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

2018-10-16李金花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

【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老艺人老杨头与美国洋孙子布鲁克斯的故事。老杨头是陕西华县一名独居的老艺人,家中珍藏着表演皮影戏的全套行头。一天,离家多年的儿子突然领回来一个洋女友,洋女友顺便将与前夫生的孩子布鲁克斯也带了过来。面对着这个洋媳妇外加一个小拖油瓶,老杨头半天没缓过神来。老杨头的儿子给他带来的惊喜还远不止这些,由于要赶赴可可西里完成工作,儿子与未来儿媳妇先斩后奏,将洋孙布鲁克斯托付给了老杨头便匆匆离开。老杨头喜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孙悟空,而布鲁克斯偏爱西方文化中的蜘蛛侠。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爷孙两在语言、饮食以及价值观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最终变冲突为融合并和谐相处。这部电影很好地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1959年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后来,语言学家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特殊情况下相互交流,他们的重要和独特的位置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下,沟通将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因此,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专门分析和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学科。这是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语言、饮食及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生活在家庭和宗族群体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浓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西方国家崇尚“自然权利”和“人人平等”,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这一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个人主义文化模式。

二、跨文化交际下对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作者分别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影片中的中西方文化。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以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和融合的认识,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1.语言对比。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人类用于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日常交流工具,它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地理、政治、物质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此,不同的语言就会体现不同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英語和汉语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由于两种语言的形式,文化背景和交流方式的明显差异,中西方交流时容易产生冲突导致交际障碍。

影片《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你就像一个小恶魔,让村民们嘲笑我。”布鲁克斯不太理解“笑话”这个词,他问杨老头:“笑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老杨头给布鲁克斯解释被子上龙凤的图案,布鲁克斯不解“龙凤呈祥”的含义。布鲁克斯学过简单的中文,但不能理解“笑话”和“龙凤呈祥”的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布鲁克斯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能理解表面含义不解其深层涵义。老杨头不懂英语,与布鲁克斯沟通时主要通过非言语交际信号来传递信息。洋孙子活泼好动,老杨头想要施展自己的口头禅 “狗日的”,在王站长的帮助下将 “狗日的”翻译成了 “dog sun”,布鲁克斯其实并未听懂其含义。老杨头不了解美国文化只能按照常用的构词习惯简单合并“狗”“日”两个的英文含义。显然,这是由于对目标语言文化缺乏了解,反映了某些语言和文化差异。即便如此,布鲁克斯和劳洋在经历了一段共同的生活之后,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双方在学习中国皮影和美国童谣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学习行为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2.饮食对比。饮食作为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指自然食物在不同人群间的不同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们饮食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强调集体主义的概念。饮食文化内容丰富,有很多美食。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注重营养。米饭、面食在餐桌中极为常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饮食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性。饮食的烹调方式教简单,快餐类食物汉堡包、牛奶、面包深受美国人喜爱。

影片一开始,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带着布鲁克斯以及他妈妈回家时,老杨头给杨栋梁煮了面,而布鲁克斯吃的是方便面,这里反映了不同的中西饮食文化。到后面老杨头与布鲁克斯相处时,对比更加明显。老杨头偏爱陕西的油泼辣子面,而布鲁克斯习惯吃牛奶、鸡蛋、汉堡包。爷爷未听说过这些食物,并觉得洋孙子太过娇气,所以斥责道“我说你们这些洋人,长的些啥口味?辣的不吃,咸的不吃,我看都是毛病。饿上三天,吃屎都是香的”。布鲁克斯以离家出走的行为要挟爷爷为他提供汉堡包和牛奶。老杨头无奈,最后在店主的帮助下把肉夹馍的面饼子换成面包,做了一个“汉堡包”。布鲁克斯吃的很开心,但老杨头认为“汉堡包”不过是“肉夹馍加面包”后来,当老杨头带布鲁克斯到县城吃浸在羔羊汤里的皮塔面包时,布鲁克斯吃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尽管中西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不同,但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价值观对比。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也反映了个人做事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上。中西价值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国有一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正是体现了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集体单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冲突时,应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重视个人利益,倡导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个人主义的,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是看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影片中,老杨头与布鲁克斯来自不同的文化,所以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方式。中国人喜欢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般不喜欢正面冲突。但西方国家的人首要的是把事情办成,所以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影片中,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看他的书包时,他立刻说:“别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他问道:“我想吃汉堡包”。从这里看出,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个体主义深入脑海。而老杨头面对同样的情境,反应大相径庭。文化站主任力邀老杨头复出,继续发扬皮影文化老杨头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说出同意的话。这表明中国人擅长用迂回的态度表达个人态度和想法,站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保持和谐良好的沟通氛围。

第二,家庭教育观念。中国素来有“不打不成材”,“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说法,对孩子的教育多以打骂为主,多惯于培养谦虚、谨慎、内敛、稳重的“乖孩子”。而西方始终坚持 《独立宣言》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宣言,对孩子的教育以夸奖鼓励为主,更注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创新才能和责任担当。影片中,布鲁克斯画了一幅蜘蛛侠画,老杨头并未称赞和认可他的创新和才华,却贬损道“就你这东西我脚指头都比它画得好”;布鲁克斯尿床后自己去晾晒被子,老杨头未表扬他的独立和自主,却责骂道“多大岁数了还尿床呢,你害不害臊嘛”;布鲁克斯由于从小受西方文化熏陶,对蜘蛛侠情有独钟,不惜爬树而摔伤。老杨头却斥责道“你咋不爬到天上去?把你胆子肥的……”。这些都突显了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第三,思维模式。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常常采用归纳法,采用螺旋思维方式,思维秩序从大到小,趋于集体化,注重寻求人际交往的共同点。在西方国家,人们注重抽象思维,经常使用演绎方法,采取直线思维,思维顺序从小到大,往往以个人为标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趋于集体化,重视别人的看法,会更加依赖于集体。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注重个人感受,更擅长独立解决问题。影片中爷爷在无奈接受洋孙子后,对其洋人身份依然耿耿于怀,怕村里的人笑话他儿子找了个带拖油瓶的洋媳妇,所以在被王站长认出这孩子长的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时候,一口咬定孙子是少数民族,还将布鲁克斯带到理发店把头发染黑。而布鲁克斯虽然是个孩子,却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尿床后,布鲁克斯没有向爷爷寻求帮助,而是自己负责,独自去晒被子。这些表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论

通过对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西方文化中语言、飲食、价值观三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是无可避免的。面对差异和冲突,理解中西文化,加强中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1:22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9.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40-46.

[5]孙太群.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13-115.

[6]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04):49-5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