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预防腐败问题探讨

2018-03-31彭丽丽梁晓宇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腐败权力

彭丽丽 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涪陵 408000)

近年来,党中央在党政廉洁建设方面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央反腐倡廉态势一直居高不下,这就是在传达一个信心,在立场态度上强调对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不变,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几年间那些贪污腐败的毒瘤一个个剔除,法政建设逐渐完善;依法改革,依法治国理念深入民心;在国际上也受到了极高的重视与肯定。领导干部腐败的直接内因在于其腐败动机的形成,而腐败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就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拓宽反腐败问题研究,为预防腐败找到新方法、新思路。

一、当前腐败问题的研究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学界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也越来越深入。腐败现象指的是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为私人谋取利益的现象。当前对腐败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从政治学视角对腐败行为进行探究,“政治学视角下腐败行为、动机、解决之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政治制度,将当前行政制度的瑕疵,行政效能方面存在可能导致腐败行为发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具体作用机制”[1]。二是从社会学视角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进行探讨。三是从党建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四和五是从经济学、心理学视角进行探讨。

第一,政治学视角对腐败行为及成因进行研究。刘炎、吴俊明(2018)从行政监督视角出发提出了治理腐败的对策建议。即主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突出对“人财物”的重点监督等。从政治学视角就腐败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到了反腐的相关体制和机制,如监督机制、监督保障、群众监督等问题;将官员腐败的主要动因归结于政治心态的扭曲,政治观念的变质,政治评价的困扰等。

第二,从社会学视角对腐败行为及成因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从文化与资本的关系角度,探究容易滋生腐败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有从利益链角度出发,分析了腐败的成因及阻断办法,有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分析腐败与文化的关联性及应对之策。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观念,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廉洁意识,是腐败意识的对立面,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具备了强有力的自制力和廉政意识,其个人是不会走上贪腐道路的。总之,社会学视角主要以社会文化、网络连接与腐败的关联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与腐败的因果关系及防治腐败之策。

第三,从党建视角对腐败行为及成因进行研究。党建视角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没有任何特权,而要治理腐败就要加强党性教育,全面从严治党,让领导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积极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准,让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旨观和权力观。

第四,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行为及成因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官员的腐败受到了市场经济商品交易原则的侵蚀,受到了互惠主义因素的影响,企业或者其它单位或者个人通过向官员输送一定利益是诱发官员腐败的关键性因素。

第五,从心理学视角对腐败行为及成因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墨菲定律、破窗效应、不平衡心理等几种容易导致腐败发生的心理现象、彼得原理、责任分散效应、搭便车效应等与腐败发生的关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一段陈岩石的孙子小皮球与侯亮平的对白,侯亮平认为小皮球在学校有“受贿行为”,小皮球反驳到,如果自己不“受贿”,就会被班上其他同学孤立。这段对白其实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部分领导干部的从众心理。

二、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腐败行为及成因的优势

(一)学科优势

目前学界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和阐释,涉及到了多学科,但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少。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腐败主体的心理变化、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腐败动因等进行追踪研究,官员腐败的过程也是其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官员的腐败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学视角对腐败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有利于拓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整合心理学研究的现有资源,实现心理学研究与解决腐败问题的双重效能。

(二)视角优势

在心理学视角下,对腐败的研究会更具有理性的认识。作为腐败主体的领导干部,受到内外多重心理因素的影响,最终迈上了贪腐的第一步,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腐败的泥潭越陷越深。心理学以个体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腐败的形成与人心理层面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认知滋生腐败的内在动因。可以看出,腐败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素综合的过程,外因包括腐败主体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内因主要是腐败主体本身;腐败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部分质变到认知结构总变的过程。在腐败的过程中,腐败与腐败心理的形成具有过程的同一性,内因决定外因,探究腐败行为的心理动因对于研究和预防腐败具有明显的视角优势。

三、心理学视角下腐败的治理之策

个人的主观因素是腐败滋生的内因,因此抑制腐败行为首要的是加强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针对腐败机会的存在,对领导干部进行预防与惩治结合的心理干预;针对领导干部的内在不良需求以及腐败成本较低等问题完善,建立预防腐败的心理保障机制。

(一)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心理学认为,领导干部在思想层面的防线失守会滋生腐败动机。多数腐败分子在落马后的忏悔中会说到自己忽视学习,特别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因此,务必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端正权力观、政绩观,强化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一要解决好“信”与“疑”的问题。用好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这个有效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采取学、讲、议、评等多种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党员干部对利欲诱惑等不正之风有足够的抵御力量。二要解决好“公”与“私”的问题。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学力度,开展公权与私利的讨论,引导党员干部时刻将党的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做到存公去私,拒腐防变。三是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利他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得领导干部明白规范使用权力,保持清正廉洁是对自己、家人和他人最大的爱护,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四是持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特别注重反腐倡廉教育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避免形式主义和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的发生。五是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形式、完善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党员对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党员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讲真话、讲实话,热心帮助提醒周围同志,使相互间的帮助提醒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二)优化领导干部心理建设

