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的新使命及实现机制

2018-10-15董千里

中国流通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园区一带一路

董千里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一、引言

(一)境外园区地位与发展

境外园区是指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以企业为集成体,在境外采用合作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各类园区[1]。依托境外园区作为产业以网链绿色延伸的基核,是探索境外投资合作实现跨境产能合作新模式,以各类产业园区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2]的重要途径之一。自商务部合作司2010年提出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3]至2016年底,我国在36个国家建设境外园区77个,其中,通过商务部和财政部审核的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有20个[4],累计投资241.9亿美元(平均每个园区投资12.1亿美元),入区企业1522家(平均每个园区76家),总产值702.8亿美元,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园区有56个[5]。2006年国家正式公布的经济园区数量累计1568个,包含了综合性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三种类型的十余种具体形式;截至2015年,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2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达到146家[6],并形成了国家级、地方级和企业级系列。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过程中,将我国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以供应链集成或产业链的网链延伸境外的方式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模式新探索,赋予境外园区新使命及其实现机制,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发展意义。

运用集成场理论考察同态网链绿色延伸的基核及场源建设,是集成体主导形成产业集群、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打造产业链的网链结构、形成多维综合型联接键、发挥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承担产业本土化创新角色在东道国的切入点。

(二)境外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境外园区建设发展是中国园区从境外引进、境内提升、境内发展并延伸境外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走出去的新尝试,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战略选择。境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前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1.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模式、体制、机制不清晰。一些境外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产业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建园与入园企业缺乏产业链核心企业作为集成体带领一般企业、大企业带小企业形成产业联动机制,集成体角色不明确,成为我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瓶颈[5,7-10]。

2.境外园区产业本地化效果不够理想。缺乏具备跨国经营综合素质、熟悉东道国政策文化语言且能够进行跨国业务谈判的人才;境外园区类型与业务服务水准、基核(场源)战略期望与经济收益呈现较大差异[10-11]。

3.境外园区与周边基础类、功能类和综合类联接键建设都比较落后,构造联接键的投资和工程量都比较大,开发建设融资难度也很大;依托境外园区的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国际产能合作面临多种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7,9-11]。

二、集成场视角的境外园区理论构建

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是考察供应链、供应链集成、产业链等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的基本观点,集成体、基核、联接键是识别考察对象最简网链结构的基本范畴。

(一)境外园区文献述评

我国建立境外园区始于企业海外拓展业务的实践。我国境外园区的初次实践,是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46公顷的工业园。2006年和2007年,我国先后批准建设19家国家级境外园区,2016年国家正式验收了20家境外园区,这些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境外园区的重点案例[7,12-16]。境外园区是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所依托的基础设施,是国内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的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承接点。境外园区的建设运营者是平台集成体,所以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境外园区的区位选择、投资方式、运营模式、赢利模式以及产业选择等。

1.基于我国境外园区案例研究说明,境外园区涉及产业及类型较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发掘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与机制。李春顶[17]分析了境外园区的现状和特点,归纳出境外园区的四项优势和四大风险,认为境外园区招商定位大多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对其是否具有对外投资能力、是否能从对外投资中获益持质疑态度。王爱华[18]以主导与管理模式为标准将境外园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级三个层次,多数企业依赖政府支持的倾向明显。路红艳[19-20]在对比我国境外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对资源利用、加工制造和综合型三种园区进行梳理,为我国企业走出境外搭建平台提供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借鉴。朱妮娜、范丹[4]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外园区划分为专业制造型、技术研发型、资源开发型、综合经营型四种园区类型。梳理上述文献及洪联英和张云[8]、刘佳[12]、朱妮娜和范丹[4]等有关境外园区类型的研究,结合本文集成场视角对境外园区的认识,可以将我国境外园区的主要类型分为加工制造、技术研发、资源能源、商贸物流、综合经营和服务平台等。

