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2018-10-25杨思蒙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摘 要: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以“三主”、“四式”为中心,实现了语文教学环节中由行为主义学习导向向认知主义的转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语文阅读的目的、老师功能的定义以及学生自我价值确立等方面都进行了重估,颠覆了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既定模式,对于当前语文教育提供了诸多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对于钱梦龙老师语文导读论的再分析,也可以对当前教育改革提供更加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钱梦龙 导读论 认知主义 三主 四式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行为主义学习困境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理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及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对于语文教育的新认知。此外,通过钱先生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收到追捧这一现象,就不难看出当前的语文教学并未走出传统模式的藩篱,克服和超越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桎梏。

行为主义学习观,最早是由斯金纳(Skinner)等学者开创的,强调学习是“一种与心智或内在思维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关系的经验所引起的行为变化”[1],是由前因和后果的变化相对决定的。从行为主义的视角出发,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并进而把行为的结果区分为强化性行为和惩罚性行为。这两种结果作为经典(或传统)教育模式的适用原则,多年来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被奉为圭臬。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多以教师作为评判者来确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如罗伯特·马杰(Robert Mager)将一个良好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部分:①目标应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②罗列行为发生的各種条件;③给出行为可接受的标准。[2]

这些框架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仍普遍存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强化式的机械重复

强化式的机械重复,着眼于对行为结果的重视,通过对行为强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即通过大量练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题型的能力。但是这种强化并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结果层面的指向,对于能够加强行为并获得预期目标的刺激行为,也可以视为强化功能的一部分,即激励手段。

首先来看一下作为经验性(Empiricism)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行为主义的强化机制是如何发生作用和造成结果的。在过程强化阶段,背诵、默写、抄题等传统的强化方式,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平均的当下,仍占据语文课堂的主流。而这种方式能够被广泛并长期使用,原因在于明确目的指向能够获得明确预期结果(至少在行为主义的观点下是如此),并且在这种强化方式下,对于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要求较低,可以节省教育成本。因此所得到的结果是,通过这种强化手段,学生作为考试目的的语文学习达到了考核标准,但却与作为教学的语文学习理念相差甚远,甚至在枯燥的重复之中对语文心生厌恶。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得不偿失的。

此外,以行为过程为导向的激励,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前文提到的经典行为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也常常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此对于激励手段的选择也存在诸多问题。举例而言,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考试排名现象,美其名曰让学生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并且对排名靠前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但是这种粗糙的鼓励方式往往带来更多的问题,如造成学生相处的间隙,忽略学生间的差异等。以上这些特征都是由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念直接的功利性质所导致的,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诸多调整,下文将详细论述。

(二)惩罚式的负面导向

与强化行为相对应的,对于达不到老师所定制的预期教育目标的对象,惩罚式的导向将会以粗暴的手段发生作用。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惩罚作为一种不提倡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带来新的问题。但是通过当前的教育实践反馈不难发现,惩罚措施的受限会消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距,却并不会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着眼于预期目标的惩罚举措中,首先忽略了标准制定者的合理性。当教师作为标准的制定者,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特点;其次,惩罚作为手段,如果只以学生的行为目标为考量,就会造成惩罚措施滥用,更加加剧了学生与老师身份的对立;再者,当惩罚达不到老师要求的目标时,就会形成加剧的恶性循环;最后,惩罚手段也趋于简单粗暴,难以强化行动过程。在此基础上,钱梦龙老师所提出的“三主”理念,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弊端。

二、钱梦龙导读法的认知主义转向

钱梦龙老师“三导”、“四式”语文教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钱梦龙先生为代表的新型语文教学观念,完成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型。钱梦龙先生从阅读方式、教师功能、学生价值三个方面重新构建了语文教学观念,在价值理念的层面上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对解决当前的语文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过程,区分了学习过程中的普适性知识(general knowledge)和专门化知识(domain-specific knowledge),强调教师不仅要很好地运用行为理论,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有效的认知方法。而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就是这种认知主义教育方式的体现。具体而言,钱梦龙先生对传统行为主义教学观念的颠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认知主义观照下的语文阅读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言,阅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语文老师对于阅读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却有所差异。对于语文阅读的理解,钱梦龙先生将之概括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但实际情况是,或出于功利性的考量、或出于教师理念更新的速率存在偏差,“人文性”的概念或多或少缺失。如果从认知主义角度加以考量,人文性是语文阅读体验的经验性内容,而工具性则通过认知角度,将语文学习中逐渐熟知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功利性课堂上,语文阅读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常常有老师将课文拆解成独立的表意单元,然后展开句理分析,割裂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体验沦落为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而最理想的语文教学途径,应当是像钱梦龙先生一般,由阅读入手开始认知与能力的架构,即“以训练为主线”。

钱梦龙先生认为,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它不是单纯的练习、不是题海战术,也不是简单的言语实践,而是要在训练的过程中感知母语语文文字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这种由认知到能力的语文阅读学习路径,可以看作是钱梦龙先生与认知主义学习观念的遥契。

(二)教师功能的再建构

对于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钱梦龙先生将之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导,即引导,意为把握方向。这里的方向既课堂走向,又是对学生的导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旨在消解传统课堂中老师定于一尊的崇高地位,将教师的功能,由知识的转运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建构。以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钱梦龙先生将提问作为引导学生回答和思考的核心方式,在学生思路屡次受阻的情况下,钱梦龙先生通过将学生不熟悉的知识(说明文的概念)引导至学生已有的认知范围中(对知识小品的模糊认知),并成功总结出知识小品特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钱梦龙先生的提问始终带动课堂节奏,把握学生思考方向,却又没有以教师的身份权威去影响学生对自己知识认知的自信。此外,对于被提问的学生而言,他既是问题的回答者,又是答案的制造者,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是对自我认知的再确认,成功的将认知转化为描述答案的能力,这一点也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念所强调的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对已有知识的把握。

(三)学生身份的重估

钱梦龙先生对传统课堂中像学生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估,这一点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来实现。其颠覆以往语文课堂中教师中心主义的状况,学生做为教育的目标,自然也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环境、课程设计等内容的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是在这一逻辑基础上进行的阐发。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对的会发生调整。但是从认知主义学习观念的角度加以考量,学生作为认知的主题,所有认知环境都应还以学生为中心加以塑造。此外,加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契合学生之间对课堂内容的不同接受状况,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是充分考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提出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的暴露学生对于教育内容中所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钱梦龙先生的认知主义转向,从教与学、教师功能与学生身份,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功能与目的等方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当前语文老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启发。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然途径,这也是新世纪对我们语文工作者的呼唤,生动活泼的、高效的语文教学训练形式,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獻:

[1]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Mager,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Palo Alto,CA:Fearon.

[3] 何郁,《用正确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钱梦龙先生访问录》,教研天地,2005.

作者简介:杨思蒙(1993-),女,蒙古族,陕西西安,硕士在读,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