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培训更“接地气”

2018-10-26朱志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0期
关键词:接地气研学名师

朱志军

最近,筆者参加了一次研学培训活动,有幸观摩、聆听了几位名师的公开课和讲座。毫无疑问,几位名师的教学研究水平、驾驭课堂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令人佩服,值得学习。作为一线教师,能与名师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自然倍感机会难得。

不过,在活动学习之后,笔者觉得这次培训也略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一位名师是借用六年级学生教学了初中的一首古诗词,一位名师是教学宋代苏轼的一组题画诗,一位名师是用五年级学生上六年级的教材,而且这节课上了六七十分钟。

尽管这些课堂教学展示,体现了名师的水平,比如研读教材、设计教法、调控课堂等,但感觉名师的课真的有些学不来。因为名师的这些展示课与我们一线教师的随堂课或者说常态课“相去甚远”。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拔高”现象。小学生上初中教材的内容,低年级的上高年级的教材,虽然也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但这样“拔高”教学内容,与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水平”并不完全等同。其次,课堂教学教教材以外的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听课的一线教师并不清楚,这就存在执教者“自由”发挥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似乎也有点模糊。再次,一节课上了六七十分钟,将近两节课的时间,这在一线实际课堂教学中是绝对不可能也不可取的。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真诚地期待——我们的名师要更多地“走群众路线”,为我们的常态课堂,提供更好的研学“范例”,上一些“普普通通”的课,上一些我们“学得来”的课。

猜你喜欢

接地气研学名师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