2.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关注中国境外园区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战略意图。“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需要有不同于西方产业迁移、产能转移理论来引导境外园区发展机制建设。黛博拉和唐晓阳(Deborah Bra&Tang Xiaoyang)[22]认为,中国在非洲建立了一系列官方经济合作区,这些区域是中国宣布的“互利共赢”战略的中心平台。巴布·诺布丁和索纳莉(Baboo M Nowbutsing&Sonalisingh Ramsohok)[23]认为,外界针对中国在几个国家大规模投资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中国是为了互惠互利还是为了寻求世界主导地位。丹嫩贝格(Dannen⁃berg Petal)等[21]认为,中国在对跨国公司治理和机构飞地的实验性与渐进的方法上是独特的,中国在非洲建立经济特区战略有可能成为加快全球化进程一种新的推动力。纳尔逊和马少壮(Nelson Santos António&Shaozhuang Ma)[24]研究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涉足非洲,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参与度,那些影响中国目前向非洲发展的特别因素是值得赞扬的,例如,中国注重发展合作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帮助许多国家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协助知识转移在非洲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国的供应链集成、产业链延伸境外既需要“名正言顺”的网链绿色延伸,又需要“言行一致”的产业创新升级,这样既有利于与东道国企业长期合作,又能在国际产能合作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构建令人信服的基础类联接键。

3.境外园区是中国产业链依托园区建设的延伸发展,而同态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理论给我们的境外园区研究与实践带来许多便捷[25]。但是,网链由境内至境外的延伸,毕竟在网链结构和运行环境的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政企、企企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境外园区建设不仅作为产业集聚基地,而且还是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的全球价值链上的一个重要支点;不仅要关心境外园区产能输出,还要关注境外园区对产业创新升级的支持能力,对于如何在国家级、地方级和企业级园区建设中取得一致认识,需要进一步用集成场视角观察研究。董千里[25]运用集成场理论总结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认为其核心内容是两业联动过程中的两链融合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两业联动、产业联动和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的本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集成体对网链的主导作用;境外园区是集成体主导的产业网链在境外的重要节点。在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充分认识境外园区使命、发展模式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应对一些境外学者的质疑,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不同的境外园区投资建设者可根据其把握或熟悉的产业特征和东道国经济发展需要确立境外园区类型;产业链需要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是根据其产品性能、市场分布和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园区类型和区位选择的。中外学者在境外园区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提出的问题和观点[1,4,17,21,23-24,26-27]差异较大,本文则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境外园区的新使命、发展模式和实现机制方面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

(二)从集成场视角分析境外园区

集成场范畴是对具体的人工集成系统集成活动的抽象描述。集成场是合成场元受场中集成力、集成引力作用的时空分布状态[28]。所谓合成场元是集成场中值得单独考察的基本单元范畴,例如,集成体、基核、联接键、场线、场界等。根据合成场元在人工集成系统决策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主动性合成场元和被动性合成场元。例如,集成体是主动性合成场元,其余都是被动性合成场元。图1是由集成体及其他合成场元相互作用构成的基本范畴体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对合成场元进行进一步分类分析。例如,境外园区研究的重点是基核,基核具有承载性(复合场源的载体)、极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对称性(进出方向相对)、平衡性(进出数量大致平衡)等基本特性。

图1的下面部分描述了集成体主导供应链、供应链集成,在境外园区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过程。供应链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由供需关系形成稳定网链的过程。但在网链绿色延伸过程中,原有的供需关系被重组,新的产业关联关系形成了产业链,往往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链中集成体及其新的作用,延伸过程中会涉及多个境内外核心企业构成新的集成体关系。

1.集成场视角将境外园区作为一个分析人工集成过程研究的对象,境外园区建设涉及网链的基核投资建设运营园区的平台集成体和入驻园区的产业集成体,前者涉及园区的基核投资绩效、投资风险,为产业集成体的运作提供综合平台服务支持;后者涉及基核的场源集成引力,对入驻园区企业的吸引、产业集群运营绩效和运营风险产生作用,有效支撑产业链的产能输出。在境外园区建设中,有时投资额巨大,涉及多个投资企业参与,这就需要多个投资企业先达成一致的投资协议,推举代表作为集成体与东道国政府和企业进行谈判,以缓和东道国政府、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抑制可能引发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当平台集成体和产业集成体不是同一个有机体时,还需要处理好平台集成体与产业集成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服务关系。

