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文学作品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研究

2018-10-19许佳欢

文理导航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比较翻译

许佳欢

【摘 要】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是两国作品差异的根本原因。本文从自然描写、宗教信仰和作品实践等三个角度比较了中英文文学作品的差异,然后又从文化生活、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等三个角度比较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要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研究中英文学作品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化;比较;翻译

1.引言

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是两国作品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读者需要了解英国的文化作品,而英国的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作品,语言成为了双方的障碍。翻译是架在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桥梁,从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比较和翻译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渗透,有利于构建大文化的格局。

2.文学作品差异比较

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是基于不同的国家制度下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思想、描写和人物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限于本文篇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文学作品区分中英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

2.1自然描写角度的中英文学作品比较

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比较多的自然或者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将自然或者自然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效结合,体现作者视角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作手法在国内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国内知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比较擅长描写自然环境,沈先生的《边城》描写的小镇的景色和实物极其富有诗意。国外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曾在自己的作品《飘》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自然景物。不管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英国文学作品,人物和情节通常是采用自然环境来烘托的,但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自然元素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以“东风”这个词为例,中国作家常将这个词比喻坏事即将变成好事,而英国作家常将这个词形容保守的含义或者即将出现凶兆。又如“月亮”这个词,中国文学作品中将这个词象征圆满或者漂亮,而英国文学作品将这个词象征生育或者肥沃。因此在翻译中英两国作家的自然描写时,注意表示的不同含义。

2.2宗教信仰角度的中英文学作品比较

中国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同时存在着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信仰基督教,并且基督教在西方民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西方文学作品《飘》中,斯嘉丽的一家人在晚餐前都要进行祈祷。在西方国家中,宗教的精神是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的,而中国的宗教的扩张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将符合宗教行为的规定视为正确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宗教的地位并没有像西方文学作品强势,如国内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佛教地位并没有特殊之处,孙悟空可以多次来挑战佛教的权威性,佛祖身边的弟子也要向唐僧索要贿赂,宗教的形象在国内的文学作品中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翻译此类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宗教信仰方面的情感要求,翻译做到严谨和严肃。

2.3作品实践角度的中英文学作品比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英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作者描写的人物实践行为来了解社会的现实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两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思想行为。西方文学作品实践方法主要体现为浪漫性,而反应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不浪漫的一面,比如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角鲁滨逊,其经历具有戏剧性,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中是尝尽苦头。而中国文学作品从真实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诠释实践行为,常在中国文学中见到的马或者牛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者处境,如用千里马来形容此人很有才华,用孺子牛形容此人的勤劳。但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只是将马作为交通工具,将牛作为食物来看待。

3.文化差异比较

中英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双方文化的不同,限于本文篇幅,本文从两者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和文化认知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

3.1文化生活角度的差异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两者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文化生活习惯,西方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较深,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一天全国非常热闹,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作品《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以圣诞节为题材的故事。而中国的东方文化比较注重祭祀的习俗,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并且春节是采用农历立法来进行计算的。生活习惯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重,四世同堂是一个家族最为引以为豪的事情。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性化,家庭观念并不是很看重,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英国人,很注重凸显个人价值观。心理习惯方面,中国人比较喜欢热闹,节日期间喜欢张灯结彩,西方人比较喜欢独处,更加喜欢追寻心灵上的那份安静。

3.2文化认知角度的差异

中国和英国在事物和学问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中国人比较注重事物和学问的工具性和适用性,将对事物的认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活学活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中国的流传久远,影响深远,孔子、庄子和商鞅等等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将自己认同的思想运用到实际中去。而英国人比较注重对事物的认知,逻辑性较强。在文学方面,中国人认知的顺序是:由表及里,正向思维模式,而英国人喜欢从结论入手,逆向思维。如作家哈德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其认为人的痛苦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人既然生活在现实,就存在悲哀的一面,因此,其创作作品中的苔丝,虽美丽,但终将难以摆脱命运的安排。

3.3价值观角度的差异

价值观是相对于个体来说的,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之处在于机制的判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通过集体的努力解决问题。比如讲述解放战争期间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集勇敢和机智于一身,但是仍然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夺取威虎山的胜利。而在英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的伟大,英國人更加崇拜鲁滨逊、贝奥武甫等人。

4.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要义

4.1深刻领会作者思想意图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英文文学,都是作者创作实践的结果,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思想主旨,其创作意图也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文学作品的逻辑性,作者创作意图的指向性,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全面把握作品的整体思路、中心思想,在翻译中做到译文原意与译意的贴切、统一。此外,根据中英文化差异,笔者还在采用归化法、简译、增译法等对文章进行适当删减或添加,力求在保证文学通顺、完整的基础上,使作品内容看起来更加连贯。

4.2参考作品的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学作品都会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在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密切,文化常会受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熟悉译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将译文内容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权衡原文和译文各要素,选择合适的词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意图,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4.3根据具体语境来翻译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文字创作活动,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思维、想法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会加大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译者在全面照顾译文内容的情况下,还要立足于特定的语境,根据语境合理选择文字进行意义表述,以使语义更加完整,同时为读者阅读理解提供方便。英文在语法上要求相对严格,句子成分也显的相对完整。

5.研究结论

跨文化交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英文文学及文学翻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正视中外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文学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以翻译出更多好作品。

【参考文献】

[1]熊志霞.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J].校园英语,2015,20:229-230

[2]杨艳.翻译中的文化转换与功能对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4)

[3]胡细辉.中英文学交流中的文化问题探[J].名作欣赏,2012,06:151-152

[4]茅和华.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比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04:23-25

[5]张丽彩.英汉颜色词语文化意义对比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电大理工.2016(04)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比较翻译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