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精准扶贫”的框架建构
——以《人民日报》为例

2018-10-12宁静文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

宁静文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一时间“精准扶贫”不仅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还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因为受众对某一事件的认知、态度、评价以及情感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所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搞好精准扶贫报道,以行动和舆论引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有其独有的代表性,分析其内容信息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框架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74年在《框架理论》一书中最早将“框架理论”引入文化社会学,后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成为其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框架”是人们利用认识和解释社会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使框架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因此,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1]

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2]框架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事件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介呈现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框架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主要指报道对象的圈定、报道内容的表现以及报道数量、版面位置和主题基调等。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的量化分析,研究我国主流媒体在精准扶贫报道中如何构建新闻框架,以及这些报道框架的特点,进而对精准扶贫新闻框架的完善提出优化策略。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以《人民日报》中主题为“精准扶贫”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

本文将选取“精准扶贫”思想落地以来,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该报关于这一主题的所有相关报道,对其进行全文本量化分析。要求整篇文章是以“精准扶贫”为主要内容,否则不在研究的范围之内。本研究以“精准扶贫”为关键词,在目标时段内利用数据库进行检索,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筛选共得到139个个案,经进一步筛选后,得到有效文本135个。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从媒介内容入手,运用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分析,并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4.类目的建构。

(1)信源:报道的发出地、作者分布以及作者单位分布。

(2)版面位置:发布新闻的版数。

(3)报道体裁,包括:消息类;通讯类:通讯、特写等;评论、解说类;深度报道类。

(4)报道篇幅:即稿件篇幅的多少。根据报道的体裁,分为三类:1000字以下;1000~2000字;2000字以上。

(5)主题分布:报道主题内容的领域。

(6)价值类目:研究层次分布。

(7)关键词分布: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8)报道倾向:即信源对报道内容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分为正面报道、中立报道、负面报道三类。

二、研究发现

(一)报道数量

研究发现,取样的四年间,《人民日报》对“精准扶贫”报道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新闻媒体对“精准扶贫”的关注度在加大。如图1,135个样本中,2014年共有报道5篇,占总体的4%,2015年增幅明显,共有46篇,占比34%,2016年报道数量持续增加,是四年中的数量之最,共计62篇,占比46%,而2017年数量略有减少,共有22篇,占总体的16%。

另外,通过分析每年各月文章的分布(图2)和总体文章的分布(图3)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于“精准扶贫”这一话题的报道,除第四季度相对较多之外,其他各月分布较为平均,可见,报道“精准扶贫”相关工作进展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经常性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响应政策而搞的集中突击的应景式任务。

(二)版面位置

一篇报道在报纸上的位置,相当程度上说明了新闻媒体编辑部对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认可程度,同时,编辑部对相关报道编排的版面不同,也体现出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框架中,对报道内容的倾向和认知。

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精准扶贫的相关报道分布在31个不同的版面,主要分布在头版、要闻、新农村和评论版,共计75篇,占总体的55.6%,其中要闻版占比最多为28.1%,头版、新农村以及评论版,分别为11.1%、8.9%、7.4%(如表1、图4)。这样的布局,可见《人民日报》将精准扶贫定位为重大事件,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表1:版面

图1:篇数

图2:文章总数分布图

图3

图4

(三)报道体裁

研究将135篇报道分为消息、通讯、评论解说和深度报道四类进行统计,得到表2的结果:

表2:报道体裁

可以看出,通讯、特写类的报道最多,共有56篇,占总体的41.5%;其次是消息,共有35篇,占总体的25.9%;评论26篇,占总体的19.3%;深度报道18篇,占13.3%。新闻体裁是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消息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是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要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最新动态,运用消息和通讯迅速简洁,是较好的方式,也是《人民日报》报道“精准扶贫”的主要体裁。