图1 集成场基本范畴、性质与网链间基本关系

2.境外园区作为集成场分析考察的主要范畴是基核,基核作为复合场源的载体,起到产生集成引力引导产业集聚的作用,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生产基地、物流基地,以及在海港、空港和陆港周边形成的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基核在物理上体现了土地与资本要素,同时在经济上体现了相关产业集聚,引导产业集聚的正是场源,涉及在基核中吸引产业集中的力量源泉。将基核放到由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所构成的网链之中,基核规划建设中就涉及平台集成体与产业集成体等主动性合成场元的交互影响作用。所以,用集成场视角识别境外园区,首先是考察平台集成体对基核及场源的规划、投资和功能设计,接着是考察产业集成体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对基核建设的要求。

3.集成场视角的境外园区建设,重点要关注的是集成体主导的供应链、供应链集成,以及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形成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以园区运营支持产业创新来支持并实现产业升级过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集成体地位与功能是明确的,这是著名品牌、信誉和产品能够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而在产业链中的集成体识别、引导与产能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竞争进一步明确,这就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产业链形成涉及多个核心企业,这些企业间一般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在一定时期达到稳定状态,形成园区的产业品牌。国家级境外园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境外园区一定要选择区位交通比较优越的地区,特别是港口相对发达的地区。园区在国内选址本身就有很大难度,在境外选址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基核建设与运营的平台集成体达成决策的一致性(如股权结构形成的集成体),来与东道国政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4.境外园区项目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往往就意味着网链绿色延伸中建园的平台集成体、入园的产业集成体所面对的政治、经济和经营风险都很大,探索构建新的联接键是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战略措施。所以平台集成体既要体现其主导建设运营能力,又要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建设境外园区,这样易于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支持,能够有效规避政治、经济和经营风险。作为集成体的中资企业要占有一定的控股比例,这样有利于增加中资企业在境外园区开发的话语权,降低建设运营的协调难度。由于中方走出去涉及多个企业,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上,在中方的平台集成体也往往是由多元集成体股份构成的紧密合作关系,以缓和境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便于在境外园区建设运作竞争中形成利益上的一致性。

初步实践证明,境外园区要成为能够支持境内网链绿色延伸,形成东道国所关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空间基地,作为境内外集成体间协同运作,实施网链绿色延伸战略的一项重要载体、生产基地和创新平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从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走向具体实施,必须对境外园区赋予产业集群、创新升级、价值提升的新使命,为境外园区建设扩展产业链延伸带来更多机遇,但目前我国境外园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便于我国企业更加直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进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主动的地位[16],需要对境外园区在产业集聚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设计创新动力及实现机制。

(三)多维邻近的网联创新机制

境外园区作为网链结构绿色延伸到境外的产业集聚区,会形成关联企业的新网链、新的产能多维要素在园区集聚邻近关系。“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是产业集成体与东道国互惠共赢的过程,在产业集成体主导下可以形成产业链要素重组的网链创新机制,即随产业链延伸境外的产能输出,可以形成包括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作为,而不仅仅是境内产能转移到境外。境外园区的平台聚合作用会加强园区内网链结构的联接键功能,具体的联接键性质与协同组织程度,可以用多维邻近性(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ies)理论来进行探讨。境外园区产业集群通过多维产业要素邻近性认识和重组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基于境外园区的产业链集成创新。

1.多维要素在园区的邻近关系是集成体、基核及联接键协同及场线运作绩效的基础。集成场视角的境外网链主要是以产业链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为基本范畴构成的最简网链结构,可以通过全程场线观察、测量和提升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场线绩效。在集成体主导的网链中,无论是供应链还是产业链,其行为是资源、功能、过程集成,低端侧重于横向集成追求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高端则侧重于纵向集成的产业升级,网链集成活动范围可由网链绿色延伸形式从区域、国内延伸至境外,其核心都是网链形成与完善的集成创新过程。其中,平台集成体主导基核(场源)和部分联接键建设,产业集成体主导基核和联接键的完善与运作,在境外园区的产业链发展过程是一分为二的;在网链绿色延伸境外时平台建设与产业运作集成体作用是合二为一的,共同支持和提升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对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区而言,基于园区的邻近性衡量了主导产业链的集成体(主体单元)间在特定维度上的交互关系,这种关系还要求对集成体所调控的资源(客体单元)形成产业创新的需求和实现方式。然而,邻近性是在不同维度界定和对集成场基本范畴(合成场元)距离水平的测量,为进一步深化量化分析关系奠定了基础。多维邻近性的含义、性质、作用关系涉及范围较广,与集成场基本范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园区周边高校、研究院所的分布。将集成场基本范畴与邻近性联系起来考察,境外园区承载着产业创新、升级量化研究关系,具体参见图2。

