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时效和自然时效对6014合金强化的影响

2018-10-17倪释凌倪东惠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淬火时效

倪释凌,倪东惠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1 概述

铝合金作为结构材料被各领域广泛应用,它有强度高、成形性好、可焊性好及耐腐蚀性能好等特点[1-2].其中,属于中等强度的6xxx(Al-Mg-Si)合金已被广泛用于汽车工业[3].Al-Mg-Si-Cu铝合金可以代替低碳钢作为汽车蒙皮(面板).面板可以通过烤漆工艺(PB)来强化性能,该工艺的要点包括在约180°C温度下进行20~30 min的人工时效(AA)[3].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合金会在室温(RT)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然后才进行AA.因此,固溶处理(SHT)和AA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引发自然时效.对某些6xxx铝合金而言,自然时效会降低PB中沉淀强化相的析出.自然时效对沉淀强化产生的负面效应降低了合金性能,比如板材的抗凹能力[2].要消除这种“负面效应”,就要深入研究其起因.

众所周知,GP区和β''相(β相的前驱体,Mg2Si)是时效强化Al-Mg-Si合金中的2种主要强化析出物,其中β''相在峰值时效和欠时效强化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4].从固溶状态淬火后,6xxx合金中Mg和Si均处于过饱和状态.这些过饱和的Si和Mg原子将在自然时效过程中,在晶格空位里聚集形成团簇[5].随着自然时效时间的增加,会形成Mg/Si共簇[5].这些团簇/共簇的数量随后会影响到人工时效过程中沉淀强化相的析出.人们发现,β''相的数量与密度的减少归因于自然时效过程中形成的团簇[6].对于含富Mg和富Si(Mg+Si>1质量分数)的合金,自然时效对β''相形成有不利的影响[7].

成分为Mg5Si6的β''相,可在非常短的AA时间内形成,属于C2/m单斜晶系,晶格参数为a=1.516 nm,b=0.405 nm,c=0.674 nm,b与c之间的夹角为105.3°.通常沉淀成针状,大小约为4 nm×4 nm×50 nm[8].当人工时效时间足够长时,β''相将转变为β'相.β'相为棒状,通常具有数百纳米的长度和约10 nm的直径[9].成分为Mg9Si5的β'相属P63/m六方晶系,晶格参数为a=0.715 nm和c=1.215 nm[10].

Dutta等人[11]和Kang等人[12]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获得的结果中,发现在β''峰之前出现1个亚峰.Dutta等人[11]称这个亚峰为“GP-I”区,由于这个亚峰在富Si合金中更明显,所以Kang等人[12]称富Si相.Edwards等人[13]运用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Al-Mg-Si样品(175°C温度下人工时效10 min)中的细小沉淀物做成分分析,发现该细小沉淀物的Mg/Si比约为1.1,具有未知的结构.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共簇物与β''沉淀相之间的某种过渡相,因为在175°C温度下人工时效24 h后的沉淀相其Mg/Si比约为1.2.Yassar等人[14]通过TEM和DSC研究了6022铝合金的析出顺序,与上述研究类似,在175°C AA 30 min的初始阶段发现一些未知的细小沉淀物.他们认为这种未知结构的细小沉淀物可能与β''的成核有关.

Mariora等人[15]研究了温度和室温下储存时间对6082铝合金β''相形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时效初始时期,形成大量非常细小的pre-β''沉淀物(GP-I区).当时效温度高于125 °C时,β''相将从pre-β''沉淀物析出形成.他们认为pre-β''相可形容为最发达的GP区(GP-I区),并且会在β''相析出前出现[16].他们还发现,合金在室温下储存会影响人工时效中pre-β''相和β''相的析出以及随后微观组织的演变[15].通过定量电子衍射法,pre-β''的化学成分被确定为Mg4Si7(与之比较,β''相的成分为Mg5Si6)[17].

Birol[18]引入预时效处理以改善Al-Mg-Si合金的烤漆硬化效果.他发现,对刚淬火好的试样进行预时效处理可以克服自然时效引起的“负面影响”,有效提高6016铝合金板材的烤漆硬化效果.与没经过预时效的试样相比,预时效(预时效+自然时效7 d)试样里的β''沉淀相数量更多.他认为在预时效过程中形成的β''-核(类似于pre-β''),在烤漆过程中容易长大变成共格的β''沉淀相,从而产生更好的硬化效果.在AA中形成的亚稳沉淀物已引起广泛的研究[9],但预时效和自然时效是如何影响随后在人工时效阶段里β''沉淀相的析出,目前尚未完全了解.

