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2018-10-21容蓉

天津教育·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格局校区

容蓉

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精神文化建设缺失

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为了保证多校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办学过程中会重视校园教学设备硬件的改进与完善,继而忽视校园文化氛围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且基于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更加注重物质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更加注重对于硬件设施的资金与技术投入,相应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文化氛围营造效果不佳。因此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的建设环节实效性较低。

校园文化传承度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中,高等院校建设新的校区成为扩大教育规模的重要方式。首先,一校多区格局的校园建设中,新建校区为了展示时代精神以及自身独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会更加注重创新以及特色,力图打造新的形象并拓展新的内容。但是,却因此忽略了传统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各个校区之间相隔较远,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只能依靠在线交流的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传统校园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运转机制继承较难,导致文化传承性能较低。

文化建设缺少交流

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继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但是在多校区的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的各个校区在定位之中存在差异性。在主校区的文化建设之中,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更加完善,因此文化建设的完成度更高,并且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与互动,继而实现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区的分散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陌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之间会缺少相应的交流和互动;其次,现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存在两个误区,即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只是校园文化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并非数量多、密度大就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文化能力,过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反而会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厌倦和抗拒的心理,继而影响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建立多校区校园文化原则

基于一校多区格局的现实背景,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多校区多种类的文化建设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动态性以及系统化的工程,并且在坚持一致性的文化建设目标下,各校区自主建设能够促进该校校园文明的繁荣发展,用多样性带动整体性的进步。其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继承传统的校园文化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与时代性,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例如:东北石油大学的校区分布在不同的省份之中,这样便为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基于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人情构建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实现整体进步发展。

加强网络文化交流平臺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普及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使得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线交流平台更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人们交流沟通的限制。首先,在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各校区之间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平台针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交流和互动,积极寻找各校区之间的文化共同点和结合点,继而确保传统的校园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发展;其次,高校可以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构建高校文化交流平台,其中包括校园文化历史介绍、校园文化风情展示以及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创新的投稿等。构建校园文化在线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各校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体地位,更利于促进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建设多样性的校园文化

在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中,首先应坚持教育育人的文化建设目标,构建丰富的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不但能够装饰校园环境,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养。因此,各个校区之间应构建符合本校区精神价值的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建筑;其次,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广泛地征集学生的意见,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文化建设目标;最后,在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坚持传承传统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发展,做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三维统一。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格局校区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