2.运用多维邻近理论可以深化集成场视角的境外园区集成创新产业链机制。多维邻近理论应用于集成场联接键等范畴的质性分析,使得多维邻近性研究成果能够最大程度地融合集成场理论研究成果。根据相关学者们的研究,邻近性内容主要包括地理邻近、知识邻近、社会邻近、关系邻近、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等,就制度而言,其本身是一个集多维要素的网链结构基础,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29]。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融合取舍,综合于永达、闫盛枫[30],李琳、曾巍[31],基拉特、伦格(Kirat T,Lung Y)、李琳、韩宝龙[32]等在产业集成创新、组织合作中的多维邻近性研究[33-34],以及董千里[35]集成场范畴分类细则,可梳理为表1。

3.产业创新是集成体多维邻近理论的协同组织效果。集成创新是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而使绩效倍增的过程,这就需要以知识、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其集成体战略的执行力、基核场源的吸引力和联接键的资源可达性都是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境外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境外产能合作模式等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同态网链发展在集成创新方面的关注要点。在构建境外园区发展模式时,可以将多维邻近性融合与合并[36]。针对区域、国内与境外园区,有些指标内涵、外延及作用效果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区域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发展政策措施,属于制度性内容,区域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也属于制度范畴,因此,区域间文化邻近性、战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等都属于制度性内容,可整合到制度邻近性概念中[37]。

由图3可见,多维邻近性对利用境外园区作为产业链发展基核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并融合到境外园区发展模式中。

图2 集成场基本范畴与多维邻近理论的关系

表1 多维邻近因素作用内涵与集成场范畴的关联性

(1)多维邻近性理论影响境外园区协同创新涉及两个决策层次:首先是园区选址,境外园区选址是产业链全球布局决策,像重卡产业链的研发中心,一般就会选址在发达国家,离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近,便于交流;其次是产品生产基核与市场距离的运行合理化,高端产品离经济发达区域的销售市场近,低端产品距新兴经济的销售市场近。在此基础上,通过境外园区协同创新活动,将园区产能实现的重点放在产业地方化为目标的集成创新上,以分别实现高中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生产布局、销售市场、售后服务的可达性,支持全球价值链增值。

(2)网链绿色延伸境外产品对东道国市场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主要折射了网链结构中集成体、联接键、基核等合成场元的综合作用。其中,认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体现了集成体之间对产业创新认识的关系,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反映了联接键的功能,地理邻近性反映了基核之间的可达性。

(3)中国技术标准在境外推广应用,境外园区成为国标的推广应用基地。组织间邻近性与技术标准合作网络密不可分,网链的结构—关系—行为—绩效的成功离不开中外企业之间在战略、结构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匹配平台,境外园区促进了知识技术交流和联盟创新能力提升。

图3 多维邻近性、集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方案的关系

三、境外园区的基核规划及场源认识

李鲁、赵方[6]认为,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共建、对接自贸试验区及园区海外合作将是未来中国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境外园区怎样实现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境外绿色延伸和转型升级,是境外园区基核规划、场源设计、建设与产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以支持境内产业链延伸境外的成功运行,并获得价值链增值。黛博拉和唐晓阳[38]认为,中国政府的意图是经贸合作区建设能够使中国企业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吸引中国企业集群形成一条产业链,进而可以带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而单一中小企业难以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以供应链集成或产业链来实现与东道国企业、经济的互惠共赢。这样从国内供应链、供应链集成到产业链,均可以在境外园区建设中获得支撑,形成境外园区与产业链“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之间的关系,也构成境外园区新使命的重要内涵,以及进一步指导园区类型、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职能的新设计、新定位。

