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经典歌曲突显教育价值

2018-10-26高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典音乐经典歌曲流行歌曲

高艳

[摘 要] 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欣赏,不仅可以丰富其生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对经典歌曲的欣赏进行审美教育,突显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 经典歌曲;教育价值

经典歌曲是宝贵的艺术资源,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初中生而言,不仅可以丰富其生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审美教育水平,突现教育价值。这对学生全身心地发展有着极大的裨益。

一、经典歌曲的教育价值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纵观当前现状,学生更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于经典音乐却始终兴致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触较多,而对美声、古典以及民歌等方面音乐就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营造与之相适宜的学习氛围,加之采取各色的教学方式无疑可以起到对学生的欣赏兴趣培养。教师要采用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对经典名曲做深入的讲解,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具风格、更具多元性的教育环境。

2.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要细细品味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在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实现对自身艺术水平的升华。学生情感与音乐的充分融合使其内心有着极大的满意感,进而使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经典音乐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提升。教师的有序引导和不乏时机的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受和评价作品中的艺术气息,由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欣赏的层面,评价能力、欣赏水平进一步提升。

4.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经典音乐的教育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杰出的音乐家,而是以育人为主,蕴含的教育意义极其深远,学生的欣赏能力、欣赏水平的提升都得以完成,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道德予以一定的影响。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予以充分的解析,帮助学生切实地理解每首音乐内在的价值和情感,从而借助对经典音乐内在精神品质的不断熏陶实现对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促进和提升。

二、经典歌曲教育方式的具体实施

1.红色经典类歌曲的欣赏教学

红色经典革命歌曲有时采用旧曲填新词的方式,不仅将革命道理予以充分的展现,还对人的觉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启迪,使广大人民内心无不充斥着满满的爱国情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红色经典歌曲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激励。在这些红色经典歌曲中适合初中学生传唱的也为数众多,例如《毕业歌》《我们走在大路上》《闪闪的红星》等。历经岁月洗礼后的经典歌曲放在当前新时代的音乐课堂上却愈发令人动容,或悠扬委婉,或激昂振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流行励志经典类歌曲的欣赏教学

受时代背景影响,学生对流行歌曲有着由衷的热爱,加之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詞,初中生传唱流行歌曲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同时,很多也成了经典曲目。具有励志性的流行歌曲无疑可以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令人积极向上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既不失娱乐,又可以起到提升素质、调适心理的目的。

教师应以学生内心特点为出发点,尽可能将正能量、积极一类的流行歌曲引入教学当中,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激发和调动。譬如,流行歌曲《父亲》,学生们十分熟识,不仅可以跟着伴奏附和,还被歌词所感染,无比动容。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唱,学生从中深深体现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并从中树立了自立、自信、善良、正直等诸多优良品质,达到不断激励其逆境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与之类似的励志歌曲还有许多,《阳光总在风雨后》《感恩的心》等均不失为流行励志经典类歌曲。

当学生学会了《生命之杯》后,可以将《相信自己》(零点乐队曲目)引入,由于《生命之杯》是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歌曲,而《相信自己》则是NBA篮球联赛的主题曲,两者曲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生会更加顺畅地接受。

教师应将校本课程与校外经典歌曲进行有效融合,结合初中生的内心特点精心规划和设计,一方面促使课堂更具生动性,充满激情,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树立良好品行,突显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正玲.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2(34).

[2]张建峰.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谈[J].新课程导学,2012(34).

猜你喜欢

经典音乐经典歌曲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课间音乐对于弘扬经典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文化德育中的价值研究
红色经典歌曲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红色经典音乐——复排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的启示
时代的心声 纯真的恋歌——浅析经典歌曲《心中的恋人》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