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8-10-22唐权谭奕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合作项目外国语民办高校

唐权 谭奕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河西 300222)(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是指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主体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目的[1],经由国际合作路径实现教育要素的跨国配置,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并符合国际需要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不仅源于经济因素的驱动,也受到国家政策[2]与文化因素[3]的影响;其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包括出国留学等对外输出部分,也包括来华留学、国家专家引入、中国合作办学教学等由外输入的部分[4],是一个由人才跨境与跨界培养所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和共同推进的过程;其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包括设置国际化课程与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也包括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重塑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5]。然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现有研究并未探讨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各种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以回收到的用于研究的79份有效问卷为对象进行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区域与合作项目较少

合作区域与合作项目是民办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载体,它们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民办高校正在借助自身区位优势探索有助于国际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借助其区位优势与泰国、越南、马拉西亚、柬埔寨甚至日本等周边国家及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日益达成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合作办学教学、短期出国留学与访问、学生互换、建立海外教育基地、设立短期夏令营、开展学术研讨与学术讲座等合作项目。在合作办学教学过程中,学校也通过举办泼水节、派遣东盟博览会志愿者、一年一度的留学生迎新春与欢聚元宵佳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进本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不仅如此,广西外国语学院还专门开设了体现中国语言、书法、戏曲、武术、茶艺、剪纸、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的中国语言文化体验班;2017年5月,广西外国语学院还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就一系列新的合作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包括建立广外海外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东盟私立大学论坛,将合作项目由泰语拓展至传媒艺术与经贸以及管理类等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泰国学生依次在曼北与广外学习两年)等。从中也可以看到,广西外国语学院等地方民办高校存在国际化人才合作区域与项目较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合作区域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及其高校,尤其是泰国等邻近国家;尚未与澳大利亚、西欧、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所培养的学生可选择的留学国家具有局限性;国际交流项目集中在合作办学教学与学生互换等方面,其他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较少等等。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也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有意留学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但却受到校方所规定的合作区域的限制。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人才培养合作地区较少”及以上者占比高达53.2%,位居所列8项问题之首(见表1)。随着地方经济日益发展与人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校大学生将渴望留学西欧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而这种日益增长的深造愿望将因合作区域受限而产生供需矛盾。

表1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的一个重要保障,而所培养的学生也需要资金来支撑其完成学业。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设立了一些有助于拓宽或维持海外办学教学项目的专项基金。而且,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还以奖学金的形式给予资助。然而,包括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内的大多数民办高校实行的还是自费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其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教学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实地访谈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埋怨“留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留学资金。留学海外衣食住用行耗费巨大,一般家庭往往难以担负。而且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来自欠发达地区,家里可支配收入有限。问卷调查也检验了以上研究结果,即比较同意“人才培养资金来源单一”及以上者占比高达51.9%,位居各大问题第二位(见表1)。站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家庭可支配收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校大学生及其父母对留学的渴望亦日益强烈。日益强烈的留学愿望受到培养资金的“掣肘”,将促使在读大学生及其家庭陷入是否留学的“两难”境地。

(三)国内外人才交流与互动较少

拥有交流互动机会与技能是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校也在努力通过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发展自己。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所重点民办院校,广西外国语学院也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区域与合作项目,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平台与创造机会。即使如此,并不意味着广西外国语学院等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交流与互动的次数、频率、广度、深度就多、就高、就广、就深。由于起点低、时间短,广西外国语学院等民办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交流互动机会、师资力量、互动积极性三个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于交流互动机会,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显示,日常学生交流与互动较少,其交流与互动机会主要来自上课与非定期的联谊活动;在开展国际活动过程中,大多是抽选部分师生代表与留学生参与,尤其是抽选校内语言类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国际化交流互动机会较少”及以上者分别占50.6%,位居各大问题第三位。对于师资力量,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显示,几乎都以具有双语背景的“本土化”教师授课,外教仅限语言类专业,难以满足非语言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的需求;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国际化师资力量不够”及以上者占50.6%,与“国际化交流互动机会较少”并列各大问题第三位。对于互动积极性,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显示,国内外学生往往不会主动与他国学生交流与互动,而只有在学习与生活碰到困难或举办定期的联谊活动时,双方才会有所交流与互动;参与人数有限,尤其是非语言类的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而言。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国内外学生交流互动积极性不足”及以上者占48.1%,位居各大问题第五位(见表1)。站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校方与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将日益强烈,而缺少互动机会、师资力量与互动意愿将促使国际化办学教学矛盾日益突出。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关注程度不够

相关利益者的关注与支持是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支柱”,民办高校也一样。近年来,紧抓国家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与日益强烈的留学愿望、急速的对外开放步伐相比,校方与学生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支持程度依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内容与培养特色、互动技能两个方面:(1)各种利益主体以自身利益为导向,尚未对人才培养国际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育特色。就校方而言,往往聚焦国际化教育合作领域与项目而不是所培养的人才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就学生而言,没有认识到国际化交流与互动对于提升个人技能与竞争力的重要性,反而惧怕语言不通等带来的尴尬互动局面;对于地方政府等其他主体而言,也往往基于其自身利益动机,其关注与支持程度有待提升。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国际人才培养形式化”及以上者占48.1%,位居各大问题第五位;比较同意“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及以上者占46.8%,位居各大问题第六位。(2)所培养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意义,同时缺乏相应的交流与互动技能。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显示,非语言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因其缺乏基本的语言交流技能而难以与国外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国内外学生难以交流与互动”及以上者占45.6%,位居各大问题第七位(见表1)。不仅如此,与公立高校(尤其是985高校或211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获得政府与社会的支持相对较少,所培养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非均衡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对象,制约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