(一)“一带一路”赋予的新使命

“一带一路”赋予网链延伸的使命是绿色,而支撑网链绿色延伸实现的是集成创新。

1.境外园区以园区而非项目合作为载体的境外投资模式,是中国产能以网链绿色延伸境外方式的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重要支点。用集成场视角观察境外园区,是由产业(制造)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绿色延伸与平台集成体主营的境外园区形成的交汇平台,其意义在于它是多个产业合作项目在一定经济区域内的集合,是境外产业合作从环节合作向链条合作的转变,是产能转移向园区转移的演进[18]。在我们之前所梳理的152个国际产能合作案例中,国内产品制造供应链延伸到境外往往形成了供应链集成或产业链形式,其比例约占一半还多。境外园区建设不仅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具有资本输出境外的投资特征和经营风险,而且是中国产能输出境外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承载地。因此,境外园区不等于境内园区的简单外迁,它是供应链、产业链在境外的网链形成基地和发展基地,是产业链在基础设施平台的交汇区,承担着产业或产业地方化创新升级职能,体现了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发展和产城发展过程。境外园区应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承担产业链形成与发展基地的使命,承担产业地方化协同创新职能,支撑产业链在境外全球价值链提升的新使命。

2.“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境外园区的新使命内容,包括网链延伸境外的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重要支点,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创新的基地,境外产能形成、网链运营服务、新技术及标准推广和国家产业形象展示平台。可以用“一个支点”“三个基地”和“四个平台”一体化建设进行概括。

(1)产业链价值提升的支点工程。境外园区是既有国内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的全球价值链支点之一,支撑着产品形成(或资源价值实现)、生产规模扩张、市场腹地拓展、国际物流中转、优化价值辐射、创新升值途径,而创新机能则是重要的支撑点。作为“一带一路”网链绿色延伸基核的一部分,境外园区建设的集成场范畴关系模式与之相近,所关注的侧重点应当包括全球价值链在境外的一个重要支点。

(2)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基地。境外园区是产业迁移境外的产业集聚基地,承载着产业集群功能,支撑着新的产业链形成、产能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等;产业创新和升级基地,是境内产业资源延伸在境外园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化升级基地建设。

(3)服务、培育、推广和展示功能综合集成平台。主要是指国内产业落脚境外的服务平台,产业产能、技术组织创新的产业人才培育平台,国家优势技术、产品的推广平台(对类似北斗定位技术、国家新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应用等)、国家优势产业形象展示平台,境外园区应当做好这四个平台一体化建设工程。

(二)境外园区发展的同态模式

1.境外园区发展模式的表达是基于境内两业联动延伸至境外的集成场同态模式。集成场视角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39]是针对两业的集成体形成的两链集成发展关系,核心是以两链对接过程的基核、联接键为基础的集成创新,支持的是供应链、供应链集成,进而推进的是产业升级发展。集成场视角的产能合作发展模式是针对网链境外绿色延伸所建立的,支持的是供应链、产业链运作,实现以网链为基础的产业集成创新与产业链延伸,以提升集成场视角的全球价值链价值,具有一定的产业联动继承性并可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梳理的152个国际产能合作案例可以验证这一过程。从其中31个境外园区建设运营案例提炼出集成场视角境外园区发展模式如下:

式(1)说明境外园区建设集成体主要是平台集成体,有时平台集成体还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集成体,不仅具有基核场源的集成引力,还具有集成体相应的集成力。在境外园区建设过程中,中方集成体可以按照东道国政府、法律要求进行独资建设,或与东道国企业进行合资控股或相对控股建设,为了体现集成体意志,可以采用控股合资、控股合作等股权融合的集成体间关系,容易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机制要求,以境外园区发展模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发展。

2.境外园区发展模式的同态机制叠加。集成场视角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产业基核、运行平台,其中建设与运营者为平台集成体,依托平台运作的产业运作者为产业集成体,园区涉及多个集成体在平台的集聚关系,是联接键支持作用下形成的,用基核作为场源的载体通过联接键形成的集成体、基核等关系。

(1)集成体及其间关系决定了投资项目、建设规模、运营模式、投资成本和收益分配,并承担着相应的投资及经营风险,可以从独资、控股到比例持股主导的集成体关系机制体现出来。由于平台集成体作为投资主体,面临着境外园区投资额大、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实际问题,这些与国内及东道国政府、企业所形成的政企关系、企企关系密切相关。在涉外的集成体间关系大都是二元或多元的,重点是中方及外方集成体的关系。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的角色就是平台集成体+产业集成体。该境外园区是2006年获批、计划投资1.29亿美元、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2009年通过考核的国家级境外园区,集成体以55∶45的股份比例由海尔集团与鲁巴集团合资扩建而成,基核是在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基础上形成了中方控股的“(合资控股型)集成体关系+(制造+平台型)基核+(技术+制度+文化+信息+资源)综合型联接键”的境外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境外园区由家电产业基地扩展到汽车、纺织、建材、化工等产业集聚区。