本研究通过DSC、TEM和硬度测量,研究了预时效和自然时效对人工时效Al-Mg-Si-(Cu)合金沉淀相的析出顺序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预时效对消除自然时效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及探索提高合金硬度和缩短峰值时效时间的可能性.

2 试样制备与实验方法

研究的合金为Al-0.70Mg-0.63Si-0.22Fe-0.14Cu-0.09Mn(名义成分,质量分数).在540°C温度下对合金进行固溶处理60 min后淬入冰水(SHT),然后分成7组进行不同的热处理.其方案如下:

1)在室温下保持不同的时间(RT时效).

2)a.180°C的温度下进行人工时效不同时间(AA).

b.室温下保持7 d(NA).

c.室温下保持7 d,然后在180°C温度下人工时效(NA+AA).

3)a.140 °C温度下预时效10 min(PA).

b.140°C温度下预时效10 min,然后在180°C温度下人工时效不同时间(PA+AA).

c.140°C温度下预时效10 min,室温下保持7 d后,在180°C温度下人工时效不同时间(PA+NA+AA).

测硬度的试样为直径5 mm,厚度为1 mm的圆盘.试样在热处理前分别用1 000和2 000#SiC砂纸打磨.用粒径为3 μm和1 μm的金刚石悬浮液将其抛光至表面平滑如镜.维氏硬度用MHT-10显微硬度计(136°的金刚石锥体)测量,采用100 g的载荷加载10 s,形成压痕.对每个试样分别进行10次硬度测量,并计算其平均值.在自然时效的早期,由于团簇的生成速度非常快,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团簇生成及演变的信息,自然时效早期的试样硬度值被逐个单独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团簇生成的速度变慢,硬度测量改为记录平均硬度值.

DSC(Netzsch 214 Polyma)实验以10 K/min的恒定加热速率在20~400ºC之间进行扫描.试样为直径3 mm的圆盘,质量为14.7±0.5 mg.标准铝DSC坩埚的质量为39.5±0.1 mg.在锅盖上打1个小孔,以便气体可以在加热过程中逸出.用流量为60 mL/min的氮气作为保护气氛.

TEM(FEI Tecnai F20 TEM)的使用电压为200 kV.用质量分数为的70%甲醇和30%的硝酸制成的抛光液,在-20ºC温度下以14 V的电压对试样进行电解减薄(Struers TenuPol-5).减薄时间按样品而定,一般不超过2 min.

3 结果与讨论

3.1 硬度测试结果

样品经不同热处理后,其硬度结果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合金在固溶淬火(SHT)之后,随着自然时效(RT aged)时间的增加,在室温下样品的硬度稳步地增加,这是由于在自然时效的过程中,Mg和Si原子团簇的形成所造成的.经过7 d(10 080 min)的自然时效(NA)后,硬度的增长趋势减慢,14 d(20160 min)之后趋于平缓(达到70 HV左右),这表明原子团簇的形成过程接近尾声.而人工时效(AA)试样的硬度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这是由于在AA初期,pre-β''和β''相的快速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时效(NA+AA)的样品硬度在前30 min有下降的趋势,随后便急剧上升.虽然其初期的硬度高于AA试样,但经20 min左右的人工时效后,NA+AA的试样的硬度大大低于AA试样.这就是所谓自然时效的“负面效应”.如图1所示,2条硬化曲线(NA+AA和AA)在10 min左右的位置相交,NA+AA和AA样品在经过500 min的人工时效后,两者都达到了峰值硬度,其硬度分别为96 HV和103 HV.

经预时效后再进行人工时效(PA+AA)的试样,其硬化趋向与AA试样的相似,但其硬度明显较高.除人工时效的最初几分钟之外,PA+AA与PA+NA+AA的2条硬化曲线几乎重叠.这说明预时效可以消除自然时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与经过7 d自然时效后的合金硬度相比,PA+NA+AA硬化曲线没有出现像NA+AA硬化曲线里的初期下降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预时效对自然时效“负面效应”的消除作用.

在经过210 min的人工时效后,PA+AA和PA+NA+AA试样都达到了几乎相同的峰值硬度(110 HV).从图1可以看出,与NA+AA试样相比,预时效(包括PA+AA和PA+NA+AA)可以使峰值硬度提高7 HV,并且使峰值时效所需的时间缩短约300 min.从而达到了提高合金硬度和缩短峰值时效时间的目的.

