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力技术专业群优秀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18-10-20钟畅武谭永平缪春琼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

钟畅武 谭永平 缪春琼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职电力技术专业群优秀人才的培养,提出以广泛和深入调研为基础,以培养“九项”能力和“八项”素质为主要目标,以构建“三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为载体,以构建“五个平台”为依托,以实施“课程+活动”培养模式为路径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电力技术专业 优秀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30-03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电力产业作为我国先行性、基础性产业,其生产也向着能源品种绿色化和低碳化、能源类型多元化、电力生产系统化和高效化、电压等級超高化、电网管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为此,不断更新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电力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核心和关键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群体多样性特征日趋明显,高职学生群体多样性带来的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也为高职服务不同群体学生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育部有关领导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要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是合格毕业生的基础上,也要追求职业教育的精英培养。这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满足高职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视阈下社会和企业对多规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在我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许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关注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关注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张等方面的问题。而对如何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企业对不同规格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关注不够,影响了不同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构建优秀或精英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从而满足不同群体高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提高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及项目研究的意义

电力技术专业是指涵盖整个电力生产产业链而开设的电力技术专业群;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是指在同类高职学生中,其技术技能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更加优秀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将来要成为岗位技术骨干、劳动模范(标兵)、优秀员工、有关岗位管理者等。电力系统是指发电、送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包括相应的通信、继电保护(含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等设施。由于电力系统有多个不同岗位,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对电力系统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发现,与电力系统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五大关键岗位,分别是电网调度、变电运行与检修、继电保护和带电作业。国家电网公司为贯彻落实《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养造就适应电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关于规范公司人才分级分类管理的意见》框架下,编制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人才管理手册》,明确了国家级、公司级等人才选拔条件与程序、业绩标准、考核要求、相关待遇等。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三大定位”谋篇布局下,广西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广西的教育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针对能源电力行业、专业教学和生产设备的昂贵性、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故障发生的突发性等特点,应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培养满足电力行业需求的电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把握高职层次电力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的特质要求、成长规律和有效的培养路径,从而进一步丰富高职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理论。同时,建立系统化的电力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和企业对不同的人才规格需求,促进电力技术专业群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电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电力技术专业存在缺乏对技术技能型优秀或精英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专业技术技能型优秀或精英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宁滨、房海蓉、张有根《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北京教育》2013年12期);黄国宏、陈德艳、李扬《地方院校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13年5期);李俊龙、徐翔、胡锋《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1期);解丽芳、林宏辉《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年11期);陈蕊、邵兵、李明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29期);吴少平、刘守印、颜宁江《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英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3期);郭薇、朱依谆、程能能《医院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期);张树永、梅强、王宪华《山东大学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6期);董瑞《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6期)等。

综观上述研究,其在研究培养的对象层次上,几乎都是以研究型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对象;在研究培养的目标上,大多都是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的拔尖或创新人才为目标;在研究培养的内容上,也几乎是以最新理论知识、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研究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上,也多是通过导师引领参与科研项目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当然,这些研究在拔尖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路径的选择以及拔尖或创新人才的选拔等方面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但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和培养的目标等与本科生尤其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目前所发现的对如何根据高职生特点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优秀或精英人才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研究对解决以上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四、电力技术优秀人才培养策略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行业企业用人的新需要和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对电力技术优秀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形成以下策略。

(一)以广泛、深入调研为基础。企业的人才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依据,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电力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同样必须以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为此,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和扎实的调研,不仅要全面了解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且还要准确把握素质要求,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培养目标。为了把握电力技术优秀人才的特质,本课题项目组在对这方面有关问题的访问和问卷中发现,目前电力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能够适应一般岗位的工作,但随着我国新能源、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管理技术和手段的提升,一般毕业生很难较快适应一些关键岗位的工作,发展潜力不足。经过进一步调研,了解了电力技术优秀人才除了需要有一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外,还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特质,这就为开展电力技术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二)以培养“九项”能力和“八项”素质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活动的指针和标准,要培养电力行业产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必须明确该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特征。其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电力行业产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特征来设计。为此,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电力行业产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岗位关键技术的能力等“九项”能力和有信仰和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坚定执着与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遵规守纪的意识“八项”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九项”能力和“八项”素质融入有关课程和活动中。

(三)加强校企合作,以“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电力技术优秀人才。根据电力技术优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特征系统化、科学化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技术类专业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公司和麻石水力发电厂合作共建了2个“厂中校”。同时,针对电力生产过程的高危性、电力技术的隐蔽性、电力生产实习岗位的有限性、岗位实习的不可随意操作性、生产岗位事故发生的不可演示性等特点,在学校建立与真实发电厂和变电站融合的虚拟“校中厂”,建成了西南地区机组型号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发电厂和变电站仿真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适时将“厂中校”的电力生产运行的工作场景传到“校中厂”,学生可以在“校中厂”进行各种运行状态和故障处置的模拟操作。学生必须在“校中厂”学习并熟练掌握电力生产有关操作规程、有关故障处理合格后,才能参加真实岗位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力专业人才。

目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广西第一火力发电及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仿真培训(火电、变电)基地、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考试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考试点、广西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作业人员培训考试基地、南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培训考试点、广西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定点机构等电力特色鲜明、种类齐全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试机构,可为社会提供40多个职业类别和工种的培训、考试鉴定服务。

(四)以工匠精神为载体,通过开展特色专业等项目建设,增强专业建设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行,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发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并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电力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电力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电力企业管理专家和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探讨,制订电力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岗位需求由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技能考证培训等多门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学。

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从高职生的心智和认知特点出发,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融入有关优秀人才培养内容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搭建了提升其能力和素质的“五个实践平台”。一是开展常态化技能竞赛,该平台主要是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和用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技能竞赛,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参与一项技能竞赛的设计和组织,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参与一项技能竞赛。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安排科研骨干教师为导师,配备相应的研究和制作创新作品的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发明、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三是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四是引导建立技术服务类社团,比如建立家电维修协会,常态化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能力。五是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假期,安排培养对象到企业与优秀校友、技术骨干、中层管理干部跟班学习。

(五)以实施“课程+活动”培养模式为路径。采取技能学习与企业文化渗透相结合、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关键技术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外企业专家教导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实践相结合、自我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六结合”模式进行培养。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在培养的方式上,采用“双导师制”,即对培养对象既安排学校导师,又安排企业优秀校友或技术骨干为导师。在素质的培养上,尽可能通过让培养对象听优秀校友讲坛、编写优秀校友事迹、参与有关项目研究或活动等方式耳濡目染有关素质要求与工作成败优劣的关系,从而将有关素质内化为其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永平,唐春生,张海燕,等.国家能源战略背景下高职电力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对接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2)

[2]黄国宏,陈德艳.地方院校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5)

[3]谭永平,钟畅武.“五化”电力服务综合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广西电业,2017(1、2)

[4]谭永平,傅辉明.基于行业岗位特点的电力技术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及其培养策略[J].高教论坛,2012(10)

[5]谭永平.校企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7(2)

[6]宁滨,房海蓉.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J].北京教育,2013(12)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电力技术专业群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5A043)

【作者简介】钟畅武(1974— ),男,湖南望城区,广西電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戴春琳 汇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