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戏剧理论下微信朋友圈“晒客”的自我呈现行为

2018-10-21解振华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表演

解振华

摘要:如今微信朋友圈正成为现代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晒美食、秀恩爱、晒娃、晒自拍等俨然成为日常朋友圈中的标配与常态。本文以“晒客”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为视角,分析“晒客”们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的内容、心理动机和其印象管理策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旨在倡导人们遵守规范,和谐使用朋友圈。

关键词:戏剧理论;微信朋友圈;晒客;自我呈现;表演

随着媒介的发展,每产生出一种媒介,紧接着就会相伴产生出这一媒介的族群,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很火的族群——“晒客”。“晒”产生于互联网,在社交媒体时代得到繁荣兴盛,在微信出现并且得到普及后,“晒”这一现象达到了高潮。“晒客”们通过晒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展现自我,一方面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建构个人记忆和身份认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何为“晒客”

“晒”在汉语中的本义为在阳光下爆干或取暖。随着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现在将“晒”和英文单词“share”相联系,指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分享在网上[1]。在我国,“晒客”崭露于2006 年,最初聚集在各大人气旺盛的论坛或博客里[2]。微信自朋友圈功能上线以来更成为人们“晒”生活的主阵地。“晒客”们喜欢编辑文字、美化图片、发布视频来将自己的物品、生活、情感等曝光在微信朋友圈里,接受人们的点赞,让人评论互动。对于晒客们来说,“晒”这一行为不仅是自我表露的做法,还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戏剧理论与自我呈现

1959年,加裔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日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戏剧理论这一概念。戈夫曼将人生比作演戏,而社会就是舞台,他人就是舞台下观赏表演的观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就是一场场的戏剧表演。在人们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采取言语行为去使自己获得正面的社会价值,这就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3]。人们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别人留下特定的印象,就好像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利用一定的演出技巧而操控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一样。这种控制他人对于自己的印象的行为即是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理论认为,社会生活要求每个人通过合适的自我呈现,给他人一个可接受的角色形象,所以人们需要运用多种策略来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形象,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通常,在不同的人际交往和公众面前,人们总是对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自我。

“晒客”们通过精心处理图片和视频,巧妙编排文字,然后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中,向好友们呈现出整饰过的理想化的自我,深刻影响着好友们对于自己的印象,这种展示自我并试图控制他人印象的行为,便符合戏剧理论,晒客即自我呈现的表演者,好友即台下的观众。

二、“晒客”自我呈现的内容

微信朋友圈中晒的内容纷繁复杂。笔者根据所晒内容和个人的关系,将朋友圈中晒的内容分为三类:私人琐事、情感流露以及信息分享。

私人琐事。这一类型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晒美食、旅行照、秀恩爱、晒娃等。晒客通常将自己每天经历的大小事情晒到朋友圈中和朋友们分享,以此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情感流露。这一类型主要包括个人的情绪、感情、心灵鸡汤等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内容。人们把微信朋友圈当成情绪宣泄的出口和渠道,把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和积压已久的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从而使自己的压力得到缓解[4]。

信息分享。这一类型的内容种类也很多,例如个人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或者一篇有内涵的文章就一键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也来了解和发表意见;或者个人看到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一起来学习。用户通过分享这些内容来展示自己的关注点所在,希望能塑造有品位、有内涵的形象。

三、“晒客”自我呈现的心理动机

(一)刷存在感博关注

在社交网络时代,人们比之前更期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发微信朋友圈是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的一种新的方式和表现。人们通过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最新动态,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圈,互为关注的好友之间是线下的熟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交集,所以人们对存在感的需求比其他的社交网络平台似乎更强烈,而被别人关注是人心底里根深蒂固的欲望,这种欲望得到满足自然也就获得了存在感。

(二)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虽然微信朋友圈是强关系场的熟人社交圈,互为好友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也是认识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所呈现的就是真实的自我。在微信朋友圈这个舞台上,表演者进行自我呈现时不仅会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还会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这种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三)获得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即人们在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定,这种认定在人际互动中产生,不仅包含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也包含他人對个体的看法和评价。而这一逻辑正好与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相契合。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的态度、评价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们都有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和肯定的欲望,“晒客”们晒朋友圈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赞许。事实上,这种做法属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晒客”发朋友圈也有获得他人尊重的目的,得到他人的赞赏与尊重也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

