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2018-10-13徐叶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微作文微写作论语

徐叶芳

摘要:为了突破传统日常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对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教学效果影响的瓶颈,笔者借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教学,引导学生分三步探究微写作模式,即承《论语》之可贵精神,积累“微感受”、思《论语》过人智慧写下“微评点”、融《论语》之博大内容,生成“微作文”,并建构了以《〈论语〉选读》课文为教学材料的具有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等特点的微型写作课程,以此提升学生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论语〉选读》;微写作;微感受;微评点;微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18

传统的日常作文教学,耗时长、运作慢、产出难、效果差,而且环节之间容易被阻断脱节,学生很难产生写作兴趣。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有必要建构一种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微型写作课程,以此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论语〉选读》作为一部文化经典,当它以选修课程的身份来到我们身边时,水到渠成为我们提供了探究“微写作”模式的一方天地。其道行深邃,广博万象,得其门而入,只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习《〈论语〉选读》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痛苦的思索与深刻的省察,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感动。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微写作”无疑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虽只言片语,却也蜻蜓点水,偶得妙语,日积月累,缀文成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因此,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承《〈论语〉选读》之可贵精神,积累自己的真切“微感受”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即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到经典那里寻找答案,然后再去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论语〉选读》正是这样一部文化经典,圣人奔走一生,用自身实践向我们传递了种种可贵的精神,千百年来带给我们后人无数的感动。例如:

学习《〈论语〉选读》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就曾深深地被孔子的执著精神所折服。2500年前,中国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这时,孔子敏锐地看到了大道隐废,社会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带上道德的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献身,任重道远,精神不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何其伟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何其悲壮!面对伟大帝国的文化将倾,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周游列国,一生追寻,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处处遭遇天道无情,却始终秉着事在人为的坚定情怀。当学生潜心去读语录的时候,一定能对孔子的这种精神产生共鸣。即使凉淡如水不善情感者,也会于心中铭记下“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点滴之感。

即使生命变成一片荒漠,他也会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即使人生变成一只河蚌,他也会用毕生的精力把刺入体内的痛化成一颗晶珠。孔子的精神如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翠天般的碧壶,沁满我们的心脾。曾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让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和牺牲;同样地,他的“教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的“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的道德精神;他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宽厚精神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感动了我们。所以,诵读《〈论语〉选读》教材,品味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真真切切的一番又一番的感受。或许感受并不深邃,难成体系,但于“微写作”而言,它就是一种体悟,一种思路,一种天长日久的积淀,将待厚积而薄发。

二、思《〈论语〉选读》之过人智慧,写下自己的深刻“微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论语》语录是圣人和弟子们思想的精髓,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品读思索经典,学生很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此时,“微评点”方式呼之欲出,学生可以串词成句,不求面面俱到,但能聚焦核心,追求深刻,一针见地。

教授《〈论语〉选读》第五课《仁者爱人》14.17章: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作为对学生思路的拓展和引导,笔者同时引入了《论语》3.22章: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统一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结合这两个方面,学生写下了“不忠之忠,是为忠天下百姓”“死节,固然如田横八百壮士般可歌可泣,然而忍辱负重,甚至孑然一身,为了理想和天下百姓坚韧地活着,却比死节更加惊天动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才是还原人的真实性”等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变成了深刻的简短表达,“微评点”让学生积累了笔墨,逐渐拥有文字表达的习惯,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微评点”叙写细微处的深刻感思,观点鲜明,命意得当,显出一种理性之美。比如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写下:“学习,是学和思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隅”;思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学生写下:“弘,即心胸开阔;毅,即意志坚定。承天之大任,劳筋骨,苦心志,饿体肤。以自身之辛勤付出,换得半亩方塘”;思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学生写下:“过犹不及,四十不惑,看似圆滑,实则高明,因为只有适宜的方式,才可以长长久久。作为有着过人智慧的经典语录,学生学习《论语》,因智慧而叹服,因智慧而生发,写下自己的一点“评点”,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创意灵感,使写作的基本能力点得到有效提升。

三、融《〈论语〉选读》之博大内容,终得自己的灵动“微作文”

先秦学派众多,而儒家“卓然自树壁垒”,儒家文化作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经典著作《论语》内涵包罗万象,精深道远,关涉了政治、修身、教育学习、哲学等多个方面。既展现了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又可以让学生借鉴参照并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站点。这样的一部文化瑰宝,不仅是一片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的精神土壤,也是一个蕴含丰富写作教学资源的宝藏。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辩证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形成文字形式的表达,从而写成一篇篇独具个性的灵动“微作文”。具体设计如下:

1. “批注”微写:生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到感悟

批注,原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要求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如在阅读时能展开“批注”微写,不仅能提升学生多维的阅读能力,还能形成深度思考善于表达的习惯。如《周而不比》有言: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意思是说要用正直来回报仇怨,以恩德来回报恩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现象都有所存在。对于各种可能都存在的情况,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批注”微写的形式实现灵活微作文。

