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俗学角度探究《四世同堂》的民俗现象和 功能影响

2018-10-13杨若樱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羊圈北平

杨若樱

摘 要:《四世同堂》书中以40年代在北平西城一个小羊圈胡同作为北平当时悲惨情况的一种反映,以祁家为主要描写对象及中心人物,生动地刻画了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北平的小人物是如何克服危难,如何命悬一线,从而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及在重压下的觉醒过程,分析了面对在国破家亡国民们的心理和态度”。而在对小羊圈生活的描绘中,涉及了许许多多民俗现象,本文在整理归纳民俗现象的同时,研究民俗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四世同堂》;民俗文化小说

一、民俗现象归纳

(一)人生礼仪

1.婚姻仪礼

在《四世同堂》书中涉及一例婚姻仪礼,“小崔太太,为人忠厚,丈夫死后迫于生活改嫁程长顺。”原文提到“半旧的喜轿,四五个鼓手,绕道护国寺,再从小羊圈正门进来,并且要在黑夜,娶进家门要挂一串火炮,跨个火盆。”寡妇再嫁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合适不体面的。由于小崔太太的改嫁是迫不得已,加之当时环境因素,就最终一切从简。但在简单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改嫁的难堪。

2.丧葬仪礼

《四世同堂》中,由于日本人的迫害,百姓的死伤不在少数,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对于丧葬仍然十分重视。在文中的葬礼,涉及“念经,棺材,孝衣,预备饭食,守灵”等。文中多次描写了丧葬问题,在反映了我国传统孝道及祖先庇佑后代的基础上,也体现了灵魂不灭的传统。符合旧规并且隆重的葬礼可以衡量子孙后代的孝顺程度和是是否可以得到先灵庇佑的关键一步。

婚姻仪礼和丧葬礼仪归属于人生礼仪,而人生礼仪是将个人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1]

(二)岁时节日

《四世同堂》在描绘中也可知一定的北平当时当地节日特色。

1.中秋节

原文提到了“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同时,在街上的,有“折衷主义”水果摊,各种各样的面条摊,还有上面贴着一层体色,后面插着色彩缤纷雨伞的兔爷儿……而好客北平人也会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准备秋天的礼物。大街上,有各种卖瓶瓶罐罐的,各种馅料的月饼;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可以看到在和平年代的北平中秋节十分讲究。

2.端午

而等到端阳节时,北京人每家每户都会吃粽子、桑葚、樱桃,并进行供佛。除此之外“五毒饼”也是较为有钱的人家的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不断。”而在一些点心铺子里会摆出特制的五毒饼,制作成蝎子、蜈蚣,等五毒的形状,大街上,也都是卖粽子的小贩的的贩卖声。除此之外,到了初五过节这一天,家家都是要贴神符在门楣上”。这些“符文”在黄色纸上印有“红色的钟奎,五个蝙蝠”然后贴在门口,还有“蒲子,艾子”插在门前等。

人们不管相不相信,但那就是世代沿袭下来的风俗,是人们早就习惯了的一种生活。可以说“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阳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葚———生活着才有乐趣。”

(三)物质民俗

1.服饰方面:一个小羊圈胡同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不同的经济地位,不同的性格的人们之间服饰差异自然是非常明显的。如文中主要描写对象的祁家人,老人总是着青色蓝色的布质大褂,而青年一辈一身长衫;学生则是学生装,总体是十分得体的。而本文家境相对较好而又十分看重身份的冠晓荷,则穿“中服或西服”,还有“团龙蓝纱大衫”、“白地府绸裤子,散着裤角,脚上是青丝袜,白千层底青缎子鞋”。这些服饰所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穿衣风格和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包括传统服饰的演变,和外来服饰的影响。

2.饮食方面: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爱好面食的传统在文中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故事是发生在北平,北平人以面食为主。所以在《四世同堂》里,无论季节如何,时代如何,炸酱面、烙饼、饺子、馒头、窝头等一直是各家各户餐桌上的常客。具体来说,小羊圈里的人们的饮食也有细微是差别,把生活称之为“奔窝头”或“挣几斤杂合面”就只能凑合一点;日子好过一些的人家则是家常面食,吃面条、片汤、白面烙饼之类的。如果是招待来客的就是更好“三大碗炸酱面”。油条和烧饼,还有炸焦圈也会在街边出现。