二、解决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站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将与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理论,将从合作区域与合作项目、资金支持、互动机会与能力、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一)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

要想提升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是关键。校方只有不断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才能够为有意愿参与国际化人才交流与互动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场地与机会。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应在巩固与东南亚各国合作办学与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与西欧、北美与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及其高校的合作。而且考虑到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为数众多的民办高校,广西外国语学院也应该借助这一办学背景拓展业务。与此同时,也要在已有的国际化合作区域增加合作项目,促使现有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外除了聚焦办学教学与学生互换这些项目之外,还应该增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专业,增设有助于国际交流与互动的语言类选修课程,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活动等。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及以上者高达58.2%,位居各大对策第二位(见表2)。不仅如此,也要鼓励国内外在校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新创造国际化交流与互动活动与项目,积极吸纳其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决策与管理过程。

表2 解决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二)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人才培养资金

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利国利民。它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多样化的技能,提升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竞争力与就业率,还有助于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改革开放”等重大发展战略,应该基于其利益关联程度,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人才培养基金。针对目前自费留学给在校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民办高校应该加大国际化办学教学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来资助国内外在读大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与支持学习成绩优异者出国访学与留学;而且还可以采取通过设立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来给予支持。除此之外,其他利益主体也要基于其和政府部门资源优势来给予支持。例如,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采取减免部分学杂费、制定留学优惠政策来减轻在校大学生的留学负担,通过设立国际交流科研项目来资助留学生等等。再如,跨国企业也要积极参与,通过为具有国际业务关系的留学生提供兼职岗位,或以企业名义在民办高校内设立专项奖学金予以资助等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具有留学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将越来越多,其培养经费难以由其家庭、校方、政府部门等某一主体承担,而应该按照成本-收益比来鼓励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和支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人才培养资金”及以上者高达57%,位居各大问题第三位(见表2)。

(三)增加国内外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与技能

在现有的国际合作规模下,应该通过增加国内外学生交流与互动机会及提升其互动技能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针对民办高校在互动机会、师资力量、互动积极性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多措并举增加国内外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与程度。为了增加国内外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次数、频率、深度与广度,学校可在课程中融入有助于国际交流与互动的学习内容,创新其教学形式。例如,以国际案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国内外学生交叉分组的形式分组学习与完成作业;再如,通过举办国际文化美食节、设立国际交流开放日等活动来给予国内外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并将举办的联谊活动定期化;还如,通过设立国际科研项目,并鼓励国内外学生联合申报等等。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增加国际化交流与互动项目”及以上者占54.4%,位列各大对策第四位。(2)聘请国外资深教师授课,并扩大其授课专业与范围。要在巩固“本土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着手聘请国外资深教师授课。而且授课对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言类或贸易类专业学生,应将其拓展至管理、信息工程等非语言类专业。为了拓宽授课范围及其对象,可将国际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大力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及以上者占58.2%,与“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等并列各大对策第二位。(3)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氛围提升国内外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积极性。鼓励国内外学生摒弃文化差异互帮互助,鼓励其通过相互学习来增进其学识,通过设置国际文化交流班、学习班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交流技能。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营造‘求同存异’与‘互助和谐’的交流氛围”及以上者占57%,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人才培养资金”并列各大对策第三位(见表2)。

(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注程度

国际化人才培养事关多种利益相关者,可基于治理理论实行合作共治。与传统的管制理念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治理理念意味着公共议题往往涉及多种利益主体,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也一样,它涉及在读大学生及其家长、国内外高等教育合作单位(即校方)、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甚至跨国企业、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是“多元组织系统的管理”及其实施的“产物”。事实也证明,民办院校的国际化教育正在朝着多极、双向、双元化方向发展,可通过留学深造或本土生国际化培养等多种路径予以实施。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互动技能的人才,建议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打造特色教育、扎实交流互动技能三个方面来实施。具体说来,包括:(1)以打造人才培养国际化为导向设置实质性的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会同在读国内外大学生及其家长、国内外高等教育合作单位(即校方)、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跨国企业、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教学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借助其区位优势与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打造国际化特色教育品牌。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根据办学特色及其优势资源制定培养方案”及以上者高达58.2%,与“大力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拓宽合作区域并增加合作项目”并列各大对策第二位;比较同意“学校与国家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及以上者高达53.2%,位居各大对策第五位。(2)积极宣传开设国际化课程与项目的重要意义,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学习有助于国际交流与互动的语言、文化习俗等基本技能。掌握语言技能是进行国际交流与互动的前提,可通过设置专门的国际交流场地(类似英语角)以及外语选修课,来促使学生们拥有基本的国际化交流与互动技能。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比较同意“提升人才培养的外语等基本技能”及以上者占59.5%,位居各大问题之首(见表2)。

猜你喜欢

合作项目外国语民办高校
我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中俄核能合作项目核岛主设备安装正式开启
进博会江苏签订55个合作项目 总规模近50亿美元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郑州外国语学校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