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8-10-10陈俊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城乡

陈俊峰,张 锐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诸多问题和挑战也伴随而来,如土地利用效率低,拥堵、污染等“城市病”问题突出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加强等[1]2。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城镇化发展质量究竟如何?怎样有效提升城镇化质量?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学术界与政策界关注的重点。安徽省作为华东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之一。本文即以安徽省为例,在厘清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冠以“新型”二字,表明了对传统城镇化过程的反思以及新时期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城市发展重心的转变,“即由过去在城镇化中重物轻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高效、包容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转变”[2]4。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更应作为一种主动的发展取向与策略,努力实现人的无差别待遇,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我国早期的城镇化过于强调城镇的外延式发展,忽略了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从而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镇化质量一直难以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有力支持,城镇也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国家全面现代化的保证”[3]12。可以肯定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将是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型、节约型的城镇化

长期以来,传统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使得我国城镇化发展有规模无质量[4]413,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智慧型、节约型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的时代主题。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空间结构、城市功能等多因素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稳定增长、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包容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市引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

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中可以发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诸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并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的全新城镇化体系,强调城镇与人、城镇与产业、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秉承着系统、全面、科学的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质量、社会质量、文化质量、环境质量、空间质量和城乡协调质量等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

为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本文构建指标体系时着重从三个方面凸显“新型”:(1)在具体指标上,尽量选取契合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指标,加入了城乡空间结构集中程度系数、宽带用户数、单位GDP能耗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等能够体现新型城镇化中城乡融合、智慧城市、节约城市、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指标,同时去除了组织实施情况、公众满意度等主观性较强的指标;(2)在指标维度上,考虑到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为具备一定的可参照性,本文参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重组,将其概括为经济质量、社会质量和文化质量等六个维度;(3)在指标体系上,指标的综合程度更高,涉及范围更广,避免了部分学者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出现的类似社会服务、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维度指标分不清的现象。

表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2016年安徽省各地市统计年鉴。

(二)指标的标准化与权重确定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构成的矩阵为:

式中,bj为每个指标具体数值。

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修正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对矩阵A进行极值标准化后构成的矩阵为:

2.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首先运用变异系数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公式如下:

其中,Vi为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υi为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

然后再运用德尔菲法对各指标维度进行主观赋权,最后将变异系数分析法得出的客观赋值乘以德尔菲法获得的各维度主观赋值得出最后的权重,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得出新型城镇化各指标的权重矩阵为:

式中,wj为每个指标的权重(表2)。

综上,最终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数为B=WA′。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内16个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表3)。依据SPSS软件对16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图1),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

(一)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

表2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安徽省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合肥市的经济质量指数、社会质量指数与文化质量指数均排名省内第1位,通过这3个维度的指数可以发现合肥市的经济总量、居民文化生活以及社会服务发展状况良好,为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环境质量指数位于省内第三位,表明近年来合肥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在推动城市经济以及城镇化率增长的过程中有力贯彻了绿色城镇化的理念,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空间质量指数和城乡协调质量指数中,合肥市排名位于省内中后列,表明合肥市在空间质量提升方面仍有所欠缺,应积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空间发展水平,同时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也需加大相关政策力度。

图1 安徽省16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聚类谱系图

(二)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

滁州、六安、马鞍山、铜陵、阜阳、宣城、安庆、黄山、蚌埠和芜湖等10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在安徽省内属于中等水平。该层级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经济质量指数与社会质量指数均位于省内中上水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和马鞍山市的经济质量指数分别排在省内第2、3、4位,安庆市的社会质量指数排在省内第4位,蚌埠市两个维度的指数值均位于省内第5位。通过这两个维度的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市的经济总量与社会服务发展状况良好,有力地推进了其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这一点与合肥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这两个维度的质量指数值普遍要低于合肥市,即该类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经济质量以及社会服务发展质量同合肥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表3 安徽省16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数及排序

黄山市虽然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指数值在省内排名相对靠后,但其他各项维度均位于省内前列,综合质量较高,今后应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滁州、六安、阜阳3个城市文化质量指数较低,存在忽视文化服务建设的问题,应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环境质量指数中蚌埠市和阜阳市分别位于省内第11位和16位,在城镇化质量提高中,生态环境成为其主要的障碍,应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空间质量指数值较低的是安庆市和铜陵市,城市空间发展水平较低,城镇综合承载力不能满足城镇人口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庆市和铜陵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在城乡协调质量中,各市的指数值普遍较高,基本处于省内中上水平,说明该层级城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得较好。总之,该层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属于安徽省内中等水平,且都存在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该类城市应注重从全局、整体出发,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个方面的建设力度,做到较为均衡的发展。

(三)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

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地区包括亳州、池州、宿州、淮南和淮北5个城市。该类城市的经济质量指数与社会质量指数在省内排名中都趋向于靠后,导致了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值普遍较低。其中,淮南、亳州的经济质量指数值分别排名省内的第15和第16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新型城镇化缺乏经济支撑。宿州、淮南、淮北的社会质量指数排名分别位于省内的第13、14和16位,社会服务水平较低,降低了城镇居民生活的质量。淮北、亳州、宿州的文化质量指数值处于省内较低水平,文化服务水平较低阻碍了其城镇化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指数明显落后的有淮南、淮北和宿州市,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其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空间质量指数相对落后的是淮南市和池州市,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水平有待改善。在城乡协调发展质量这一维度上,除宿州市外,大部分城市排名相对靠后,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还有待提高。

总之,该地区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经济总量低,社会服务水平低,这些问题成为该类城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此外,大部分城市在各维度上分别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阻碍了其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这部分城市应当努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积极改善民生,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

四、优化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的实证分析,本文针对优化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安徽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

一是要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能力和保障。建立和完善安徽省大城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大大城市周边城镇的人口落户政策引导力度。二是要积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后有就业保障,通过改变他们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使之参与到创造城镇经济并分享城镇发展成果的现代生活中。三是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供应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申请对象的范围,将未转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覆盖体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申请机制。

(二)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一体化

一是要推动安徽城乡产业空间合理布局与均衡配置。在发挥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把部分产业项目向下一级城镇转移。二是要积极推进安徽省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继续推进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应兼顾多方利益。三是要推动城乡资源之间公平分配与合理流动。逐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网络平台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

(三)完善安徽省城市体系及城市内部功能

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作用,未来城市规划应从偏重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从偏重外延式规划转向内涵式规划,从偏重城市实体规划转向实虚结合规划。二是要以质量导向完善安徽省城镇乡协调发展体系。安徽省应坚定不移地走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乡综合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同时进一步明确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同层级的城镇与乡村之间应该有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城镇化城乡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