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舞文化

2018-10-21贾云丽许德凯赵旋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文化

贾云丽 许德凯 赵旋

摘要:“什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其中重点回答两个问题:1.舞蹈与文化的关系。2.舞蹈是如何表达民族文化的。所以我先从解释表层概念舞蹈、文化、舞蹈文化入手,回答了舞蹈与文化的关系。然后以蒙古族为例解释第二个问题。本文章让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舞蹈不是单独存在的,他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少数民族情感抒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编创时一定要注意少数民族文化的根基,只有文化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才能变创出本被民族认同的好作品来。

关键词:舞蹈;文化;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例如各民族因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特点的舞蹈。每个民族的舞蹈都与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所以我要从文化的新分中列举对应的舞蹈,寻找舞蹈与文化的关系与舞蹈是如何表现民族文化的问题的答案,以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根基。什么是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一、舞蹈与文化的关系

舞蹈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到发展、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用舞蹈这种易于传达的方式去抒写民族自身的文化。舞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及表情达意的精神需求而创造的肢体动作文化。文化:人类为满足自己需求而创造的一切形式、方式。(精神文化:哲学、艺术等),所以舞蹈属于文化的精神领域。舞蹈文化:凡人类的舞蹈现象,均在舞蹈文化范畴之中。由于舞蹈是人类以自己聪明才智的反应,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而创造的, 并在舞蹈中凝结着不同民族、族群、人群的产生、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情感等因素,所以又称之为舞蹈文化。

舞蹈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舞蹈的“根”,有根后叶子才能长得更茂盛,无论叶子怎么奇形怪状,都能辨别出这棵树的名称,所以舞蹈不能缺少文化,文化也是艺人与艺术家的分界线。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人类在没有文字前就已经有了舞蹈,是民间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舞蹈与文化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舞蹈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族体,是在长期历史中创造的,蕴含着许多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影响民族的形成与分布;自然环境影响物质文化的生计方式与衣、食、住、行,自然环境影响着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习惯习俗、音乐舞蹈、民族性格等。所以用一句話总结56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少数民族舞蹈依附于文化中,通过文化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所以笔者以蒙古族为例进一步说明舞蹈是怎样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的内容。

(一)蒙古族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内蒙古的称谓源于清代,是区别于外蒙古的对称。全区总面积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有五个盟市,七个直辖市,其中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蒙古族是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族生活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一块独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基石。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东西狭长,幅员辽阔,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从东到西排练,广袤的草原,众多的河流湖泊分布。

(二)人类的发生

人类的发生:这是中华民族史前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历史文化延续的主要区域,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铸造原始文明,距今4000年前的气候环境变化,游牧文明开始孕育,从此这片土地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诸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岩画:在内蒙古阴山从东到西的岩画中,常见马的形象,野马逐渐被人驯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祖先、图腾、舞蹈

七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居住于山地,由于人口繁衍,地域日渐狭窄,于是以牛马皮制成风箱,融化山壁,走向原野,名为化铁出山。约九世纪西迁至蒙古国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生息繁衍。十三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部落纷争,缔造了蒙古民族共同体,穿凿世界版图最大的帝国,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民族依然是蒙古高原的主体民族。

图腾:《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芒牛、鹰、天鹅、树木等。

舞蹈:原始舞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它凭借独特的狩猎畜牧生活创造出具有原始特征的舞蹈文化,并已留下历史的印记。例如阴山岩画内容:狩猎舞,大多数舞者落体多扮成鸟兽形,通过模仿动物会有这个动物的魅力从而战胜它。祭祀舞:娱神祈求保佑巫师持牛尾。战争、愉悦舞。

