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电类专业课教学策略探究

2018-10-29董成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董成波

据调查,中职学校电类专业课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老师上课大多还是以粉笔和黑板为主,学生听不懂,没兴趣。二是实训教学设备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影响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方式、手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信息条件下,如何改变中职电类专业课教学低效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学校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技术媒体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使用的教育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好教了。随着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使教和学都变得简单。以往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和黑板,在讲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时,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是一知半解。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情况不一样,教师用电脑备课,自己制作或在网上收集教学课件、微课、多媒体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上课时通过电脑进行多媒体声像展示、电脑仿真教学,可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不再“看不见、摸不着”。

如讲授三相电动机时,老师不需过多描述电动机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清楚看到整台电动机的结构分解、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学生可轻松掌握教学内容。其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好学了。以往学生学习只能靠书本,通过看书完成作业,上课没听懂的也只能反复看书,或者问老师。现在情况有很大转变,有了电脑、有了网络,学生的学习手段更加丰富了。课前可通过电脑,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做好预习,课堂上听不懂的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微课,连线老师、同学即时咨询解决难点,即使请假没上课也没关系,可在网上跟名师学习,找名师辅导。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容易。其三,降低办学成本。职业学校购买实验、实训设备的开销很大,负担很重,也往往因设备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很多实验、实训的内容可不必用真实的设备去操作,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仿真实验即可达到与使用真实设备基本相同的效果。如电类专业课用到的EWB仿真软件可模拟示波器、万用表、毫伏表、频率计等多种仪器,只要有电脑就可以操作,完成相關的测量等实操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成本与真实的设备相比低得多,学校用于购买实验、实训设备的开销大幅减少,降低了办学成本。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电类专业课教学策略

人们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般来说,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教与学的环境变了,也势必促进教学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与以往的粉笔加黑板时代相比教学条件有了很大不同,教学策略也必然随之改变。其一,在教师教的方面,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有些条件好的学校教室已没有了黑板,也不用粉笔了。教师上课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用电脑、投影进行教学,与以往相比教学手段更为丰富,也更为先进了。其二,在学生学的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现在有网络课程开发软件,一般教师经自学即可掌握开发技术,并可自行利用该软件开发网络课程。学期初,教师将开发好的网络课程放在网上,学生可在网上浏览教学内容,课前作好预习,课后通过网络复习、完成作业,教师也可在网上进行在线指导学生学习,批改学生作业等。教与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学效果必将大有改善。其三,在教材方面,突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现在的教材不应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方面的知识呈现,它应该立体而丰富,能“听”能“看”,即是教材,也应是学生好用的学材。教师要具有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有效融合。如我校开发的广州市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其配套教材实现了与多媒体资源有效融合,在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技能点处,都配有二维码,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相应的动画、视频资料,观看相应知识点、技能点微课,使教材“活”了起来。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电类专业课常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以下两个模式较为适合电类专业课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其内涵为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相对于内容导向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实训室中进行,教学以行动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形式开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学习特征。经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在中职电类专业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收效甚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无疑将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插上翅膀,将发挥更大的效能。下面以电类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专业课为例来说明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

根据课程特点,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设计成可调式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流水灯电路设计与制作、声光控楼道灯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远近灯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四个教学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实操(行动)为导向,在完成四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从而完成整门课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训练。具体每个项目可按四个步骤操作:1.明确任务。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电脑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如第一个项目,任务是:根据电路图纸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1.2-32V连续可调的直流稳压电源。要求电路板的尺寸不能超过90mm×70mm,产品性能稳定,使用方便。2.制定计划。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通过各种网络等媒体查找关于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装的相关资料,了解电路结构、基本原理,组装程序、步骤等,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一步比较关键,老师可先将部分必要的资料收集好后放到一体化实训室的电脑中,供学生查询使用。3.实施计划。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在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其一,学生在“做中学”。如安装的第一步是要会识别、测量元器件。关于识别、测量元器件的知识学生已初步学习过,这里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更深入地学习,能熟练识别、测量电视机所用到的元器件。这些知识老师不去系统的讲,要求小组同学利用网络等媒体及通过扫描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二维码”查看相关微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其二,教师在“做中教”。在学生做的过程中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学习。这里老师一定要充分备课:提前制作好教学课件,收集相关教学图片、动画及影视资料等放在电脑中,并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网站,供学生学习及查找资料用。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程资源,通过集中研讨等方式突出和突破。4.检查评估。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做出反馈调控。这里的检查分为阶段检查和综合检查,检查的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知识检查教师可制作课件或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教育软件,借助多媒体手段完成。技能方面则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及对完成作品的验收进行检查。为提高技能验收的效率,可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效果演示过程进行录像,并上传到班里的微信群,方便教师课后观看评价。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明确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体现了以生为本,改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类专业课中应用较多,同行已多有探讨,这里所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但又有所不同,这里侧重于强调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过程中的应用。下面以电类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为例来说明实施步骤:

1.设计任务。这个环节是任务驱动模式实施的关键,要遵循几个原则:其一,任务明确,目标具体;其二,可操作性强;其三,符合学生特点,考虑学生差异;其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如《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可设计成任务一:制作整流滤波电路;任务二:在任务一基础上制作12V直流稳压电源;任务三:在任务二基础上制作互补对称OTL电路;任务四:用集成制作OCL功率放大电路;任务五:制作台灯调光电路;任务六:制作一个综合性的电路。教学过程中围绕这六个任务开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整门课程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在于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加强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各任务的学习目标。这个环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情境。如任务四难度较大,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课件动画等手段来直观展示,降低理解的难度。3.实施任务。这个环节是实施的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去完成,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特别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4.总结评价。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要及时总结,给出相应评价,并适时做出调控,确保达成阶段教学目标。这个环节也很重要,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完成。

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统一组织的学科质量检测、核心技能抽测等,其平均分和及格率都远超过广州市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学生考证通过率都在90%以上;参加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电子专业技能竞赛,获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广州市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9项。

四、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学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的是,如果用得不好,则不但对教学无帮助,还可能产生阻碍。经过广泛听课调研,总结出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应用要适当。根據教学内容,如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则有使用的必要。而如果内容较为简单,甚至几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学生一听就明、一看就会的问题,就没必要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人为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影响教学效率。二是应用要适度。信息技术手段要用得精、用得准、用到点子上,好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打出去就要发挥效力。有的老师上课全程PPT,期间多媒体动画、视频、微课等轮番轰炸,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很高大上。但认真反思,热闹的背后,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效果如何,效率如何等却值得商榷。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适度使用,不要做信息化的奴隶。三是应用要灵活有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方式有多种,如PPT、图片、视频、多媒体动画、微课、仿真软件、手机APP班课软件等,教师应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切记不用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能用图片、自录视频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花精力、浪费资金去开发多媒体动画、仿真软件,甚至用VR、AR等技术。总之要灵活运用,追求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7年度课题“信息化条件下中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机电专业教学为例(120173120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英语笔记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