(2)基核选址及其场源规划设计,关系到园区投资运营、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联动等多个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链绩效。因此制造型、资源型、综合型和平台型等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根据产业类型注重与物流枢纽邻近布局。基核的场源集成引力作用关系吸引三种常见两业联动关系,依其间可达性水平的顺序分别是直接关联产业、间接关联产业和一般关联产业。诸如化工码头、煤炭码头、粮食码头、石油码头等,对相应企业介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有较强的两业联动集成引力。构成场源作用的还有海港集装箱码头、海关服务(国际铁海联运),口岸功能(汽车、粮食贸易)、保税功能(保税加工贸易),自由港功能、出入境物流服务(集疏运效率)等都称为基核场源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吸引着具有从境内上升到国际层面两业联动相关需求的企业集聚。这些都与境外园区建设的场源构成密切相关。

(3)联接键衔接了集成体间战略协同和执行力、基核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场线运行过程,支持了制度、社会、文化融合以及政企、企企关系等协同关系的实现,保障了战略及其执行、业务运营平台的可视化,引导并支持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能力的运用。联接键在技术资源、信息交换、集成创新和市场开发等相关技术、产品、市场及服务中都发挥着作用,联接键构筑与网联整体、内部关联作用发挥等密切相关。

海尔集团自1999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市(Camden)建设了工业园[1,16,30],到目前为止已在海外建立了8个工业园,其中有6个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在我国境外园区建设案例中具有典型意义。海尔集团建设的8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四大本土化研发中心、24个营销中心和37683个销售网点,形成了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布局体系,谋求海尔品牌产品与服务的全球价值链改造与提升。用集成场范畴与视角可描述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建设境外基核,培育本土研发,支持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和产业链绿色延伸,形成产品与服务一体化的全球价值链场线,进而为创建我国与东道国企业合作、产业链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参见图4。

(三)境外园区发展机制及叠加

1.境外园区产业链发展机制。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是在总结2006—2007年境外园区建设实践、继续坚持既定方针形成并实现国家战略部署。境外园区是产业地方化的基础,基于园区进行产业地方化,邻近性集成创新是一项重要机制,并在推进产能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产业联动乃至国际物流主通道的物通量对称平衡,境外园区升级的重点参见表 2[7,25,40]。

2.实现园区一体化平台服务机制。根据境外园区的新使命,支持产业园区从境内走向境外的发展要点,加强境外园区与东道国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沟通、协调的平台建设,发挥好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功能[7]。对入园企业均提供“一站式”投资、贸易、金融、产业等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产品推介等信息咨询服务;对企业运营提供企业注册、财税事务、海关申报、人力资源、金融、物流等运营管理服务;对生产、生活和其他设施实施租赁服务、厂房建造、生产配套、生活配套、维修服务、医疗服务等物业管理服务,提高境外园区配套设施水平,降低境外园区建设运营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风险和筹建成本,推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好预防和应对火灾、水灾、罢工、破坏活动、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服务;加强和国内一流产业园区的合作;搭建金融平台、支持经贸合作区建设。

3.同态发展模式的叠加运用机制。面对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使命,建立园区的一站式平台服务机制,有利于产业链形成有效运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境外园区发展模式。

(1)发挥境外园区发展模式集成体之间关系的作用,对东道国政府政策、制度缺陷进行弥补制约,完善企企关系,降低境外园区投资、运营和发展的风险[7]。

图4 境外园区发展模式与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交汇及优化重点

表2 产业园区从境内走向境外的发展要点

(2)把握境外园区产业链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布局基核,构建联接键,坚持领先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避免同质竞争造成的资源与市场争夺。要从集成体的主导地位出发,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使境外园区成为支持我国产业链形成、绿色延伸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核保证。

