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遇新教材 领航新课堂

2018-10-20王建栋

新课程·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王建栋

金秋十月,我有幸与参加全省“龙杯”第五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各位同仁相遇在美丽的金城兰州,期间我们共同观摩了部颁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和名师大家零距离交流了教育教学的感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专家的总结点评拨云见日,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使我在迷失中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归来,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反思近二十年的教学岁月,深感自身渺小与不足,在我深受启发与鼓舞的同时,一名普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写下来与同行分享共勉,也算不虚此行吧。

感想一:高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方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目标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来提升其核心素养。这次观摩交流的最大亮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课堂上没有文本的记忆、背诵、达标测试、拓展提高等环节,取而代之的是主体实践、探究、交流、感悟等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得到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能力。

感想二:温度——用激情影响学生。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去呼唤另一个灵魂,课堂是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智慧的火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迸发的舞台。没有激情碰撞的课堂注定是僵化的课堂,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一名教师,无论你今天遭遇到了什么,当你走进课堂时,保持精神上的丰盈,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次观摩活动,我感受颇深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活力四射、生机勃勃,这种精神瞬间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感官到心灵都处于兴奋状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活力无穷,积极主动,师生彼此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课堂高潮迭起,师生愉快地享受着课堂这段生命的时光。这种精神上的相互激励,折射出的是为师者的境界——爱教育。让我们带着激情去和学生交流,回报我们的必将是更为快乐、更为充实、更有意义的教育

人生。

感想三:精度——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的无缝对接。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总揽,教学设计就是构建三种知识的两次转化,即把教师理解的知识形态转化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形态,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形态转化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形态。为此,教师必须在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掌握学情、了解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置于课标的整体框架之下,找准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坐标,明确目标体系,准确定位,有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设计好这两次转化。

感想四:广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道德与法治课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回顾本次参赛的二十一节课,作课者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真正实现了由“学科”到“学生”的转变,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最前线。教师从关注“少数”到关注“全体”,很多问题的学习,都把它置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之下,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交流互动,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小组中,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体验、感悟、表达的境地,体验学习过程,发展素养。

感想五:宽度——用生活教育学生。情境分析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基础。如果说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顿精神大餐,那么其知识就是“主材”,情境就是“配料”,大餐能否吸引人,“食材”很重要,还需选好“配料”,才适合学生的口味。因此教师要在选取鲜活案例、准确史料、具体数据、典型例证,特别是发掘生動的社会实践素材、事例等方面下功夫,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联系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为所学知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感想六:厚度——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教师自身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关键的课程资源。本次参赛的教师,从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构思、课件的设计、课堂的组织、语言表达、亲和力等方面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学术积累,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个个都是满腹才华、融通中西,是阳光、健康、智慧、幽默的化身。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灵活自如,着实令人钦佩。如此洒脱、游刃有余的教学,方见其功底之深。不经过多年的日积月累、潜心修炼是达不到这个水准的。见贤思齐,身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一要多读书积累,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有厚度、有宽度;二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升课程理念;三要认真学习部颁教材,关注教材的变化;四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准;五是要学政治、了解热点、焦点时事,让课堂紧跟时代的节拍。通过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学问之师,用品识引领学生品学,用博才培养学生博雅。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学路漫漫,我们永远在路上,唯有不断地探索,方能让自己勇立时代的潮头,做一名有温度、有高度的教师。

参考文献:

刘才华.“新课堂”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