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悬垂游戏表现的园本教研

2018-10-21韩梅刘丽坤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作运动心理

韩梅 刘丽坤

悬垂项目对幼儿上肢臂力、耐力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都十分有帮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5~6岁幼儿动作发展中“抓杠悬垂”的目标为“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随着《指南》的颁布,我园逐渐丰富悬垂器械,如各式攀爬架、吊环和平梯,将其融入大型器械区,鼓励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挑战并突破自我。

通过前期调研和观察我们发现,平梯悬垂架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项目,对于大班幼儿依旧如此;而孩子们在悬垂游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并且差异显著。为此,我们思考,透过悬垂游戏孩子们哪些方面获得了发展?有哪些适宜的支持策略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由此,我们展开了研讨活动。

看孩子游戏行为,听孩子游戏感受,聚焦幼儿悬垂游戏表现

活动前我们随机录制了大班幼儿在自主状态下的悬垂活动,并进行了剪辑,将活动录像放到了共享平台上,请老师们细致观看。研讨时由一名记录员在大屏上记录大家的发言要点,明晰教研思路。

环节一:回顾孩子们的游戏,思考大班幼儿悬垂游戏中的表现有哪些?

带着问题,老师们认真观看孩子们的游戏活动,用纸笔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3分半钟的视频结束后,老师们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Y:“有的孩子双手交替纵向前移;有的双手双杠横向移动,还有的双手单杠横向移动。”

Z:“我发现纵向前移过程中有一个小男孩能够从头爬到尾,玩了一次就没再玩了;相反,有几个女孩,特别是短发的女孩总在反复地玩、反复地试;还有的小朋友中途掉下杠来,原地向上跳,够杆接着前行。”

W:“短发女孩站在轮胎上说‘我不敢动,与老师交流‘这个比较难,那个比较简单。”

M:“对,三色彩条衣服的小女孩自己玩回来以后对别人说‘你也试试,不疼。她不仅自己玩,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丰富的。”

Q:“我还发现孩子们游戏中的表情,孩子们开心地排队、认真专注地移动手臂、张大嘴巴看,特别羡慕能力强的小朋友。”

你一言、我一语中,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越发清晰,老师们不仅关注了游戏中幼儿的移动攀爬动作,同时关注到幼儿的交流语言、游戏神态,让活动中的孩子们越发形象,为后续分析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奠定了基础。老师们一边说,记录员一边在表格中进行记录。

引发讨论:够杠时“颤颤巍巍”是动作表现还是心理表现呢?

W:“那个反复尝试的小朋友,每次够不上杠,都会找来轮胎,站在上面帮助自己前行,她颤颤巍巍地,有些胆怯、有些紧张,也可以算作是表情类表现吧。”

X:“我觉着这个应该属于动作,颤颤巍巍是运动中的一种姿势。”

W:“那你想她为什么颤颤巍巍的,她肯定是害怕或者多少心中有些胆怯呀,这不就是孩子的心理在表情上的表露吗?”

Y:“我觉着刚才W老师说的既有动作表现也有孩子的运动心理,她的行为和心理是分不开的。”

够杠时“颤颤巍巍”成了大家争议的要点。这是一种运动动作,还是一种运动心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道理。在思考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有一种感受,运动表现如果只是白描,那么就是动作表现,但在白描的背后如果我们细致地分析,孩子们的动作和心理、情感等因素分不开。正是由“颤颤巍巍”引发出大家对刚才列举出的幼儿行为进行新的划分,教师们一致认为可以将幼儿的行为分出“动作表现”和“心理表现”,这样更便于教师透过孩子们的游戏现象,对幼儿行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L:“很明显在动作这一栏中‘双手交替纵向向前‘双手单杠横向向前‘双手双杠向前‘原地悬垂摆动都是孩子们在悬垂游戏中的动作表现。”

W:“对于那个能够一次性顺利通关的小朋友,玩一次就不玩了看上去是他的游戏动作,但细致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不玩了呢,他的游戏水平那么高?不难看出,这个游戏对于他来说没有挑战性了,孩子想去玩些其他的项目,这也是一种心理表现。”