(四)报道篇幅

新闻报道的篇幅是指文章所占的版面,一方面与报道题材有关,一方面也与新闻媒体对该报道的重视程度有关。

由表3可以发现,字数在1000字以下、1000~2000字、2000字以上的新闻报道差距不大,分别为40、44、51篇。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报道是最多的,占37.8%。虽说报道篇幅很大程度上受新闻体裁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篇幅越大,就越能引起读者注意,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表3:报道篇幅

(五)报道来源

在135个样本中,来自《人民日报》的有118篇,占87%,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有17篇,占13%,可见精准扶贫的报道主要是面向国内受众。另外,这些报道的来源单位也不尽相同,除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两篇之外,其余各单位都是一篇。体现了《人民日报》这一主流媒体在对精准扶贫进行框架建构时,考虑到了新闻来源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也说明中央、地方都在不同程度的践行“精准扶贫”这一任务。

(六)报道内容

统计发现,135篇报道中,有94篇是属于农业经济类的,占总体的69.6%;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行政管理类和政治类,其篇目分别是19和11,占比分别为14.0%和8.1%(图5)。其次,通过对样本内容的分析,得出提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分别为扶贫工作、建档立卡、产业扶贫、扶贫资金和扶贫对象(图6)。

图5

图6

(七)报道倾向

经统计发现,《人民日报》“精准扶贫”的报道以中性为主,正面报道为辅(表4)。《人民日报》作为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客观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是其办报特色,新闻报道在宣扬积极色彩的同时,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也是尤为重要的。

表4:报道倾向

三、框架提炼与讨论

在新闻架构分析这个领域,有四类框架:一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岩伽根据新闻报道的文本组织手段,区别主题式框架与片段式框架。二是侧重架构法或特征架构法。三是认为框架是言说者叙述或讨论某一事件或议题时的侧重,还可分为两类,一是政治价值观,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新闻价值观,包括冲突、人物、戏剧、后果等。四是以不同隐喻所建构的思路。本研究参考第三种方式,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在对大量具体文本的报道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人民日报》在“精准扶贫”报道中表现出的侧重点,确定了以下最突出的、出现频率最高的框架(表5),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5:框架类型

本研究针对《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其在报道“精准扶贫”这一话题时,提到最多的是帮扶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找准“贫”根、抓住“困”源,从农村发展最薄弱环节和群众生活最急迫的事情入手,精准制定扶贫规划,精准确定脱贫目标,精准拟定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成为报道中提到频率最高的框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也经常提到要培养贫困地区的自强意识,认为政府要重视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机制,扶贫的核心在于“扶人”“扶志”“扶智”,外因只是辅助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主体是贫困户自己,发挥出主体作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占比第三位的框架是全面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又一侧重点。可见主流媒体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在传递正面色彩的信息,既在监督政府和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要求其发扬基层民主,落实透明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落后的观念意识,不能仅靠政府的资助,要在政策的带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生产。

四、研究结论

经研究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呈现以下个特点:多元化呈现;重视程度较高;覆盖地区广泛;政治化倾向明显;客观报道为主,宣扬正面为辅。

一方面,“框架”为新闻从业者报道某个新闻、为新闻接收者理解某个新闻提供了某种便利,使得主流媒体在进行公共议题设置时,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媒介为受众提供“再现”客观现实的素材,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受众建构主观现实时可供选择的范围,一味地依赖新闻框架,会造成“信息茧房”。所以主流媒体应注意主动、积极寻求新信息,主动构建新的框架,取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减少其他渠道发挥的空间,从而让主流媒体建立起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针对《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笔者对主流媒体进行“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建构提出以下几个努力方向:首先,传播主体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政策内涵和动态,并有全局意识和把关意识,做到精准报道。其次,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不能只和政府议程吻合,要深入群众,切合群众实际生活,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广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脱贫热情,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再次,要体现主流媒体采编队伍的高质量,整合采编力量,多进行深度报道,挖掘问题的根源,找到真正落实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主流媒体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听群众的声音,做出尽可能真实、客观、准确的报道。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