(四)民间语言

《四世同堂》中,通过"儿化音"和老北京方言土语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京味儿"特色。[2]例“小顺儿””病包儿”“琉璃球儿”“一程子”“兔儿爷”“磨豆腐”

同时,在"京味儿"语言的背后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化面貌,其蕴含了明显的地域色彩,使文章更具有生活气息。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影响

根据《民俗学概论》民俗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集体性”“传承性传播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

而在《四世同堂》中也反映了其特征。由于文本所描写时代具有动荡性,社会处于被侵略时期,民俗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在作者的描写下不难看出,民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比如說稳定性,《四世同堂》一开篇,“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韵梅说:“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乱世之中,既是从简,规矩还是规矩。所体现了民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急剧变化,而作为人类群体观念的反映的文化并不会一夜之间大换模样,就算处于转型期,民俗文化并不会因此立刻被换。它仍然会保持一段时间。当然其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而在《四世同堂》中的变异是由于外来侵略的破坏,是突变的,并在民族独立后会得到一定的恢复。

而民俗的集体性的体现更明显,所体现由全民创造,并广泛接受。在文中体现为对某一民俗,大家的共同遵守。

三、民俗对《四世同堂》创作影响

一般来说,民俗是可以激发作者的创造灵感,并成为一定的创造背景和材料,但民俗的主要作用絕不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么简单。它在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一)形成情节结构

以民俗事件作为小说的情节或结构线索,来反映小说的思想内涵。本文开篇对于祁老人的心态进行了描写,其对80大寿的重视便来源于民俗的影响。在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祁老人并不认为现在的北平发生了避开逆转的变化[4],在他看来,这些历史事件都只是过眼云烟,早晚北平会恢复往日的光景,所以,他期待着他的80大寿,但是,卢沟桥事变却不是国家内部的改朝换代,所以生活也没有恢复正轨,人民陷于深深的苦难之中。整部《四世同堂》讲述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一种不作为的奴性风俗习惯下成长出来的北平人在受到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风俗的影响下如何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同时奋起反抗的故事。

同时,在文中有一个故事情节,瑞宣利用丧葬队伍帮助小三儿和受伤的军人逃出城,促使小三儿抛开家庭的束缚,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为之后的情节做铺垫。

(二)刻划人物形象

社会是由人所构成的,而风俗在社会中形成,必然源于人类活动,而反过来,风俗也影响人,并也反映了一定人类群体的面貌和生活。

瑞宣作为新一代的国民代表,也是在新旧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成长。他希望自己可以像他的弟弟瑞全那样逃出北平,摆脱家庭伦理观念的牵绊,但他是家中长子,并深深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的手脚被束缚在种种礼俗仪节和生活习惯中,他只能困在这座城市中苟且偷生。

而老派市民们,以如祁老太爷、祁天佑、韵梅、常二爷、马老寡妇等为代表。他们就是典型的与这座古旧城市的融为一体的旧派人物。他们的血液中骨骼中都渗透着传统思想,他们不希望改变,不作为,他们的思想处处体现了封建守旧思想的糟粕。他们所坚守的,认为宝贵的恰恰是封建社会下最阴暗的一面。小羊圈普通百姓一辈子遵守了北平固有的文化民俗,他们重视节时,重视人际关系,以钱家少爷的葬礼为例,可以看出,民俗对其的影响是深刻的,而老舍对他们形象塑造总体为正面,并表现出在大环境下的无奈和残酷。

(三)渲染环境背景

民间风俗构成小说环境背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构成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起初,当老太爷买了一所房子时,房子的状况决定了他的搬迁。他喜欢这个地方。胡同的口很窄,没人注意,他觉得很安全,葫芦里有六、七个家庭,这让他感到很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

这个地方看似安稳,就像是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表面一片美好下,早就腐烂不堪。所以小羊圈是不安全的,北平是不安全的,就是在这个不安全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们上演着悲欢离合。

老舍在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在描写小羊圈上,形成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同时这个像葫芦的地方,作为北平的缩影,以小见大,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悲伤。

参考文献:

[1]龙晓添.《丧葬礼仪传统与当代生活传承》[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2期.

[2]高娜.《话剧《四世同堂》中人物语言的“京味儿”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 《语文学刊》, 2016年22期.

[3]刘晓璐.《中国民俗中的科学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 2014.

[4]季剑青.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与历史《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为中心[J].《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1期.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羊圈北平
北平的秋
TWILIGHT LOVE
Twilight Love
家里的宝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立体羊圈
想北平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