1.古代舞蹈——蒙古族前身部落舞蹈与文化

古代舞蹈:从春秋战国起至唐宋时期,匈奴 鲜卑 突厥 敕勒 契丹 女真等民族,先后在内蒙古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与兴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舞蹈。从历史顺延的角度分析,以下几个民族的舞蹈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匈奴乐舞:今内蒙古西部黄河河套和阴山一带。文化背景,汉武帝时期把王昭君许配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使匈汉之间长达六十年和平。舞蹈 《王昭君》编舞出处。北齐的《兰陵王入阵舞》为鲜卑舞。魏晋南北朝时期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重俗轻雅”与鲜卑胡乐流入中原有汗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敕勒部南迁与中原和鲜卑交往密切,敕勒好吟长歌,有女嫁狼的说法,可看出图腾崇拜。(舞蹈狼图腾的出处),契丹源于鲜卑东部,游牧于今赤峰,契丹字的发明促进了民族文明。契丹乐舞自成体,如《胡旋舞.》《假面舞》《反弹琵琶舞》等为传承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做出贡献。

2.蒙古族宫廷舞蹈文化——元朝时期

元朝建立,进入蒙古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元朝世祖忽必烈采取开明政策,广泛融合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中原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东欧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边疆各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留下了各领风骚的印记。为完善宫廷礼乐制度,专设仪凤司和教坊司。舞蹈形式:1、队舞 (与信仰有关)2、游皇城(祭祀娱乐结合的官方活动)3、至孙宴又称“诈马宴”4《十六天魔舞》“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跳转急,一一欲空飞”堪称我国舞蹈之精品。 5、《白沙细乐》 6、《倒喇》是歌唱的意思,头顶酥油灯,形象美技艺高。

3.如今的表演性民间舞蹈文化

例如今在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均流传。《顶碗舞》《顶灯舞》《酒盅舞》。

4.自娱性舞蹈文化

安代舞蹈源于萨满祛病消灾的巫术目的舞蹈,在清朝有口耳相传的安代传说,安代所治症状为患不孕不育或相思病的妇女,至今流传着许多安代舞时将蒙古袍扯碎,鞋跳坏,脚跳肿的痴迷舞人,以挥绸踏跺为舞蹈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安代为歌颂美好生活。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环圈舞》圈舞。蒙古人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新疆蒙古族舞蹈,沙吾尔登”一词是“沙吾尔”(人手和动物的前肢)和像声词“登”表节奏。双手一般作反向的翻绕,手腕提压,上身前俯后仰,多为模仿生活中的雄鹰、骏马、山羊和梳辫子、照镜子等。

(四)节日与舞蹈

节日:蒙古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别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鲁班节”“那达慕”和“祭祖节”。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那达慕大会,意为娱乐、庆丰收。每年公历12月中旬举行。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春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人们要做新袍子,备制年货,各家互送牛羊肉。除夕,合家聚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晚辈向长者敬“辞岁酒”,吃饺子,耍“嘎啦卡”(羊骨头),通宵达旦。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互相拜年。“塔克勒根”节(敖包会) 有部落和区域性的区别,时间多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汇聚到一个“敖包”祈求风调雨顺,牧草丰茂。燃燈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在聚宴场合进行歌舞活动,是蒙古族民族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的传统。蒙古牧民总会借节日、婚礼之际将朋友相约一起,纵情起舞。1923年《蒙古调查记》载:“蒙古人富有感情,颇有团结之心,舞蹈一事切恰为其表现,每当春秋晴日,晚间聚数十人于屋包附近,高声歌唱手舞足蹈。”

(五)人的生命历程(从出生到成人礼)

人的生命历程: 成吉思汗祭奠的第三天,是一年一度的成人仪式,又叫做查干苏鲁克祭,每个满十五岁的少年都要在那一天参加仪式走向“成人”。在元代所著的《十福经典白史》中也明确地记载,“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祭鲜奶”。史书《水晶珠》中也写道:“成吉思汗五十岁之辛未年,属于客鲁连河畔之时,用宝马之初乳,向无上苍天献祭,并将此事好生定为法令,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庆典、祭祀活动意在祈求苍天和祖宗保佑人畜兴旺,大地平安。

(六)从爱情到婚礼

蒙古族爱情到婚礼:“蒙古族女人爱了一辈子,却从没说过一个爱字。”此话可能略有夸张,但也基本概括了蒙古族女人的性格。婚俗: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婚礼舞蹈有鄂尔多斯婚礼、科尔沁婚礼、卫拉特婚礼、阿拉善婚礼、布里亚特婚礼等等。在举办婚礼时,除了要举行各具特色的部落仪式外,人们总会把最具民族性和地域色彩的闻歌起舞结合起来,视为婚礼助兴的高潮。

