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践

2018-10-26刘慧雷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主体系统

刘慧,雷霆



区域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践

刘慧,雷霆

100176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刘慧);100195 北京科技协作中心(雷霆)

我国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地域、市场与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政策制度环境的差异性[1]。技术转移是实现技术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对发达国家“技术追赶”的重要手段。技术转移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技术创新主体与环境的网络交互影响。相关研究对不同创新主体如大学[2]、企业[3]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Albino 等[4]提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主要从转移主体、内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刘志迎和谭敏[5]构建了我国技术转移系统,但多基于创新主体的分析,对于技术转移的环境与产业生态系统分析缺乏深入探讨。

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活动更依赖于新技术的内在发展动力,而非资本和劳动[6]。因此对于技术发展速度迅猛的生物医药领域,其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更有意义。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迅速,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受到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不断增多,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等方式在促进产业创新,推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为区域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提供稳定高效的持续推动力,有利于生物医药健康发展市场环境的建立,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提高本地区生物医药的整体竞争优势,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系统的组成内涵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个组成元素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适应性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本文认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医药和技术经济学、生态学以及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体系,是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系统定义为在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在有关政府的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影响作用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主体通过进行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的转移和扩散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转移网络。技术转移系统由其内部主体、环境因素构成,内部各主体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开放的生态系统(图 1)。

图 1 区域技术创新转移生态系统

1.1 技术创新主体

系统内部技术创新主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担当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基础理论的发现、到技术的产品化,再到产品的应用,构成了一个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全过程。通常来说,基于生物医药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内部不同主体的角色是固定的,但是有时也有交叉。一般认为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是技术转移系统的核心主体,承担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部分或全部角色;科研院所和大学主要承担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任务,包括新靶点发现、候选物开发等早期产品研究等;高等院校同时还承担着医药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生物医药理论创新和基础研发活动;政府主要从事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制定基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托管等的法律和政策,构建基于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市场机制,为各主体有关经济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除此之外,政府还负责生物医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跨地区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营,同时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营造一种以技术转移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系统的各个主体在发挥各自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整个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主次地位也会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分工,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实现。

1.2 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为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各主体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是技术转移创新系统生成、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由特定区域的产业政策、政治文化环境、法律规章制度和市场因素等构成。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对技术转移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综合的,呈现一种或抑制或促进的复杂的变化。环境因子包括研发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法律咨询机构以及生物医药相关科技团体、行业协会及技术转移中介组织。

2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特征

技术转移系统被看作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个组成元素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适应性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与耗散性等特征。

2.1 整体性

基于生物医药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是由各个技术转移主体和相关的服务性主体构成。各个主体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一种特定的结构相互联系、作用和制约。各个主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大于所有主体单个作用的综合;同理,如果技术转移生态系统某些主体发展不平衡或能力不匹配,不但影响个体本身,也会影响到整个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运行。

2.2 开放性

开放是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来形成更加平衡的结构的基础。只有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技术转移主体能够自由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够不断进行演进,更好地发展。开放性是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系统形成与进步的前提条件。开放的程度越高,整个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内的技术转移主体才能具有更好的耗散结构性,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整个系统内各个主体,如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化的驱动力变得更强,系统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才可以加快,整个系统才可以变得更加有序、高效。

2.3 动态性

由于生态系统处于一个不断自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基于生物医药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系统边界和整个系统的运行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能量物质的进入以及系统内各个元素的不断成长,基于生物医药的技术转移主体的数量不断变化,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张,相应的整个系统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

2.4 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是指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系统不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反应。系统的自组织性使得组织内部的各个主体不断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来适应外部的影响,更好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自组织性使得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通过生态系统的进化更好地发展。

