹两大系列六个品种,年产量120 t以上。蚕丝系列产品有蚕丝混合氨基酸(丝精)、丝肽粉、丝胶粉、丝粉(丝素粉);蚕蛹系列产品有蚕蛹氨基酸、高锌蛋白粉。蚕丝蛋白亲肤产品有“丝の物语”卫生巾、护垫、尿裤等,产品具有优异的护肤、调湿、抗菌等功效。

湖州珍露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有丝肽粉(丝蛋白、丝精)、丝肽液、丝素粉、丝胶粉、蚕丝氨基酸、珍珠水解液、胶原蛋白粉、桑椹提取液等100多个品种。

2.2.3 平板丝

熟蚕在没有立体构架时,将蚕丝吐在平面上形成“平板丝”。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富阳开始较大规模生产平板丝,既作书画用纸,也作丝棉袄和丝绵被胎。20世纪90年代初,东阳引进台湾蚕品种,专制平板丝。后逐渐用浙江主要推广蚕品种来生产平板丝,并制成丝绵返销台湾,2014年生产规模达到500多张蚕种。

2.3 蚕沙

蚕沙自古以来就被用作养羊和养鱼的饲料,也被用作肥料。蚕沙是提取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上好原料,并且提取叶绿素后的废料还可以用于提取果胶、植物醇、类胡萝卜素等。从蚕沙提取的糊状叶绿素,经加工制成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铁钠盐等叶绿素衍生物,是治疗肝炎、胃病、血液病以及皮肤病等的药物原料,此外还可用作食品添加剂以及日化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叶绿素铜钠盐通过鉴定,植物醇供新昌药厂合成维生素E等药品。叶绿素的系列产品有膏状叶绿素、油状叶绿素等。

1985年利用蚕沙叶绿素铜钠盐研制出了第一个产品“肝血宝”,在杭州药厂和前进药厂投产,在用于治疗甲肝的同时,也用于治疗血液病。20世纪80年代,全省有多个叶绿素厂建成,杭州叶绿素厂和海宁叶绿素厂均有年产10 t以上叶绿素铜钠盐、300 t以上糊状叶绿素的生产能力。另外,还有海盐叶绿素厂、淳安叶绿素厂等企业,主要生产糊状叶绿素。

1990年叶绿素铁钠盐在杭州通过鉴定,浙江的蚕沙利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重要的叶绿素生产基地。叶绿素铜钠盐除作为生产红桃K补血剂的原料外,浙江还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了抗诱变的“绿神胶囊”。

全省以蚕沙为主要原料生产叶绿素产品的企业,主要有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叶绿素厂,出口叶绿素铜钠盐10 t左右,糊状叶绿素300 t左右;杭州红绿生源保健品有限公司年产“绿神胶囊”约2000万颗;海宁凤鸣叶绿素有限公司年生产叶绿素及其衍生物150 t和有机肥5000 t,90%以上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用蚕沙制沼气。淳安县拥有12000余只沼气池,其中四分之一的沼气池以蚕沙为原料,一个沼气池一年仅需500 kg蚕沙,3~4张蚕种的蚕沙即可满足一个沼气池的原料。

猜你喜欢

小蚕蚕种方格
方格里填数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方格里填数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分方格
可爱的小蚕
分方格
可爱的小蚕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