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与建构:基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的师德建设研究

2018-10-26田野赵文凤张逸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师德青年教师

田野 赵文凤 张逸斐

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道德水平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近年来,青年教师群体中失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高校教师整体形象,而且对人才培养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身份认同与师德建设的关系,建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师德 青年教师 身份认同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随着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重日渐增大,青年教师越来越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大众化的挑战,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失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强化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概念界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给出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人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而在高等学校任教的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乃至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一般意义上“青年“的年龄界定和高校教师的特殊身份,本文将高校青年教师界定为: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高校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1]

“身份”概念体现了来自社会、制度等外在因素对个体的限制,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预设。教师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其生存状态下,对其职业、工作环境和自身群体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它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

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伦理水平三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其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待学术等方面表现出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高校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2]

二、师德建设现状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青年教师里新秀辈出,在国内高校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本文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和本科生就该校青年教师师德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青年教师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形象、师德水平以及师德建设等六个方面,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3]

1.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共向教师发放纸质问卷50份,回收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对学生采取了线上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48份,并对8位本科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此次调查样本基本符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结构,具体分析如下:调查的全部教师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分布较为均衡;具体年龄分布上,40岁及以下的占42%,40岁以上的占58%,分布较为合理;在学历分布上,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90%,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10%,分布情况比较符合实际;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占48%,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占52%;所从事的学科中,人文社科类占64%,经管类占36%。

被调查的学生全部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本科生,每个年级随机各抽取12人填写问卷;深度访谈的8名本科生也平均分布在四个年级。

2.师德建设现状及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师生对该校师德的总体状况是较为满意的(见图1)。其中,教师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0%,表示比较满意的占56%,表示基本满意的占14%,表示比较不满意的占12%,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有8%;有16.7%的学生对目前高校师德的总体状况表示非常满意,45.8%的学生比较满意,有10.4%的学生则对目前高校师德的总体状况基本满意,有8.3%的学生表示比较不满意,18.7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比较来看,学生对师德总体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教师,值得注意。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整体情况是良好的、积极的。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高校师德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为以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承担着更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现行的高校评价体制中,科研所占比重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而对教学有所放松,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弱化,更多地将自己视为“科研工作者”。部分教师上课态度不认真,无开拓创新精神,不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形式刻板,教学方法单调,上课没有激情。

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有学生提到:“同学们之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老师们最不爱上课,因为上课又累,课时费还少的可怜”;“科研项目才是老师最注重的,觉得上课都是在耽误做科研的时间”。

2.功利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

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影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高校蔓延,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对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问卷调研中,有 52%的教师、66.7%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名利思想严重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忽视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将教育视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追求;甚至有教师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向学生传达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对教育价值及其质量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学术道德失范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身边的青年教师是否存在学術不端现象”时,有的教师选择说“不清楚”;而对于学术剽窃现象,仍有个别教师表示“教师职称评定压力大,剽窃行为可以理解”,可见部分教师对学术不端现象持有同情理解之心。

学术道德是约定俗成并得到学术界认同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研究行为是否规范,是制约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越轨,不仅难以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即便提出了合理的学术道德要求,也无法得到学生的授受和认同。

4.个别高校教师严重失德失范

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称为高校师德“七条红线”。然而,近来年许多高校甚至名校频频曝出高校教师严重的失德失范行为,包括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教师身份认同与师德建设的关系研究

上述调查中所显示出的青年教师失德失范现象涉及多方面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环境、高校内部環境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因素。本文认为,影响师德建设最根本的因素来自教师自身,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不仅标定了教师在社会中的位置,同时也标定了教师所应代表的内涵。对个体来讲,教师身份意味着一个先在的已经被框定的意义世界,包含着价值、观念、态度、规范、义务、责任等要义。身份感强烈的教师和身份意识明晰的教师,知道哪些事是教师绝对不该做的,在自身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在行为上不会跨越边界做出与教师身份不符的事情。就高校教师来说,教育教学者、学术研究者、社会服务者三个缺一不可的角色。

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同,是对“我”即教师的概念和意象的认同,是主观的理解,是内部生成的;二是他者认同,是身份的主体间性的特质,当教师的身份与他者眼中的身份一致时,教师身份认同才能形成;三是群体认同,是教师个体的我与教师群体之间的归属关系,是否与群体成员具有同一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教师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群体认同不一致时,就容易造成教师内心的冲突、选择的困惑和行为上的失调,表现为认同危机,即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和教师在职业中自我实现等存在着主体上的焦虑、失落以及信念的丧失和行为的不适。

当前,高校教师的绝对权威已被破除,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倡导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特别是高校中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权威常常面临更大的挑战。师生间的评价机制从教师以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向师生之间双向评价转换。高校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涉及传授知识、思想引领、日常关怀、科研攻坚等各个方面。这些变化极易诱发高校青年教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引发教师的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导致个体在内部打破了先在的认同框架,在外部突破了身份的限制,身份已不是个体行事的依据,不符合身份的行为就不可避免。教师道德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核心内容,身份认同危机就成为教师道德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四、身份认同基础上的师德建构路径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自我构建的角度提出师德建设的对策。

身份认同是教师自我产生的,在其内部实现,因此教师是发起者和认同主体。当然,这种身份确认的过程也是在试图与社会要求、专业发展保持一致所做出的努力,教师必须关注他者对教师所抱有的角色期望,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在社会环境所营造的积极氛围中自觉建设自我。

1.自我认同的构建

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身份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性自我的辨识。社会转型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机制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青年教师中也普遍存在着“使命感、信念感薄弱”的问题,容易在集体无意识中随波逐流,放弃对教师信仰和自我精神家园的追求。因此,每一个青年教师需要做到“致知”,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对教师身份进行重新定位,需要重新考虑教师作为主体与主体我之外之间的关系、考虑教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在平凡岗位上做不平凡事情”的理念。

要对自身和社会形成一定的认知,个体必须积累一定程度的知识,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知也离不开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实践性知识来自于践履——教师真实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里通过不懈努力和辛苦劳动,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积累起来的知识。活跃于课堂、投身于教学、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技能,有助于青年教师获得对教师专业和教师价值更加深刻的理解。

2.他者认同与群体认同的构建

教师道德体现在与他者的互动之中,并受到教师专业规范的制约。教师身份是多个角色的集合体,这种多重角色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构成教师的角色规范。当教师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期待不一致时,即社会期待与角色规范发生了分离,教师就面临着“角色冲突”。如果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合理的,则教师没有尽到义务;如果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不合理的,则教师感觉到了压力。当教师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期待或角色规范同样或高度一致时,教师就做到了“角色一致”,得到了他者的认同,教师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对青年教师而言,正确处理角色冲突并非一日这功。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加强内省与慎独,时时检验自身言行举止是否合乎道德并给予改正,不受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始终能够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行事,从点滴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自重、自爱、自律。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是社会普通的成员,个性是教师生活的内在价值基础,青年教师也要适当地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李清雁,易连云.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2]黄文芳.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成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60-63

[3]郑海妹.基于师生关系的视角探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才智,2016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师德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