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艺术特色

2018-10-29余江英

文教资料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艺术特色

余江英

摘 要: 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的校园文学为例,分析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艺术特色。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艺术特色是别具一格的,不仅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还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感伤的基调,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关键词: 恩施地区 校园文学 艺术特色

一、民族文化特色

恩施①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民族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上。泽仁朗杰的诗集《冈仁波齐》②朴实无华、直指人心,诗中所带有的独特的民族特色将高原民族独有的异域风情一展无余。在诗集中,诗人以青藏高原为大背景提炼题材、景物和风土人情,让全诗充满浓郁的高原特色;在文中“朝圣”、“佛陀”、“轮回”、“炼狱”和“因缘”等一系列佛教用语的使用,使得诗文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将高原风情和宗教特色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在描写恩施的自然景观大峡谷时,也将高原民族的宗教特色融于其中。比如《大峡谷之围》中描写的恩施大峡谷景区的著名石柱(直径4米,高150米),因其外形被誉为“一炷香”,诗人在文中说道就算是一块石头,通常也都住着某个救苦救难的神灵之类。“一炷香”和“神灵”都与宗教有关,分别是佛教用品和用语,作者通过运用这些词语,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向圣奎的小说《哭泣的清江河》③很巧妙地将土家文化融合在字里行间。高亢悠扬的山歌,清丽婉转的南曲,热情如火的撒尔荷,柔情似水的女儿会,质朴欢快的清江舞,唱响世界的龙船调,古老而年輕的土家族,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呈现出来。

二、地域文化特色

(一)方言口语的运用

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将各个民族连在了一起,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然而各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生活特点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民族语言或方言口语的使用上看出该民族的生活情调和生活色彩。

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描写恩施本地的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将带有当地特色的语言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注意区分不同职业的人物用语,尤其注意区分知识分子用语与工人、农民的用语,很好地利用各阶层人物自身的语言特点。

例如在向圣奎的长篇小说《哭泣的清江河》中就有“国宝级别的待遇”、“眼睛长到哪去了”、“糯米粑”、“姑娘家”、“模营”、“女娃”等一系列口语句和口语词。还有小说中提到的一首鹤峰民歌,在这首民歌中处处都是极富特色的当地方言,如“扁担”、“揩汗”、“钱大的蔸蔸”、“稗子”和“收谷子”等,描绘了鄂西地区善良、勤劳的土家族在从事劳动时所唱的劳动歌,而且劳动歌中所体现的农事的内涵相当丰富。在恩施民歌中,有句式整齐的小调,有错落有致的号子,更有丰富的农事劳动。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口语化的句式使得文笔简约,既亲切又朴素。

(二)民俗风情的描写

恩施地属喀斯特地貌,多山地,地形崎岖,由于地形的限制,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因此勤劳的人们创造了背篓,将背篓背在背上,方便居民的出行;由于是地处高山,多虫蚁鸟兽,于是恩施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房屋多是吊脚楼,房屋的一楼是不住人的;由于大山的阻隔,使得当地与外界隔绝,正是这一阻碍,才让当地的人们保留了祖祖辈辈所传承的淳朴与善良。

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者用简单却又不失庄重的文字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用自然清丽的文笔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用真心真情感悟少数民族生活的喜怒哀乐。如黄少丽的散文《追梦的孩子》④,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家乡的人情物景,详细描绘了侗家村寨的建筑,连极其细微、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被作者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通过作者详细的描述,将一幅幅壮美的侗家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精彩生活。

作者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的运用是极其自然平淡的,在字里行间,其创作不矫情,也没有刻意地雕饰,只是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来自普通农民大家庭的女孩子对人情、物景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真挚情感。与此同时,还表现了一个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侗族女孩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思考和感悟,描写了侗族的民俗风情和风景,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色彩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个性化的文字

