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是谁?

2018-10-29王雅楠

文教资料 2018年17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教育家

摘 要:本文主要从历史维度包括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关于“儿童是谁”做了主要梳理,分別从代表性教育家眼中、复杂性思维视角下、幼儿教师角度对“儿童是谁”做了尝试性回答,并在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视角下关于“儿童是谁”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 教育家 复杂性思维视角 儿童教育

历史上由于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及与儿童关系是不同的。追溯儿童观的发展,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儿童的了解几乎为零,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儿童是小大人,“儿童”这个概念还没有分化出来。

中世纪的原罪说相信儿童自诞生以来就有原罪,他们需要不断赎罪。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标志着儿童的诞生,成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觉醒的分水岭。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大门,推动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建立。人类对儿童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无知、盲目转向确认、清晰,从忽视甚至摧残儿童,转变为认识和关爱儿童的过程。

一、代表性教育家眼中的儿童

(一)把儿童看作儿童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他的著作《爱弥儿》于1762年一出版,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的巨大轰动。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清楚地指出: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1]。“把儿童看作儿童”,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有特定的地位,尊重儿童的思维特点,尊重儿童的尊严。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人们第一次提出儿童应该被视为儿童,并在教育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把儿童看作儿童就要关注儿童的现在,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

童年是人类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独特性和特殊价值,儿童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无限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要树立以儿童为导向的科学教育观,让儿童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用儿童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总之,要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儿童是自然之子和成人之父

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说:儿童是自然之子。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存在,具有鲜活的生命、自由的灵魂,那些违背教育规律、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切断了与大自然的恩宠。想要接受自然并回归大自然的人们必须依赖他们童年的记忆,并拥有一颗童真的童心。每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关心孩子的内在本质和与生俱来的天性。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逐渐远离大自然,从而泯灭童心、童真,儿童逐渐成人化,走向世俗主义。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只要儿童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受到歧变的骚扰,人就永远不会正常。

与此同时,华兹华斯在《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这首诗中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理念的核心:“儿童乃是成人之父;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刘晓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3]成年人必须对儿童和童心保持虔诚,即成年人应该以儿童为师,呵护儿童的天性,保存本性。

(三)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个体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独立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的完整个体,儿童存在着天生的“吸收性心智”,有无穷无尽的内在生命力,教育者需要做的是负责开发儿童的潜能,并帮助儿童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儿童心理的丰富性不可限量,儿童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0-3岁这一“胚胎期”具有强烈而有天赋的内部潜力。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杜威进一步系统阐释了儿童的概念,他说:“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基于原有的本能。”他的理论为西方现代儿童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儿童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体

纵观历史上关于“儿童是谁”的问题,基本上是基于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线性简单化的儿童观显然已不合时。那么复杂性思维的角度对“儿童是谁”有怎样的全新阐释呢?

儿童不能超越身心发展的必然阶段,遗传素质制约人的身心发展阶段,因此儿童是确定的、可知的,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假说。然而,作为独立的自主个体的儿童,表现出更多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不能用静态线性思维预测儿童的未来,并规划儿童的发展。怀特海有一句名言:“自然就是一个过程。”[4]从复杂性思维角度看,儿童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他们。

二、幼儿教师眼中的儿童

(一)儿童是创造性的思考者

儿童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童年早期生活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大多数孩子就会自然地展现创造力。儿童具有天生探险家的特质,没有机械的条条框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儿童以独特的方式思考、探索材料,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尝试各种创意。

托兰斯认为,我们在4岁的时候最有创造力。人们能够在童年早期的各种不同行为中发现创造力,例如,一名学步儿借助推拉玩具的手柄拿到他想要的放在储藏柜后面的泰迪熊;一名学前儿童设计了一份能够放在教室的餐厅区的菜单;一名儿童在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时添加了新的元素及意外的结局。这些行为都可被认为是创造性的。多年来,幼儿教育界所接受的观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儿童在活动中的创造过程及在每个活动中出现的独特组合,让我们对儿童的创造性思考叹为观止。例如,在开放性艺术活动中,一个使用彩色纱线和白胶探索色彩和形状的学前儿童表现出了创造性,他很关注把更多纱线粘到艺术板上之后发生的变化。

(二)儿童是天生的音乐家

儿童是天生的音乐家,他们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认同和共鸣。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婴儿已能敏锐地感受到音乐,他们会摆动胳膊和腿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做出回应,或者把头转向有声音的方向。此后,婴儿通过活动身体或发出声响回应音乐,学会了更主动地倾听,有时候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从嘴里哼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童通过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进行了音乐的原创。

(三)儿童是自由自在的主體

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复杂性思维认为“生物愈是进化,愈是自主,愈需要从它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中吸取能量、信息、组织”。儿童作为生物的一分子本身也是自主的。人本主义者强调儿童的内在潜能和内在动力,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是自主性发展的保障。为儿童创设自由探索的环境,让儿童自己做主,自我发展,呵护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自律的良好品质,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否认或者剥夺儿童的自由却随处可见。无论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中,成人的话语霸权不容儿童置喙,我们不习惯倾听儿童的独立声音,只需要他们知道:服从高于一切。

三、教育反思

孟子有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育者应当敬畏儿童的自然智慧,尊重儿童的赤子之心,帮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天赋和天性,这才是“教育的初衷”。目前普遍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教育方向南辕北辙,这对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儿童的教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最重要但最不完整的知识是对人的研究。套用卢梭的话语方式:教育中最重要但最不完整的教育是对儿童的研究。关于“儿童是谁”的命题有很多阐释,如儿童是童话的存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认知和描绘周围世界,充满美好憧憬和幻想;儿童是天生的冒险家,充满好奇和怀疑精神,对未知东西的渴望足以支撑他从事一些大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儿童是梦想家、儿童是诗人等。对于儿童是什么,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研究和认识,给予儿童更多理解和关注,因为儿童是个谜。

参考文献:

[1][2]卢校,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02.

[4]彭新武,司晓莲.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J].社会科学,2003(4).

基金项目: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珠海市幼儿园特色项目发展研究》(2017KTG05),课题主持人:王雅楠;2015年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研课题“珠海市民办幼儿园师资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20151218),课题主持人:王雅楠。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教育家
教育家与儿童
津派教育家成长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