学生一:以德报怨,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道德的伤害。因为社会事件千变万化,世道人心复杂莫测,在这样的一团乱麻之中,我们很需要找到道德的信仰。那么,“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人与人相处中,正直处事的原则不可或缺,然而,公正公平之外,人需要温情的存在,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

学生二:《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矣。”秉高尚道德之人,必然以德报德。“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以德报德应是我们行事为人的准则,应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使我们的人性得到升华,使世界更加美好。

阅读文化经典,可以对引起自己共鸣的语句进行眉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的“批注”微写,除了结合阅读中发展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训练点外,还可以进行概括式、联想式、质疑式、补充式等的“批注”微写。源自学生品读、思考文本的独到感悟,追求精、深、炼。

2. “语用”微写:生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彩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关照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由此“语用”微写产生了很大的价值作用。“语用”微写,意在对语言文字的应用,适时结合课文实例中特有的词语、句式、段式、篇式等进行概括、仿写、补白、续写、反写等“微写作”练习,以突出教材的训练点,提升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论语〉选读》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对“语用”微写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片段:

借助《高山仰止》课后练习1:设计“句段”微写作片段:作为一名老师,孔子平易近人,尊重学生,民主平等。老师做错了事,学生可以批评;老师说错了话,学生可以反驳。请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关系”为主题,模仿文中某些句段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作文。

《君子之风》教育后生子弟们,君子如兰、如竹、如菊、如梅,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是以世人将其喻为君子,取其不趋俗,不媚世之风骨。据此,教师可设计“词串”微写作片段:君子守则有:追求正道、杀身成仁、安贫乐道、任重道远、温和庄重等。梳理出这些关键词后,对于君子之谦谦风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之后一定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请你结合上面的词语来写写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关于人生理想,《沂水春风》中曾皙的暮春同乐图留给了我们最深的印象: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大国风情,盛世缩影。既带有几分安逸闲致,又是康乐蓝图,对此孔子表示深深赞同。那么针对赞同的原因这样一处留白,教师设计了“补续”微写片段:结合《〈论语〉选读》的其他篇目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的经历,你认为孔子深深赞同曾皙的原因有哪些?请就原因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作文。

“句段”微写,指向语言的模仿与习得;“词串”微写,指向语言的概括与应用;“补续”微写,指向语言的移情与想象。多种方式与途径的融合,充分挖掘《〈论语〉选读》丰富的“语用”微写资源,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3. “意义”微写,生成于学以致用,指向生活的终极目的

“微意义”理论告诉我们,微意义能经常给我们提供重要的提示,是我们深刻见解的源泉。如果我们从“微意义”中去学习,它就能以十分有意义的方式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一个人学习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指向生活,学习是为了更有意义地生活,因此“意义”微写,就是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的内容精髓,并将之用于指导生活的最好方式。

生存,乃人生之首要大事。人们往往以“难”字来描述走过的路,总想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扭转局势。可孔子则强调——“仁”者无敌,“仁”行天下。生活因复杂而显刺激,因磨难而呈精彩。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富有爱心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而且能够感染别人,它们对别人对社会付出爱心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关爱。“仁者爱人”是一种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胸怀和气魄,学生若能得其意义,进而指导生活,“微写”生活,那么生活必定是阳光明媚,充满和谐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什么叫不惑呢?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极高明的处世方法,因为唯有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才可长久,才可以美善。面对圣人如此朴素但又不失深刻的哲学命题和生活实际中的种种难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庸之道的意义来“微写”我们的生活,关照生活的真实本质,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支点。

著名学者李零认为:孔子不是圣,只是人。我们读到的,是生活化的孔子。他有血有肉,有喜怒,有哀乐,有脾气,有私心,会开玩笑,会犯错误,也会耍小聪明,他与生活同在。那么,他的学说体系,必是源自生活,反过来也能指导生活。一个人的终生“写作”,可以从文化的“微意义”中去发现和思考生活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学以致用,志向生活,那么,文化和微写作的价值就都得到了提升。

文化经典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学其文,观其人,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到,是一次精神洗礼,受益匪浅。“微写作文”是一个学生妙笔生花的佳语,抒其情,达其意,来自内心情感的倾诉,是一次琢璞成玉的洗练,精妙灵动。因此,挖掘《〈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点,通过精彩设计,引导学生在所学所思的同时有所写,叙写细微处的深思,最终串点成线,锦上添花,开辟出自己“微写作”的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 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2] 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 熊芳芳.高考微作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第二高级中学 314311)

猜你喜欢

微作文微写作论语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微作文”:让写作教学风驰电掣
如何开展体验“微作文”的研究
微作文,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