(3)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建设境外园区的基础上,抓住特定产业链发展机制形成的良好契机,运用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运行效率,考虑两个联动发展机制的叠加运用,基于集成场视角的同态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叠加,与当地经济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形成、产业地方化创新和升级。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1.以集成场视角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境外园区建设与功能,除了国内园区既有的基核及场源规划建设规律以外,还赋予了境外园区进行支点、基地和平台三位一体化建设新使命,即境外产业链价值提升支点、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基地、产业服务培育推广展示综合集成平台的一体化发展。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使命在产业链集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2.从集成场视角认识境外园区发展定位,是要明确集成体主导产业、产业链及其产业技术创新、网链治理和产业升级过程。境外园区服务对象是产业集聚、产业集群过程的产业链,是由多条供应链企业、供应链集成的产业集群基核,不仅可以成为其复合场源承载基地,也可以承载产业地方化、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任务和实现机制。

3.境外园区建设、运行及新使命实现机制可由中外平台集成体以及所能连接的产业集成体间关系决定基核及其场源规划建设。影响境外园区建设所涉及的国家政府间关系、政府部门政策势能、政企关系、企企关系可以通过中外集成体间关系弥补、调整和制约,在结成中外集成体关系前,中方企业先要结成总体利益一致的集成体关系,形成整体一致的中方集成体机制体系。

4.境外园区是境外产业集群的基核,需要通过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关联关系等方面构建与资源地、市场地等基核的联接键。将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延伸结合起来,形成以境外园区为依托的产业联动、产能合作机制,将有利于获得国家政策、制度约束、社会文化、基础设施、资源获取和市场供需等影响的正向支持。除了一般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以外,产业链还可利用非市场协调机制(即网链治理的产业关联关系)发挥作用。

5.境外园区产能合作布局可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主通道沿线选址建设,形成国际产能合作基核的网链结构,在国际物流主通道上实现物通量对称平衡机制。境外粮油产业基地、境外农产品加工园、境外电商产业园等可借“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形成国际物流集聚、中转和始发基核,形成境内与境外国家物流枢纽间的物通量对称平衡,支持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由境内两业联动、产业联动机制进一步发展到境外两业联动、产业联动和产能合作机制。

(二)研究启示

境外园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战略意义重大、投资也很大的项目,以集成场视角考察境外园区发展模式及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启示:

1.识别产业链集成体,通过培育和支持,发挥其在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供应链和供应链集成的集成体是清晰的,而在产业链中涉及多重供应关系、博弈关系,主导作用有时是模糊的。构建良好的中外平台集成体间关系,不仅可以形成园区基核(场源)、联接键类型规划建设的主导作用,还能降低境外园区投资与经营风险,使得两业联动发展、产能合作发展和境外园区发展形成同态发展模式的协同运行机制,这样有利于识别、培育并支持集成体主导产业链战略取向和活动,促进产业链发展。

2.发挥境外园区作为产业发展服务综合平台的作用,做好产业链发展咨询、人才、应急等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良好的平台集成体与产业集成体关系不仅有利于产业集聚、集群,而且有利于识别产业集成体,形成产业集成体主导的多维邻近性,促进产业本土化、协同创新,促进境外两业联动、产业联动和产业链升级。

3.深刻认识境外园区发展模式与两业联动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同态网链发展模式及其叠加机制作用。境外园区发展模式是园区产业运作发展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同态网链模式进行叠加运作,即将境内两业联动发展模式[25],按照“境外园区—网链延伸—产业联动—产业链升级”逻辑,结合本文的境外园区发展模式集成运用,与境外产能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叠加,完善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境外产业链形成、创新和发展理论与机制。

4.境外园区新使命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产业链发展进程与环境的变化,新使命实现机制将逐步完善。当前主要是以产业技术组织、网链治理、产业本地化、产业链升级发展等为主,以提升集成场视角的全球价值链水平,同时也可考虑境外园区对产城一体化的支持。

5.网链绿色延伸的境外园区有国有、民营和合资体制,多数都是以企业集团作为集成体引导产业链发展的,不仅能支持“绿色”“创新”理念,还能识别和支持主导产业,并在“一带一路”物流主通道形成物通量对称平衡,使得“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产业联动、国际物流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研究生卢大江、李向冬、孙记兰、崔国华、郦晓璐等帮助梳理了152个“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案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产业链园区一带一路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