Q:“对,就像在一旁看别人玩的小朋友,动作上是‘看,但要是分析心理,她可能是害怕,可能是胆怯,可能是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参加,一样是一种心理表现。”

X:“我在孩子们的语言中也有不少的发现,比如‘我不敢动,孩子用语言说出了胆怯;‘这个比较难,那个比较简单就是反复尝试的孩子在游戏后的一种表达,话语中透露着孩子的自信以及丰富的自我认知。语言和孩子的运动心理紧密不可分。”

由此,老师们对照刚才游戏中“动作”“语言”“表情”的表现,进一步分析了孩子们悬垂游戏中的动作和心理。透过现象,看到了孩子的兴趣、自信、胆怯、分享等心理表现,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运动表现和心理表现密不可分,如果说第一栏的记录是对孩子的平面勾画,那么第二栏的记录使得游戏中的幼儿更加立体。由此,我们丰富了刚才的表格,增加了第二栏对幼儿运动表现和运动心理的分析。

环节二:听孩子的游戏感受,有什么新的认识与发现?

短短3分半钟的视频,我们对孩子们在悬垂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梳理与分类,不仅看到了动作表现,同时还结合孩子们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了孩子们的心理表现。而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对悬垂游戏的感受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在视频录制之后,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并录制下来。接下来,老师们一起听孩子们的话,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与想法。

幼儿A,男孩。能够顺利地双手交替移动通过全程,且速度较快。

教师: 你是怎么通过全程的?

幼儿A: 胳膊使劲,全身力气都给胳膊,腿和身体就会很放松。

教师: 你想过要走到哪儿吗?

幼儿A: 没想过,自己能走到哪儿就到哪儿。万一想走到头,可是走了两个杠就掉下来了呢,所以我不想,直接走。

幼儿B,女孩。每次前移的距离较短,但主动多次地在悬垂架上进行嘗试。(视频中引发大家对“颤颤巍巍”进行讨论的女孩)

教师:我看你今天去玩了好几次悬垂架,你记得玩了多少次吗?

幼儿B: 6次。

教师: 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玩这个呀?

幼儿B: 因为我想尝试,我就可以追上男孩子走到头了。

教师: 每次站在开始的地方,你想过自己要走到哪儿吗?

幼儿B: 我想过,我要走到第4节那儿。

教师:你现在可以了吗?

幼儿B: 可以了。

教师: 你已经能走到第4节了,你想过接下来要走到哪儿吗?

幼儿B: 嗯……我应该走到第5节。

教师: 你怎么能把这些数字记得这么清楚呀?

幼儿B: 是因为我自己心里想着,然后我就按着我自己的方法,来走到我自己心里想的那个数。

听完了孩子们的话,老师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纷纷讨论开来。

L:“幼儿A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了解了孩子的能力水平,但是通过听孩子自己说才发现他对于悬垂运动理解得那么到位。能够把上肢发力、下肢协调运动这样的运动要领感悟到并且表达出来,很厉害。”

C:“我觉着孩子和我想的很不一样,他们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与计划。例如,幼儿B,她是有计划的,走到第4节是她的现有水平,走到第5节是下一个目标,并且她想不断地超越和挑战,和男孩子比赛。除了我们猜想的孩子很有坚持性之外,她的坚持也和她这种不服输、敢挑战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Z:“通过B女孩的话,让我对这个孩子在轮胎上颤颤巍巍的动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她总是挑战没有成功,但是没有放弃,颤颤巍巍会让老师们觉着孩子胆怯、害怕。但在她的话语中说道‘她想超过男孩子,这是大班孩子的竞争意识,所以她从上杠的时候就会踩着轮胎尽量向前够杠,试图让自己在起步的时候就能够领先一些。而重心偏移了,自然脚下垫着的轮胎也不会很稳,就会表现出‘颤颤巍巍的动作。其实这个小朋友的好胜心还是非常强的。”

