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

2018-10-19颜永斌刘海付梅芳龚春丽周建刚汪连生郑根稳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颜永斌 刘海 付梅芳 龚春丽 周建刚 汪连生 郑根稳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夯实工科基础,继而不断提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发展,实现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协调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要想切实培养出工程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创新与实践,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开设与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高校将校内的教学与科研等活动拓展至企业乃至社会实践中,既能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湖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达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反馈与需求,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对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加强企业人才的学历教育,有效节省自身员工培训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和生产力发展[1]。

二、校企结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一)高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定位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合理,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教学,加之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课时,以致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此外,国内高校普遍在专业选修课方面课时较少,加之大部分实践学时均安排在第六学期之后,届时,学生将因忙于找工作而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更谈不上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大多由应届博士生或博士后组成,这些师资力量虽然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工程实践与项目开发经验方面仍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践类课程多为沿用传统老旧的基础性实验,缺乏当代主流技术的实践内容,势必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最后,由于教师与学生均未能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相关考核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刚步入企业参与实践项目时,往往需要在角色转换方面花费大量时间,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成本。由此可见,高校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均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在校企合作方面,对企业亦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二)校企对学生管理文化差异

在现实社会中,学校的校内管理与企业管理体系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当前,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全能型人才。然而实际上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完全摆脱以传授为主的传统理念,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管理模式。以此理念为指导培养人才使学生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说,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需要开展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提高竞争力,无疑对学生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学生在校生活,尤其是在实践期间,由于教师往往疏于对学生的管理,以致学生对实践课程普遍持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以致在实习期间,频换更换实习单位或恣意行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此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培训资源,而且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三)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化

当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将学生送至企业实习,实习指导教师象征性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在车间的流水线上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双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共同深入研究和探讨,企业没有真正介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使企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实习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明确的评价标准,仅以企业的实习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为依据,既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又难以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不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当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工程应用人才实践能力的目的无法有效达到。

三、校企结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一)建立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训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系列工程,学校应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实施以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训模式。如企业提供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工作岗位,配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其次,根据当前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动态要求,及时修改、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紧跟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的需求。最后,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切实强化学生实训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有机融合,有助于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拓宽人才选择和培养渠道,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创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并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有利于学生通过生产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我校已经与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湖北蓝盾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2.面向行业需求,构筑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行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应用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荆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进行课堂学习三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一年,不定期地邀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新品开发与难点,等等。我们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对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培养方案的制订、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设置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承担基础理论的教学任务,紧密联系学科发展方向,以智能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为专业特色,加强导师负责制的教学与学术团队建设;以培养学生安全和服务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企业参与实践类教学任务,以面向工程实际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系统解决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个学年的企业实践,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参与完成一个或者多个较为完整的工程项目[2]。

3.打造校企共建教师队伍。

在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人才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联合企业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增加工程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体现我们的专业特色。“工程师进课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一是对一些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机械、塑料成型工艺学,企业工程技术员对学生进行授课,强化教学效果;二是针对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企业工程技术来校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三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解决企业生產技术的实际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获得更多与企业生产实践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课题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探索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学校与企业在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性。一是加强仪器和设备的共享,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分析仪器,而企业拥有完整的生产线,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两者有机融合,在学校建立生产型教学实验中心,或在企业建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训车间,不仅为学校教学提供实践基地,而且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基地;逐步深化合作内容和创新合作模式,将单一的学生实习实训向联合开发产品方向发展。二是实现人力资源的互补,学院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方面为企业提供员工专业技术培训、项目研究和成果的转化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机会。只有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真正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企业获得经济利益、学校促进学科建设和特色办学,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3]。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正经历着升级转型,对高等院校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校企合作是地方高等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深入合作方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特色办学,校企共同设置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训内容。这样不但能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而且能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吉兴,刘良科,陈迪钊,等.校企协同培养制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7(9).

[2]周加灿,张浩.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3]郑全新,郑健.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4).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A26)

通讯作者:颜永斌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