1.强化廉政文化的心理认同

腐败文化是那些能够为腐败进行论证,帮助腐败现象滋生并且发展蔓延的文化,它诱使某些人对于腐败的理解、认同乃至接受。出现崇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政治信念动摇、人生信仰迷茫的现象。丹麦、瑞典、挪威、新加坡等国家的清廉指数很高,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公民都遵循和践行者普遍认可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在政府清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全社会中积极培育廉政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成为预防腐败的重点工程;积极促进把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转化为政策、制度及规章,用政策、制度及规章体现廉政文化。

2.努力消除不良心态

在消极的心态驱使下,权力的大小决定着人影响力的大小,权力大的人甚至能够控制权力小的人。很多官员迈开腐败的第一步是长期受到不良心态的驱使,让扭曲心理绑架有机可乘。目前官员的不良腐败心态主要有:千里做官、只为吃穿;上面有人罩,不怕被人告;既然湿了鞋,干脆洗洗脚。消除这些不良心态要有“提前量”,“应在领导干部还没有具备腐败倾向的态度或者这种态度还没有稳定的时候提前对其进行廉政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在主观上也需要改变潜在的不良心态,遏制腐败动机”[2]。

3.打造自律心理防线

腐败的初始状态是腐败分子思想防线的失守,其次是各种腐败行为,再次是更大的腐败行为或者落马。也就是说,思想防线的失守处于腐败行为之后,那么抑制腐败行为就必须让领导者形成自律的心理防线,使不想腐成为领导干部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道德自律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其首要表现是强化自我约束,以强有力的自制力抵挡利益集团的“围猎”。具体而言,打造自律的心理防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自觉同特权思想作斗争。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对公共权力的道德认知,没有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很容易发生偏离,特权意识和特权思想会越来越强烈。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剖析自己思想,检查自己动机,反省自己行为,思量自己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敬畏权力而不迷恋权力,在坚决贯彻上级决策和方针的同时,保持对权力的一种审视,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慎待权力而不迷失,才能尽心为民而不懈怠。

二是积极主动接受监督。腐败分子在“第一次”得逞之后,对贿赂的人逐渐会丧失警惕性,也缺乏被监督的意识。因此,积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是预防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主动接受监督,需要领导干部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批评;积极主动接受监督,需要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积极主动接受监督,需要领导干部自觉遵守纪律,要正确对待组织,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遵守组织纪律,强化组织意识,接受组织的安排,贯彻组织的决定,维护党的威严。

三是消除权力崇拜心理。个体的人只有具备健全健康的人格才会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而权力崇拜心理无异严重阻碍了人的现代化进程。人在做、天在看,不管是谁,一旦有权力崇拜心理,就会不畏法律,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会犯罪入狱,走上一条不归路。消除权力崇拜心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自觉弘扬和践行法治文化,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群众工作,增强执政本领。

四是端正道德观。主动向道德楷模和先进模范党员学习;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德可以弥补才能与学识的不足,但才能和学识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政德就是从政之德,是党员干部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守或者遵从的原则、美德、品性,是一个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经常用正面的道德典型激励自己,经常用反面的事例警示自己,经常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三)建立预防腐败的心理保障机制

1.建立领导干部合理的需求机制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结构化式的状态”。[3]领导干部对于自身合理的需求,可以主动向组织反应,组织上应关爱领导干部,对于干部合理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帮助和解决;对于不合理的需求,组织上要及时关注、及时提醒,领导干部本身要自觉抵制,提倡勤奋工作,多劳多得。

2.强化权力监督机制

引导党组织发挥组织生活的纠偏功能,抓好党员队伍的日常管理监督,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把握党员思想脉搏,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思想交锋,使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力争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日常、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导向,逐条逐项细化工作措施,对违反禁令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以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完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领导干部约束机制,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任前廉政培训、廉政谈话、上廉政党课、撰写《廉洁自律承诺书》、年终述廉、评廉、考廉等措施,研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制约。

3.破除人民群众监督的心理困境

目前人民群众在监督方面受到主客观一些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不够。一些人民群众认为,腐败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反腐与腐败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自己的收入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此对腐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些人民群众认为一些出问题的官员与自己是同事关系或者上下级关系,举报他人不会为自己带来任何政治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对他人的腐败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一些人民群众发现贪官虽然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但考虑到贪官曾经也为自己或则他人做过好事,于是便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破除人民群众监督的心理困境,需要积极培育民主意识。通过加强教育、广泛开展宣传的方式,比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等,开设一些介绍人民监督重要性、作用、方式等内容的栏目,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知程度,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应该积极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利,从而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公民民主意识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公职人员中真正确立起“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唤醒普通民众的监督意识。

破除人民群众监督的心理困境,要丰富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形式。既要有电话、网络、书信等举报方式,也要有公众调查、听证会与人民群众监督的三位一体方式;既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选拔的全过程,也需要推进政务、党务公开,让群众代表参与决策的全过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监督和评判管党治党全过程。

猜你喜欢

心理学腐败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