老师们通过看和听,对孩子们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看孩子行为进行分析和听到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这也启发了教师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将看到的和听到的结合起来分析孩子。多倾听孩子,了解他们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够对幼儿行为有更加准确的判断,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支持幼儿发展。

透过幼儿表现,分析幼儿哪些方面获得了发展

结合看幼儿悬垂游戏视频,倾听幼儿的感受,老师们一起分析了在悬垂游戏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

聚焦点一:幼儿运动体能获得发展,但个体差异显著

在幼儿的游戏表现和发言中,我们发现悬垂体育游戏器材不仅发展了幼儿的上肢臂力,同时能够通过触物和倒挂等方式发展幼儿的弹跳力、下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可见,悬垂体育运动对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同时也发现,幼儿悬垂运动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如悬垂摆动、单杠横向移动、双手双杠移动、双手交替纵向移动,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能双手交替行走,有的只能静止悬空吊起。这符合《指南》实施要点中指出的“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程度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聚焦点二:坚持性、计划性等品质获得发展

从主动多次参与悬垂游戏的幼儿行为中可以看出,悬垂体育活动使得孩子的坚持性、计划性等品质都获得了发展。不断挑战的同时,幼儿的坚持性获得了发展;为了在运动中获得更优异的表现,计划性和目标性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老师们普遍认为,孩子们的勇气和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悬垂游戏的参与度。

聚焦点三:运动中语言、空间等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教师们从幼儿解决“如何能够顺利移动完成悬垂游戏”出发,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中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

首先,对游戏的反思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发展。在游戏中孩子们在自我尝试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调整游戏状态,更好地完成挑战任务。从幼儿交流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自己的游戏是有思考的,能够用语言把自己的游戏感受表达出来,可见,运动能够促进“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其次,运动促进幼儿空间智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是解决顺利通行这个问题,孩子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搬来合适数量的轮胎,站在上面够到单杠前行,有的尝试在低杠上前行,还有的原地向上跳够着杠接着前行,孩子们都在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与数学空间知觉是紧密结合的。

聚焦点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发展

作为一项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比如“别人能够顺利通行,我还不能怎么办?”“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横纵交替出现矛盾怎么办?”“排队等待的小朋友过多怎么办?”……伴随着问题,孩子们在同伴交往、师幼交往和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解决了不少难题。他们互相模仿、挑战与体验,与同伴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结合幼儿在悬垂运动中的表现,在分析幼儿发展的同时,从促进幼儿运动体能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探索了适宜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使用多种游戏器械,提高幼儿上肢臂力

可使用的器械包括握力器、小推车、爬网、滑索等,通过握、推、爬、拉等运动,提高上肢肌肉力量。在生活中亦可通过搬桌子、搬椅子等活动发展幼儿的上肢臂力。

增加运动体验,提高幼儿活动兴趣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如鳄鱼池、小猴摘桃子等,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通过投放悬吊玩具、小背篓等材料,让幼儿在前移的过程中,增加取物投放的动作,提升游戏难度,增加挑战性。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器械组合、挑战赛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和挑战的欲望。

注重悬垂游戏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结合大班幼儿同伴互动增强,同伴学习增多的年龄特点,可在悬垂游戏中生成小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意识。如,活动前幼儿设计“我的悬垂活动计划”,制订自己的小目标,分步骤实施。游戏中通过结伴游戏,参与计时、计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悬垂游戏的参与度,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最后,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开放式的评价,如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经验、新的玩法与体验等等,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悬垂游戏的认识。

此次教研活动我们从看孩子行为表现出发,关注幼儿的动作、语言与神态,进而关注幼儿的心理表现,结合幼儿自己游戏后的感受,进一步分析幼儿在悬垂运动中的发展。这种观察分析幼儿的方式,也启发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看和听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悬垂虽然是一项体育运动,但它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意志品质与学习能力都是分不开的。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关注幼儿的游戏状态,了解不同表现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支持策略,支持幼儿在悬垂游戏中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注:本研究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通过户外活动环境的建设与利用,促進幼儿健康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CB15154。

猜你喜欢

动作运动心理
下一个动作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不正经运动范
心理小测试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