图1 不同热处理过程中铝合金的硬度变化

3.2 差示扫描量热法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图2显示出试样经过7 d自然时效(NA)后在180ºC温度下人工时效(AA)0,120,180和270 min的DSC结果,其峰值温度列于表1.图2里的每条DSC曲线在约为212ºC处都有1个主要的吸热峰(Endo 2);另外还有2个放热峰分别在约为255ºC(Exo 1)和约为297ºC(Exo 2)处.吸热峰(包括Endo 1和Endo 2)是由于原子团簇和GP区的溶解所引起;2个大放热峰Exo 1和Exo 2分别反映出β''和β'相的生成[18].大量研究结果显示,pre-β''和β''相是6xxx系铝合金在峰值时效和欠时效阶段主要的沉淀强化相,但从图2没有观察到pre-β''峰的出现(从下面报道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pre-β''相只出现在没经历过自然时效的试样里).如图2所示,NA+AA(0 min)试样有2个吸热峰,分别在175ºC和212.8ºC出现.除该试样之外,所有的试样都没有出现反映GP区生成的放热峰(120ºC).对于其他所有经过人工时效的试样,除了没有Endo 1吸热峰外,也没有发现GP区的生成峰.说明短时间的AA也可以消除自然时效的影响.

图2 经7 d自然时效后人工时效0,120,180和270 min后的DSC结果

表1 经7 d自然时效后人工时效0,120,180和270 min后的DSC峰值温度 ºC

图3a为结合预时效(PA)、自然时效7 d(NA)和人工时效(AA)3种热处理方案,以不同组合对样品进行处理后的DSC结果.由于数据多,集中在1个图里不容易清晰比较,所以将图3a的数据分拆成2幅图.图3a示出PA+NA,AA(120 min),NA+AA(120 min),PA+AA(120 min)和PA+NA+AA(120 min)几个试样的DSC结果;而图3b示出淬火态(as quenched),NA,PA,AA(120 min)和AA(10 min)5个试样的DSC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2个有趣的现象:只有淬火态试样或经历过自然时效的试样才能检测到β''峰的出现;而220ºC处的放热峰(pre-β''峰)只出现在经历过预时效或淬火后马上进行人工时效(没经历过自然时效)的试样,说明自然时效会阻碍pre-β''相的析出.经过预时效处理的PA试样在人工时效初始阶段里首先形成pre-β''相,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增加,β''亦将析出,如图3中PA+AA(120 min)试样所示.PA和AA(10 min)试样的DSC曲线在220°C处有1个放热峰是与pre-β''相的析出有关,文献已有相关报道[15].目前没有关于这个细小pre-β''析出物的准确资料,但有研究表明,pre-β''的析出对合金的强化没有很大的贡献.Edwards等人[19]研究了6061铝合金的沉淀析出次序,发现在β''出现前,有一个紧紧相邻的小放热峰(215°C).遗憾的是,他们未能表征出这些细小析出相的结构,研究结果发现,在人工时效的早期,6061铝合金的主要析出物是这个形成于215°C、结构未知而且非常微细的pre-β''相.

图3 结合PA,NA和AA等不同热处理方案的DSC结果

图3aAA(120min),NA+AA(120min),PA+AA(120min)和PA+NA+AA(120min)试样的DSC结果比较

图3b 淬火态,NA,PA,AA(120min)和AA(10min)试样的DSC结果比较

比较AA(120 min)与NA+AA(120 min)2个试样的DSC结果,可以分析出自然时效对合金沉淀强化析出的影响.如图3a所示,经过AA(120 min)的试样曲线里几乎没有检测到β''峰.表明经过120 min人工时效后,β''的析出已基本完成,因此,在随后的DSC加热过程里,几乎没有形成新的β''.与此相反,NA+AA(120 min)试样由于经过7 d的自然时效,试样中有大量的原子团簇,导致在后续的人工时效过程里阻碍了β''相的形成(“负面效应”的起源),因此,β''峰仍然出现在DSC的测量过程中.从图3a可以看出,PA+AA(120 min)和PA+NA+AA(120 min)的2条DSC曲线几乎重叠,这表明自然时效引起的“负面效应”已经被预时效的引入而基本消除.回看图1的硬度数据,PA+AA试样和PA+NA+AA试样两者的硬度曲线也是几乎重叠.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预时效确实可以消除“负面效应”的不良影响.在人工时效的初始阶段,PA+NA+AA试样有稍微高一点的硬度,这是由于该试样在预时效(140ºC,10 min)阶段还残留有原子团簇或/和GP区.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延长,试样中的残留原子团簇将被耗尽,自然时效引起的负面影响最终也将被完全消除.

