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味俱全入妙境 神曲饕餮共欢享

2018-10-10潘森云

关键词:读书声

潘森云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本内容后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两者融合渗透的着眼点仍应落在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这块基石上。实际课堂文本教学实践中,教者若能带领学生读出文本的独特个性,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着的意味,读出作者甚至编者的意图,读出与众不同的发现甚至是有价值的疑问等,则一定是师生共同的期待、幸事和享受。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读书声;品读味;质疑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83-2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突出现象值得关注,一种是不少教师面对一篇文本阅读教学,仍把理解、掌握文本内容当作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还有一种是认为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首要任务,才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而理解与掌握文本内容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条件、媒介、途径与载体,可以蜻蜓点水、一划而过。

笔者个人觉得上述两种现象的存在都各有道理,但明显的是后者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值得肯定。但如果两者能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语文课程的功能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说到文本阅读教学,一线教师普遍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及运用文本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之类的问题。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若能带领学生读出文本的独特个性,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着的意味,读出作者甚至编者的意图,读出与众不同的发现甚至是有价值的疑问等,则一定是师生共同的期待、幸事和享受。笔者今天就想抓住要害和关键,跟同仁们一起来谈谈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这件事。

一、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应有朗朗的读书声

众所周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的规律。朗读是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学生学习活动,它让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连鲁迅先生笔下的私塾老师寿敬吾先生也是通过这样的朗读让学生记住了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疑心老师读到的文字一定是很好的文章,否则老师怎么会在课堂上头一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呢?教学丰子恺先生的《竹影》,全班、小组、个人多种形式朗读,男生、女生分配角色朗读,领读、齐读各种方式都被老师们反复多次使用过。但“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这么一个看起来主要突出人物语言的、容易被忽视的片段怎样朗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走近作者,研读文本、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有效活动,让学生贴着文中的情境和同龄人的心理走。来看看笔者当时的课堂气象:定点打铁,火星闪烁四溅,引发一阵阵高潮。第一次先让全班学生专门挑出文中第三小节人物的对话来读,还原当时的生活,接着再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位小伙伴——我、我的弟弟及弟弟的同学华明,重点朗读他们各自的对话,体会小伙伴们不同的性格和心情。接下来,第三次朗读时,让全班都离开课桌蹲下,用铅笔盒里的笔当木炭,边描竹影边说出人物的语言(全班高兴一片),再最后,让学生分角色体验慢读、快读及抢读的不同效果。学生一遍遍分角色朗读,逐渐悟出夏天的月色下的这几位小伙伴玩游戏画竹影的快乐,好胜和有趣。“‘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此处的这一段人物对话,慢读快读抢读不同形式都让学生来尝试体会。学生读后体会发言说,慢读能体现小伙伴们的自信、从容、大胆、书卷味;快读、抢读则能再现出小伙伴们当时的争先恐后、炫耀得意和嬉闹非凡,有一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胜气势。而这多种形式的朗读,恰恰符合彼时彼境小伙伴们身上具有的童真童趣、自由自在,及曾受到过的艺术熏陶。这样的朗读后的轻点几句,也就能让学生明白——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积攒在孩子心中对美的感知和发现是需要有人引领的,而文中的父亲就是美的引导者和导师。这样实现的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理解,就比费尽口舌的讲解要强很多倍。关键是学生喜欢、乐于参与课堂、积极性高涨的同时,语感大增,素养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语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而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充溢的濃浓读书味,则能让学生在阅读方法的学习掌握及理解领悟上攀高一层,咋摸出的语文学习更有滋味和意义。

二、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要有深深的品读味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和根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亲近文字、触摸文字、品读语言,才能让一个个方块字因不同的语句组合,不同的语序排列,不同的标点运用等而充满色彩、温度和情感魅力。

长期以来,但凡教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语文同仁都感到困难和棘手,几乎一致认为学生读不懂、不喜欢读而作匆匆带过、快步行走处理。其实,正如《庄子·天道》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很多名篇佳句,也正像海上的冰山看似难以触及,但若不畏艰难勇敢靠近,用锤紧紧敲打,用心细细咀嚼品读,则会发现其于包裹万象间藏玉树琼浆,意蕴非常深厚。比如《社戏》中六一公公与双喜的有这么一段对话: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好。”

“豆可中吃呢?”

