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调神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血流的影响*

2018-10-30王鸿波马坚贞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收缩期督脉中风

王鸿波 吕 娜 马坚贞 丁 宁 陈 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循环供血不足而引起与脑血管相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损伤从而出现的一系列脑细胞代谢失常、功能丧失的疾病[1],临床常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脑功能异常的症状。中风发病率极高,每年全国新发中风者约有150万人,而缺血性中风占总发病率的 65%[2],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中风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迄今为止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仍很单一,临床主要通过早期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来治疗,但如果损伤严重或错过早期治疗则很难治愈。中医学将缺血性中风归于“卒中”[4],针灸治疗已公认具有良好疗效,根据“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方法,针刺督脉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对改善中风后各种后遗症状亦有独特疗效,体现了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就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观察其对脑血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纳入标准:年龄 40~75 岁,性别不限;符合脑梗死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分期属于中风(脑梗死)恢复期;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脑栓塞或大面积脑梗死,或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患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严重失语、交流困难者;患有颅脑外伤、脑出血、颅内感染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患有肿瘤、自身免疫病、精神类疾病者;未坚持治疗及拒绝临床研究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48~72岁,平均(59.41±8.29)岁;病程 5~20 周,平均(16.73±5.54)周。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6~71岁,平均(56.24±6.27)岁;病程 7~22 周,平均(15.62±4.51)周。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注射用血塞通 (冻干)400 mg加0.9%氯化钠水溶液150 mL,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博司捷(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 mg加0.9%氯化钠水溶液150 mL,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刺通督调神法。选穴: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操作:常规碘伏消毒,使用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40 mm×0.35 mm,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患者取俯卧位,运用快速进针法,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转间断平补平泻,得气后以18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 min,留针30 min,期间以同样的手法行针1次。注意风府穴应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得气后立即停止进针,以免误入枕骨大孔损伤脊髓;至阳穴进针时向下斜刺;大椎、命门、腰阳关等穴可采用直刺法;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采用平刺;每日1次,疗程15 d。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可根据其具体需要,在不影响观察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采用TCD探测左侧大脑中动脉(MCA)治疗前后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 TCD检查的操作方法:选择下午 15:00~18:00,室温为(26±2)℃,受检者安静休息30 min,治疗前后由同一TCD医师检测。受检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颞部,取适量耦合剂涂于探测位皮肤表面,采用探头频率为2 MHz,德国EME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于颞窗探及MCA,待彩色图像饱和、清晰稳定后取样,分别记录左侧MCA的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期、舒张期峰速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左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期峰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期、舒张期峰速比较(cm,x±s)

2.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左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较(x±s)

3 讨 论

督脉乃属奇经八脉,在整个经络系统中处于统率地位,发挥联系、调节的作用,督脉统领诸阳经,调节一身阳气,又称“阳脉之海”。由于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背属阳,全身阳气都要通过督脉的大椎穴输布于手足三阳经;尤为密切的是足太阳经。足太阳经的部分经脉不仅与督脉并行,而且夹脊穴作为桥梁,加强了与督背俞穴之间的联系。督脉入络于脑,与脑、髓关系密切,能反映脑髓的功能。《难经》曰“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可见“脊强”“厥”是髓与脑的病变,归督脉。“神”的内涵极其广泛,既是人体生理与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的统称。思维、意识、情感等属于狭义之神的范围。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代谢,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情志活动的调畅都必须依赖神的调控。因而“调神”之法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广泛。《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能藏神,指的是心主神明,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司意识的作用。《本草纲目》云“脑为元神之府”,可见神之健康与否和心、脑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关系。“通督调神”的治疗原则是中医整体观念中“形与神俱”的具体体现,“神病”和“形病”是缺血性中风的两个方面,因此治疗时需将“治形”与“治神”相结合。《黄帝内经太素》曰“欲为针者,先须治神”。“调神”之法可运转神机,使人体经络、脏腑等形体的功能有所主宰,“通督”目的就是指令督脉及其相联系的各经络系统得到疏通,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元神得以充养。

TCD是一种无创性运用超声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参数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动态的血流速度、血流状态等[7],还可检测到血管在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状态,具有定位准确、定量、直观、可靠等特点,可根据此检测技术评估血管壁弹性、顺应性及局部脑供血的状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CD异常表现常有血流减慢、血流增快、血流不对称及血管痉挛[8]。TCD检查能通过检测缺血区域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准确判断阻塞的血管部位,检测结果通常与影像学检查定位相符合,因此本检测方法可为临床诊断缺血性卒中提供依据。换而言之,通过TCD检测脑缺血区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评价脑血管功能是否有恢复或者改善,其结果可作为脑血管功能改善的评价指标。

通督调神针刺法即运用针刺督脉组穴,达到疏通督脉、运转神机之目的。通督调神法的应用也正是“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学术思想的体现。本研究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均为督脉经穴,针刺诸穴能够醒脑开窍,引精上行,通络化瘀,改善脑血流。现代研究显示针刺百会穴能明显增加大脑血流速度增加脑组织NO含量[9];针刺前顶穴、囟会穴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改变血流动力学[10],针刺百会、神庭穴通过减轻脑组织损伤并上调海马区GAP-43蛋白表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11-12]针刺风府穴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血供[13]。针刺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研究显示能够明显增加双侧椎动脉的供血[14]。督脉“贯脊络肾”“肾主身之骨髓”[15],故选用腰阳关穴、至阳穴、命门穴强壮腰脊、补髓健脑。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法针法能够增加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收缩期督脉中风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左室肥厚的影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方便的健身
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有益作用研究
波依定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补肾降压汤为主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