2.5 耗散性

耗散性是指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也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以达到系统内的平衡,技术转移主体与外界环境中的政策法规、社会文化、市场需求进行交互作用,并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来实现自身结构的平衡和发展,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3 北京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指的是整个技术转移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体现的维持系统发展和整个产业进步的作用。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不仅保持了技术转移活动的高效稳定运行,实现了系统内各主体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和区域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北京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创新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实现了跨越发展。北京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系统是我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区域,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振兴纲要》,将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通过投融资、加速审批等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流动[8]。2017 年12 月,北京市政府又发布《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指导意见》,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知名学府和创新型企业,为生物医药技术成果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系统分析北京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存在四种转移合作模式。其中合作型技术转移模式、竞争型技术转移模式和国际外溢型技术转移模式主要从内环境的要素构成和相互作用角度描述技术转移模式;第四种要素补充型技术转移模式则从内外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等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描述。

3.1 合作型技术转移模式

合作型技术转移模式在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较为普遍,例如北京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资本和技术”主导的创新型制药企业,2010 – 2014 年间,公司斥资近亿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签订包括“桑枝总生物碱”等多项新药受让合同。双方合作整合各自独有资源、实现优势资源最大化利用。在合作模式上形成的合作联盟,也成为政府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而京区科研院所、大学和医院,周边也缺少专业的孵化器的现状,为了整合优势资源,服务创新,做大市场,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于 2005 年发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生物技术创新服务的联盟——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通过高校、企业自愿参与,推动高校与辖区内单位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提高技术转移模式。

3.2 竞争型技术转移模式

竞争型技术转移模式是指竞争关系的技术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的合作与技术转移,如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公司与德国默克雪兰诺公司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新药 BeiGene-283 和乳腺癌治疗药 BGBP290 签署全球合作开发和销售协议。百济神州保留完整全球知识产权,并与默克雪兰诺公司分享全球市场权益,协议金额约3 亿美元。默克雪兰诺公司作为全球知名药物研发公司同百济神州存在潜在竞争关系。为了维护双方的优势和地位,双方采取知识产权与市场合作,共同面对激烈的肿瘤药物市场竞争。

3.3 国际外溢型技术转移模式

国际外溢型技术转移是指通过国际技术创新要素的导入,促进更大区域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系统形成。如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与中国距离相近、文化相通;同时日韩较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优势,却受制于其产业化空间相对狭小的劣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针对日韩两国大批创新技术的外溢,北京有条件成为其成果转移的优选合作对象。基于此,2011 年 9 月,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在韩国生物技术大会(BioKorea2011)上提出构建“三小时创新合作网络”的倡议(即:以北京为圆心,飞机三小时航程为半径,所能到达的地区)。2011 年 11 月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召开了第一次“三小时合作暨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峰会”。2012 年 5 月,韩国生物技术协会(KoreaBio)、日本生物技术协会(JBA)和全国工商联合会医药业商会(MPCA)在日本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北京-东京-首尔三小时创新合作圈”,推动日韩地区创新成果向北京的溢出。

3.4 要素补充型技术转移模式

要素补充型技术转移模式是指通过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增加资源供给,扩充技术创新主体实力。如“G20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组织高校、G20 企业和京区骨干生物医药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产业急需的研发、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共建实训基地,二是定制培养学历班。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大三的大专生和大四的本科生开设,定制培养学历班是面向大二的大专生和大三的本科生开设。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教学大纲、提供师资力量,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9]。

4 区域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思考建议

生物医药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间以及外界环境在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由于系统内存在的竞争、合作以及自适应的情况,系统内的资源得以一直进行优化组合、配置,并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内各主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扩散,加快了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国家的生物医药相关政策引导下,系统内各个主体通过竞争、合作和共生等各种方式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转移。在市场对新药物消费需求的驱使下,技术转移主体通过技术转移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得到市场认可,获得经济效益,形成新的价值链,促进了主体技术转移活动的加速发展。

4.1 释放产学研,联合创新效能,提高转化效率

加强大学、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通过本单位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将技术转移的成果与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金奖励等科研人员关系问题挂钩,肯定技术价值。扩大科研经费在支持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企业、高校共同承接技术转移的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办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技术提升等领域的研究优势,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合理保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技术转移利益的分配机制,才能有效调动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4.2 培育生态系统主体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区域内技术转移主体进行彼此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彼此互补并且通过专业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参与,能够有效提升交换的效率,从而推动系统进入新的稳态,实现不断的循环升级。对于不同主体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除对大型生产企业给予关注外,还应加强对医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通过培训、竞赛等活动,给生物医药科技型创业者提供包括创新创业、知识产权、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扶持。维持产业生态多样性,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结合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技术转移趋势,通过政府引导参与,建立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为主导的项目引进、项目评价、甚至前孵化的国际技术转移机制。

