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线木偶“天桥高台”同偶演员配合的几个要点

2018-10-21孟素萍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孟素萍

关键词:提线木偶戏;天桥高台式舞台;同偶演员配合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余年不间断的传承与发展,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泉州市木偶剧团(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是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成建制的传承单位。建团近七十年来,创作出大量优秀剧节目,获得国际、国内各级大奖无数;改革开放以来,250余次出访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其高超的表演技艺而蜚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

“天桥高台式舞台”是泉州市木偶剧团历届艺术家们一步步从“八卦棚”“阶梯式舞台(中台)”“单桥高台(一字台)”等各种舞台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综合性表演舞台。因其可以融合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掌中木偶、人偶等多种木偶表演形式,且具有多度景深、可以最大限度地结合灯光、音响、立体置景等各种现代化舞台表现手段,是当代提线木偶戏表演舞台的最高形式。1979年,剧团借助“天橋高台”的各种优势创演出了大型神话剧《火焰山》,该剧奉调晋京获“建国三十周年国庆演出一等奖”。并于2009年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舞台保留剧目大奖”。现已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深受观众喜爱。因《火焰山》一剧的成功,剧团在“天桥高台式舞台”上还先后创演了《谗猫》、《太极图》、《劈山救母》、《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现代偶戏三题》等大型剧目,屡获国内外大奖。这些剧目的成功,也证明了“天桥高台式舞台”的优秀,因而成为中国偶坛纷纷效法的榜样,并籍此成功创作出诸多优秀剧目。使“天桥高台式舞台”成为现代中国仍至世界偶坛最为主流的大中型剧目创作平台。

我已从事泉州提线木偶艺术40多年,见证着“天桥高台式舞台”这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其诸多的配合表演体系都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因篇幅原因,就先简单地将“同偶演员配合”要注意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分享。

所谓的“同偶演员配合”是木偶戏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指的是由两位及两位以上演员(包括地台演员)相互之间协同配合,同时操纵一尊木偶进行表演的形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将两位演员同时配合演一尊木偶称之为“配手”。但在天桥高台,同偶演员配合表演的不仅仅有“配手”,还有地台演员的“配脚”“铁枝手”“铁钩”等的配合形式,甚至有“打钩牌”、“接钩牌”等“非常规”的配合表演形式。种种配合虽花样各异,但最根本的要点是要将一个个无生命的木偶演“活”,使每个角色形象都能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观众。诚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配合都是为了表演,而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有它必需遵守原则。我把这些原则的要点归类,并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如下。

一.“同”字

“同”指的是同步、协同。这是同偶演员配合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首先,要分清主次。众多同偶演员配合表演时必然有一位演员是主要表演者,其它演员都要围绕这位主要表演者进行配合表演,一定不能喧宾夺主。简单举例:

革命历史木偶剧《红灯记》里的李玉和这个木偶形象,大部分时间都由两位演员配合表演。其中一位演员持握钩牌,负责木偶的头部、躯干、双脚表演,并且负责李玉和这个角色形象的唱腔与道白,那么这位演员就是主表演者。另一位演员主要负责木偶的双手表演,那么这位演员就是“配手”演员。虽然“配手”演员也非常重要,但他的工作就是配合主表演者的动作进表演。此时,“配手”演员的一切表演都要与主表演者同步。若李玉和迈步向前行进,在无特定要求的情况下,“配手”演员一定要控制木偶的手向前同步动作,保持整个木偶的形象动作相协调,做出李玉和这位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前行姿态。若李玉和需要肃立不动,“配手”演员一定要控制木偶的手摆在造型所要求的位置,切不可乱动,以免破坏角色的整体形象,这就是“同”。

为了保证配合动作的同步进行、同步到位,演员们表演时一定要关注鼓师的鼓点与音乐的重、轻节点,找到关键节点同步进行相应的动作,才能使表演到位,把角色形象立起来。

二.“圆”字

若说“同”字是配合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圆”字则是配合表演的美学前提。在中国的戏曲表演中,在舞台上“走圆”、“划圆”是表演程式的一大特点。它可以把人物的动作适当夸大,达到一种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观赏性美感。一个“圆”字代表的意义可大可小,有时舞台上三五步间的走圆场即可代表千山万水的路途;有时手脚划圆动作颇大,却又仅仅为了表现人物此时内心细微的复杂心理。从外在表演来说,体量较小的提线木偶,在舞台上动作走“圆”,可以使角色的动作放大,让台下的观众看得更真切,从而带来更深的感受。“圆”字既是木偶放大其行动轨迹的表演需要,也是其美学表现的基础。这里有几句口诀,可概括提线木偶“圆”字表演的诀窍:“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身带脚走、俯仰有度、身手相合、眼从手动、动则从圆、收放由心”。

为了对“圆”字诀加以说明,我们这里还是以现代戏《红灯记》李玉和的动作为例:

在《赴宴斗鸠山》这一节表演中,李玉和在遭受严刑拷打后怒斥鸠山时有一个连续动作:推倒座椅,以左脚踩踏在倒地的椅子上,身体右高左低略微向左前倾,右肘带动右手撩起镣铐置于右肋腰间,左手带动镣铐直指鸠山,同时头部左转,怒目而视。此时李玉和的整个动作造型即为泉州提线木偶造型术语中的“虎落山”。是非常美观、很有份量的造型,非大角色不能用。我们把这套两秒左右的动作细细分化,就能发现每个一动作都充满了“圆”字。操作李玉生做此套连续动作的同偶演员共有3人(主表演者、配手、地台演员)。首先是推倒座椅,主表演者操作李玉和的身躯做一个从右到左的细微转身并及时一顿,身躯定住(欲左先右)。配手演员顺着身躯的行动轨迹放大动作,让木偶的手走一个小半圆形(身手相合),一放一顿,把座椅一推。地台演员的左手顺着木偶的手势把座椅同步放倒。接下来的动作,李玉和的主表演者操作木偶身体走一个“左”→“右”→“左”的圆(欲左先右)。同时提着木偶左脚,随身体的动作走一个“下”→“右”→“上”→“左”→“下”的圆,踩踏在倒地的椅子上(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地台演员的右手执铁钩同步把李玉和的左脚紧扣在椅子上,使脚不会受动作余波的影响而移动,进而稳住整个木偶的身体。而配手演员操作李玉和的双手随身体做同步动作。右肘带动右手从“左”→“下”→“右”→“上”走圆撩起镣铐置于右肋腰间(欲右先左、欲上先下),左手带动镣铐走“右”→“上”→“左”→“下”的圆,直指鸠山(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李玉和的头部随着左手的动作走一个短促的“右”→“上”→“左”→“下”的圆,随身体左前倾斜怒视鸠山(眼从手动、欲左先右、欲下先上)。

这一整套动作配合完全是同步进行的,对同偶演员配合默契度要求很高。一定要把动作做得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处处皆圆、收放由心,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李玉和顶天立地、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当然,“天桥高台式舞台”的木偶演员配合还有很多其它的要诀,并且,这些表演配合还会根据时代的发展、不同剧目创作的需要而不断改革、创新与完善。但因篇幅原因,我们留待今后的文章里再共同分享。

(作者单位: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