“很好。”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怎样品读这一段呢?不少老师可能也是叫学生在课堂上泛泛读读了事。诸不知,很多金子等待挖掘,冰山一角就看谁有能耐触碰、敲击、融化。据此,在处理这样的文本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对人物的理解欣赏和朗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促进朗读走向深入,又不至于使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刻板化、公式化、单一化。

请看笔者在进行本课本教学时,在分解色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六一公公、双喜等人物的分析欣赏和评价:

有学生表达:我觉得文中的六一公公特别可爱,是个地道的农民形象,很淳朴,很真实,我非常喜欢他,仿佛他就是我乡下的爷爷。双喜就更聪明、机灵了,要是他在我身边,我愿意跟着他一起玩。我的理由分别如下:因为当六一公公不是吝啬舍不得给小朋友吃豆,而是看到自己的豆苗被踏坏自然心中生气,谁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呢?从“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的表达中,就可知道六一公公很心疼自己的庄稼遭到的破坏。但鉴于是一群孩子干的,也就不能较真,这就叫“大人不记小人过”,可见农村人的质朴和宽厚。于是只好带着嗔怪的口气在数落双喜等一群孩子几句。而双喜等孩子呢,特别聪明、机灵,早就想好了怎么去应对六一公公的责怪。双喜的回答意味深长,话里藏话,耐人咀嚼。

又有学生具体分析道:“是的”一句,干净直白、从实招来、不躲不藏,显示出这群农村孩子的诚实,勇气和敢作敢当。当然,双喜这样说实话也是很有底气和依靠的,第一句“我们请客”就能听出理由充足有力。因为文中的开头两节有交待——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我在这里不但可以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且这样的照应在文中还随处可见。又如,当“我”白天不能如愿的和小伙伴们一同去赵庄看戏,“我”的精神状态是“不钓虾,东西也少吃”,而“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我”看戏时感觉倦了,桂生帮忙去买豆浆,豆浆买不着时桂生就想舀一瓢水来给“我”喝。从这些记叙的文字可以看出平桥村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孩子们也都耳濡目染,能干友善。双喜不说“我”请客,而说“我们请客”也就尽在情理了。下文六一公公的一句“请客?——这是应该的。”正照应了前文的诸多礼节交待。再看双喜的第三句“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就也更见这孩子的聪明伶俐会说话了。双喜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透过且重读“当初”一词,感觉是不是有“之所以后来选择偷你家的豆,是因为我们看得起你家,也就是看得起你六一公公”的意思?而这句话正是在夸六一公公的豆长的好,人也好说话。农村人就是这样的淳朴地道,只要有人夸自己的庄稼长得好,夸自己的人缘好就比什么都高兴。而下文六一公公一句“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就又是在照应上文双喜所说的话的正确了。第四句双喜的一句“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就更令人为双喜的狡黠暗自偷笑、拍手叫绝了。双喜依托这句话很快将话题岔开、矛盾转移,言外之意就是:你看,如果你老六一老赖在这里不走,我也就赖着你不放——你老六一犯错误了吧?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你得赔我的虾——如果你还要责怪我们偷你家的豆的话。

此时的六一公公太可爱和孩子气了,当他笑着问我“昨天的戏可好看么?”“豆可中吃呢?”,我连用“好”“很好”回答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夸奖读过书的“我”识货,并且还要亲自送豆给我母亲尝尝。

看似平淡的一组人物对话,如果能带领学生停下脚步慢慢品读,细细咀嚼揣摩,学生发出的会心的微笑,就能足以表明他们读懂了鲁迅笔下的各类人物,读懂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样情境化、艺术性很强的对话,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语言文字联系到生活上去。让学生举例证实,学生思维飞舞,活跃异常,越发觉出鲁迅的作品并不都是传说中的严肃、冷峻、板着面孔说话,它们也很接地气、很有人间烟火味道呢。

其实,何止是鲁迅作品需要如是细细揣摩品读咀嚼?文学作品文本不都需这样的层层剥笋,道道晕开,仔细咂摸品味方能触语文学科之魂吗?

语文课堂文本閱读教学中的读书声、质疑声、品读味是流淌在课堂上的真正好声音,烹制出的真正的好味道,笔者几乎每天都在聆听品尝中感受到语文的神圣伟大,语文课堂的博大美好,祖国语言的神奇美妙。在此,笔者更加祈愿每一位语文同仁也每天都能“声味俱全入妙境,神曲饕餮共欢享。”

猜你喜欢

读书声
雪越下越厚
六月的风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当爱抚过双肩
乡村的清晨
校园音乐会
车胤萤光苦读终所成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笑声、掌声、读书声构建精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