4.3 发挥政策对于技术转移的推动引导作用

政府发布各种生物医药政策以及技术转移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政府 R&D 补贴、税收与产业技术政策对技术转移、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制定的有关的生物医药政策,可以影响企业等创新主体展开合作和竞争。主体间的协同使得生物医药技术从研发到应用过程的缩短,推动了技术在系统内及其他区域创新出其他系统的应用,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改造。

4.4 通过产学研技术转移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系统内主体合作与竞争的共生关系,加快了生物医药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带动了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了整个产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新产业结构的产生。同时,产业的技术升级影响了上下游产业,实现了产业创新链的融合进步。产学研创新主体之间加强协同互动,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成利益共同体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知识、技术、信息等的共享与利用,通过技术转移流动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整体提升[10]。适宜的政策可以促进产业内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研发和流动。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的技术升级,缩短了技术研发的周期和难度,实现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便直接支撑了下游衍生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及其他交叉领域、新兴业态的发展,使得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提升;这些产业收益的提升,又会有力地推动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的发展,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带动不同产业链的升级优化。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生态系统在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下,通过技术转移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共生以及外部合作关系,促进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技术转移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研究通过构建并加强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 Zou XD, Wang K.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synergy innov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practical issu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agenda. J Zhejiang Univ (Humanities Soc Sci), 2016, 46(6):5-18. (in Chinese)

邹晓东, 王凯.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产学知识协同创新: 现实问题、理论背景与研究议题.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6(6):5-18.

[2] Zhang 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network system. Sci Technol Prog Policy, 2006, (6):151-154. (in Chinese)

章琰. 大学技术转移网络系统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6): 151-154.

[3] Tang Y. Research 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based on system view.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in Chinese)

唐毅. 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技术转移研究.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4] Albino V, Garavelli AC, Schiuma 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 Technovation, 1998, 19(1):53-63.

[5] Liu ZY, Tan M. Study on the synergy degree of Chinese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evolution from the vertical visual angle —— based on coordination measurement model with respect to composite system. Studies Sci Sci, 2012, 30(4):534-542, 533. (in Chinese)

刘志迎, 谭敏. 纵向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的协同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度. 科学学研究, 2012, 30(4): 534-542, 533.

[6] Wu SX, Cao W, Lei T,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driving effect and law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biomedical industry. High Technol Ind, 2006, (7):21-23. (in Chinese)

吴曙霞, 曹巍, 雷霆, 等. 技术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作用及规律探讨.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6, (7):21-23.

[7] Feng H, Lei T, Pan Y, et al. Research on Beijing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Chin J Pharm, 2017, 48(7):1075-1082. (in Chinese)

冯昊, 雷霆, 潘悦, 等.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及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7, 48(7):1075-1082.

[8] Liu H, Lei T, Li Q, et al. Concept and pattern analysis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transfer. J Beijing Univ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 (Soc Sci Ed), 2014, 16(3):96-99. (in Chinese)

刘慧, 雷霆, 李琼, 等. 北京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3):96-99.

[9] Liu H, Lei T, Li Q, et al. Model and practic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medicine based on the enterprise-and-university joint running. Biol Teaching iUniv, 2014, 4(2):18-21. (in Chinese)

刘慧, 雷霆, 李琼, 等. 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实践.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4, 4(2):18-21.

[10] Bian YC, Bai JH. Government support, IUR synerg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Nanjing Business Rev, 2017, 14(3):46-74. (in Chinese)

卞元超, 白俊红. 政府支持、产学研协同与技术创新绩效. 南大商学评论, 2017, 14(3):46-74.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71100003217073)

雷霆,Email:leit@beijingstcc.gov.cn

2018-07-04

10.3969/j.issn.1673-713X.2018.05.015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主体系统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论碳审计主体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WJ-700无人机系统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