个性化的文字,发出神奇的光彩、声响和芳香(巴乌斯托夫斯基),因为它“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是由心中炼出来的”,“从心窝里掏出来的”(老舍),自然具有个体生命的活力与张力[1]。在恩施校园文学作品中,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以及不同作家的文章,都具有独到的风格。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品中,最大的个性化是叙事的影像化和“真”。

(一)叙事的影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亦随之快速发展,这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就像是一场视觉盛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从报纸、杂志、书籍再到电话、电视、电影和电脑,影像一类的视觉因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于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使得作品中带有很强的影视叙述风格。

如魏小斐《潜行记》:“原叶秋回到房间,关了灯,仰面躺在刘子语身边,听着她平稳的呼吸声,伸出手轻轻抚摸她脸庞的曲线,月光倾进房间,映照在她脸上,敏感清晰,她起身站在窗前,看到远处洱海的隐约明亮,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期的倔强,很心疼那个时候的自己。”[3]作者运用场景化的语言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对动作和心理详细描写,很细致地刻画了女主人公一举一动,有很强的视觉表达效果,使得人物形象很生动,当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在脑海中就会浮出相关的画面。同时,也写出了这个时期和学生时代女主人公的变化。

在这里运用影像化的方式叙事不仅可以增强画面感,还有助于营造小说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性格特点。

(二)真实的情感和语言

“真”,主要指“真情实感”和“语言真实”。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情感及思想等通过文学加工,展现给读者。所用字句简单、朴素,却真实,更容易让人接受。如王观政《火山父亲》(选自其散文集《烟火人间》⑤),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如“火山”一样的父亲,嗜酒如命,吃东西怕不辣,父亲的性格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烈”。将父亲的性格比喻为“火山”,利用“火山”会随时爆发的特点,塑造一个真实的父亲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对父亲的爱,即使父亲的性格很“烈”,也不能减少对父亲的爱。在其散文集《烟火人间》中,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作者深切的爱,他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热爱一缕阳光、热爱数朵鲜花……文中处处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四、感伤的基调

在校大学生的伤感多来自于内心的落寞和孤独,孤独就像是影子一样甩也甩不掉,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种孤独感。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联系越来越少,就靠着“网”维持,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倍感孤独,为了缓解孤独感,沉迷于网络。孤独的到来就免不了忧伤,对于文科生来说忧伤就像是一种传染病一样。“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孤独,没有交流者,他内心的种种情愫得不到宣泄郁结在心,是个莫大的痛苦”[4]。于是,写作便成了孤独者宣泄的方式。

向圣奎《哭泣的清江河》中描写了三代人的悲伤。父辈的悲情,可以说是整片文章悲剧的源头,父亲刘虎和母亲金凤的婚姻,因为母亲的离开,造成了刘虎和金凤婚姻的悲剧。当金凤离开后,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和刘虎离婚,两人各自组合了一个新的家庭,这两个新的家庭的组成,为下一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子辈,星雨和蒙致远,多才多艺的他们被对方吸引了,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在同学眼中他们是天作之合。可当他们走到一起时,才发现俩人是亲兄妹,现实是残忍的,爱情是心中的一道疤,星雨接受不了这个结果,最终长眠于清江河。祖辈,星雨去世后,没过几年,长江两岸阴雨连绵出现特大洪水,虎口村因为清江河排水量不足而产生严重的滑坡,当洪水来临时年近耄耋之龄的刘根宝和老伴誓死要留在虎口村,最后永远地被埋进清江河与孙女星雨为伴。三代人的悲剧把三代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舍不得忘却的东西深深地镌刻,把那些最伤人心的東西永远埋在清江河。

注释:

①恩施简介: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②泽仁朗杰.冈仁波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③向圣奎.哭泣的清江河[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④黄少丽.追梦的孩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⑤王观政.烟火人间[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查一路.散文语言的个性化表达[J].邵阳学院学报,2003(03).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魏小斐.潜行记[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4]周文柏.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艺术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学的现状调查
“云南省校园文学·昭通学院野草文学周”开幕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