(七)生命的终结

葬礼——天 葬,天葬或称野葬,源出吐番,清人罗卜桑悫丹曾有记述。他说人死以后,要把尸体放在石碓里捣成肉酱,跟青稞面和在一起,一把一把撒向四方,让鹰鹫来吃。自然也伴随喇嘛念经。贫苦人家请不起喇嘛,就把尸体运到偏远的地方,大卸五块,扔给鸟兽也就行了。有一族人专门干这勾当,名叫森喀哲巴。蒙古族的天葬,虽说与之同出一源,但已大为简化。土 葬:蒙古族土葬讲究墓地,一家一族葬于一地,人们认为坟地好坏,与家业兴败关系重大。坟地既定,为一家或一族所私有,并被列为禁区,任何人不得耕种、放牧、取土、辟路。火 葬:喇嘛死后多用火葬。喇嘛用的坐棺后高前低,棺盖一出水倾斜,形同庙宇。圆寂者盘腿坐其中,双手合在胸前,作祈祷之状。为防止身体前倾或歪倒,肘下、颔下等部位要用香把垫好。棺的大小也要非常合体。缝隙都用棉花塞紧,这样死者才能坐稳。焚烧后,将骨灰研碎,和在泥里,捏成佛像供奉。

(八)文化与舞蹈

先是原始萨满教后是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也叫“博舞“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沃德根”凡带有当地色彩的仪式歌舞活动大多数由萨满指挥。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俺答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區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查玛的表演形式三十六人至一百单八人不等,角色有:阎王、鹿、骷髅、金刚罗汉等由十五段组成,穿插喜剧杂居取悦观众。大查玛节奏稳定粗狂,小查玛节奏轻快灵活。享有蒙古族古典舞蹈之美誉。

古往今来蒙古民族曾信仰不同,先为原始萨满后为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作为纯粹性的当地舞蹈属蒙古族“古典舞蹈”有萨满舞中的“博舞”与藏传佛教中的“查玛”。元朝时期的蒙古族舞蹈: “蒙古”称谓见于唐,从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百多年间,蒙古族舞蹈形成流传发展,总体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及类型:宫廷乐舞 游皇城、民间舞 《丹布尔舞》《十二属相舞》《娜若.卡吉德玛》《灯舞》。1368年,元代蒙古封建主结束了中原统治,退归蒙古高原。此后几百年间,由于历史政治多种原因,是蒙古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蒙古族舞蹈一反元代生机活力,处于低迷状况,此时的舞蹈,是某种大众精神需要,所以喇嘛教成为明清统治者政权的可靠支柱。清朝统治者使性情尚武的蒙古人变得懦弱驯顺,明清统治着流传“蒙古强实为中国之患,蒙古弱乃中国之福”使蒙古人手打沉重打压。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尊重个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在1956年吉林省首届业余文艺汇演中组织了尚存的喇嘛,把查玛由寺庙的庭院搬上了舞台,也使舞蹈动作更加规范化。从此,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查玛舞。

我以蒙古族为例,详述了民族舞蹈文化,只有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才能有舞蹈的方式加以表达外现。所以舞蹈与文化相辅相成,民族文化因为有了舞蹈的外化而更加源远流长。

二、结语

笔者想引用王景致老师书中的一段话:“舞蹈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人类依据其生存环境、生存需要和生存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态。即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特定的文化系统;特定的经济形态太决定特定的文化心态;特定的文化渊源决定不同的舞蹈品格。”我们尽可能动用全部的知识积累和记忆储存,共同挖掘过去的历史文化与共同诠释现在的发展变化,来为舞蹈与文化达成坚实的桥梁,才能踏着桥梁看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2.兰州大学附属学校;3.兰州大学附属学校)

参考文献

[1]朴永光编著:《舞蹈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景致主编:《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3]吕艺生著:《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王景致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常峰瑞编:《蒙古秘史》

[6]《中国舞蹈词典》王克芬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猜你喜欢

蒙古族舞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舞蹈课
谁远谁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雪地上的舞蹈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卷首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