(四)心理宣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无处释放。同时,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大众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情绪无法消化,因此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宣泄与释放的渠道[5]。随着手机媒介和微信的普及,人们对此依赖也较高,所以微信朋友圈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发泄地甚至是加油站,人们在朋友圈宣泄情绪、分享信息、呈现自我。

四、“晒客”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相依相成,是展示自我、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所采取的措施。表演者想要维护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就要积极构建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的正面形象而进行印象管理。戈夫曼指出,印象管理的策略包含三个方面: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

(一)理想化表演

理想化表演是指表演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尽量使自己的表演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使用隐瞒、掩饰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把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删除,将观众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引导。微信朋友圈中,“晒客”们每次自我呈现的文字、图片都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都不会呈现出来,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表演者如何表演给别人看,表演者自然会进行理想化的表演来构建自我形象。

(二)神秘化表演

神秘化表演是指演员通过和观众保持距离,使观众对演员产生好奇和敬畏。例如表演者为了引发别人的关注,在朋友圈中发布一个有深意的图片而没有文字说明,观众们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知所云,但又很好奇他到底想说什么,于是就会在评论区详细询问,与其进行互动,从而表演者的目的达成。

(三)补救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可能会出现表演失误,造成角色设定的崩塌,这时,就需要进行补救表演。例如“晒客”在发微信朋友圈时不小心出现了错别字,或者发了没有美化处理的图片,正好被观众看见,此时表演者必须采取技巧性的印象管理策略来维持自己的正面形象。同时,观众也需要与表演者相互配合,包容表演者的失误,而表演者要及时加以改正。

五、“晒客”在自我呈现中存在的问题

(一)骚扰他人

有些晒客发布朋友圈过于频繁,他人在刷朋友圈时被迫观看,给他人造成困扰;或者有些晒客为了自我呈现,对于好友们的评论进行一一回复,而不是选择统一回复或者私聊,侵占了有限的手机信息界面,覆盖了朋友圈其他的信息,引起观众的反感。

(二)暴露他人隐私

有的表演者未经打码处理就把双方或者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晒到朋友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曝光聊天记录和身份信息是最不能接受的隐私侵犯,或者表演者与他人合照后,未经照片中人的同意就将未经美化处理的图片上传至朋友圈相册,曝光对方的肖像信息。

(三)散播谣言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个别人并未掌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全貌,对谣言不辨真伪便直接转发,夸大其词,带有传谣色彩。或者一些人在网上看到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虚假信息,轻易相信并转发到朋友圈,以讹传讹,导致谣言在密闭的朋友圈里发酵。

六、微信朋友圈热“晒”现象下的冷思考

(一)“眼球效应”激起的狂欢

目前网络媒介和网民都在参与着构建“拟态环境”,这一虚拟网络中构建的“拟态环境”深刻影响着网民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对于他人的印象的认识,人们往往了解到的是社交媒介里呈现出的他人自我整饰过的“拟态形象”,然而“拟态形象”并非和现实中的真实形象完全符合,人们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经常会晒出美化后的自己,这种“加工美化”的参与感和发朋友圈的仪式感,使晒客体验到了“晒”行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从而逐渐演化成了一场社交狂欢。

(二)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焦虑

身份即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体现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5]人们感到现实生活平淡无聊,而朋友圈却多姿多彩,便刷朋友圈来消磨时光,通过“晒”来寻求存在感。但是,这种渴望被他人关注的“晒”行为,实际上揭示了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焦虑。另一个弊端就是人们的“晒”行为容易发展到一个极端,即人们为了构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纯粹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这意味着人们已经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和自由,完全处于被网络或虚拟世界的支配状态。

參考文献:

[1]仇娟.镜像与变形:刍议微信朋友圈中的“晒”行为[J].视听,2017,7 (12):25-26.

[2]靖鸣,方芳,袁志红.微信“晒客”行为及其自我认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 (6):115-124.

[3]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4]王欢,关静雯.浅析“晒客”现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6,28 (3):76.

[5]苏丽丽.微信朋友圈晒客心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以 90 后群体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 (11):159.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表演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浅议滑稽戏表演艺术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微信朋友圈成瘾的影响与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