比较PA+NA+AA(120 min)与NA+AA(120 min)2个试样的DSC曲线,可以揭示预时效在其中的作用.如图3a所示,2个试样在220ºC左右都有1个吸热峰,它的出现与原子团簇、GP区和β''的溶解有关系.与NA+AA(120 min)试样比较,PA+NA+AA(120 min)试样的曲线中没有检测到β''峰,但有1个强β'峰.结果表明,PA+NA+AA(120 min)试样里已沉淀出大量的β'',已达至饱和,再没有析出β''的能力,这说明预时效能够克服自然时效引起的“负面效应”,促进β''相的生成.从图1的硬度数据还可以看出,与NA+AA试样相比,PA+NA+AA试样有更高的硬度,这印证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PA+NA(120 min)的DSC曲线也揭示了预时效的作用.预时效处理后没有观察到吸热峰,只有较小的β''峰,和NA试样相比β''峰明显变强.

图3b比较了淬火态(as quenched)、自然时效(NA)、预时效(PA)、人工时效10 min(AA(10 min))及人工时效120 min(AA(120 min))试样的DSC结果.PA和AA(10 min)2个试样的DSC曲线非常相似,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预时效试样是在140°C热处理10 min,与AA(10 min)试样相比,只低了40°C.2个试样均出现pre-β''峰,但没有观察到吸热峰.比较AA(120 min)与AA(10 min)2个试样的DSC曲线,可以分析出长时间人工时效的作用.2个试样均未检测到β''峰.经120 min人工时效后,AA(10 min)试样里的pre-β''峰消失,但这个吸热峰的峰值温度与前述的吸热峰相比相对较高,高出大约20°C.在AA(120 min)试样中没有发现pre-β''峰,说明经120 min人工时效后pre-β''已达至饱和.有文献报道,若时效温度高于125°C,这些pre-β''沉淀相会转化为β''相[16],其原因尚不清楚.

从图3b也可以看出,经过7 d自然时效的试样,其吸热峰的面积明显大于淬火态试样的吸热峰,这意味着自然时效后有大量的原子团簇形成.没有受到“负面效应”影响的淬火态试样,其β''峰的峰高和析出温度都相对较低,这结果表明,在自然时效过程中形成的原子团簇会延缓β''的析出.

图4显示出NA+AA(120)和PA+NA+AA(120)2个试样的TEM和HRTEM照片.从图4可以看出β''是主要的析出相.经预时效处理的试样有较大的β''密度,而且数量较多,这与硬度数据和DSC结果是一致的.比较2个试样的HRTEM照片可发现,预时效处理试样的β''相相对较小.快速傅里叶变换(Reduced FFT)表明,2个样品的析出物都有相似的结构,从图4c和4f都可以看到β''相的特征(b轴和c轴的夹角105.3°).预时效试样具有较小的β''相,是因为在人工时效早期析出的pre-β''相(图3)延缓了β''的析出.

图4NA+AA(120 min)试样和PA+NA+AA(120)试样

4 结论

笔者研究了Al-0.70Mg-0.63Si-0.22Fe-0.14Cu-0.09Mn合金预时效和自然时效对随后人工时效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自然时效阻碍β''相的形成,对所研究的合金造成“负面影响”.

2)预时效可以避免或减少在自然时效期间形成团簇的可能性,并可以在人工时效阶段通过形成pre-β''相来消除自然时效的“负面影响”,pre-β''是β''相的前驱体,经过较长时间的人工时效后,对合金强化起到重要作用.

3)预时效后,β''沉淀相明显变小但密度更大,数量更多.

4)预时效提高了峰值硬度并缩短了达到峰值硬度所需的人工时效时间.经过预时效的试样只需要210 min就能达到110 HV的峰值硬度.与没有经预时效的试样相比,可以将峰值时效所需时间从500 min减少到210 min,而且硬度从104 HV提高至110 HV.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淬火时效
实战“淬火”
预时效对6005A铝合金自然时效及人工时效性能的影响
劳动关系确认不应适用仲裁时效
挤压态Mg-Dy-Cu合金板材的显微组织及时效硬化行为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淬火的目的
淬火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新型高频淬火及表面强化技术与应用
略论美国对华战略在国民党政权崩溃中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