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18-10-10陈婷婷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分级

陈婷婷

杭州市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采用分级和分期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血管水肿及神经损伤为主,恢复期以营养神经为主,并结合理疗,但每一种疗法并不绝对有效,且疗效差异较大[1~2]。中西医结合疗法特别是与针灸结合的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面瘫评级FP1~4段Ⅰ~Ⅲ级,中药配合针灸可以治愈;Ⅳ~Ⅵ级,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1~2]。系统评价显示以灸法、火针、刺络、拔罐、中药外敷等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面瘫效果较好,单纯针刺取效不佳[3]。中药湿热敷可同时发挥药物效应与湿热效应,也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色之一;疾病护理也对本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观察了中药湿热敷、针刺结合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的84例患者均来源于2015年4月—2017年12月本院针灸康复科。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24~63岁,平均(38.57±14.65)岁;病程1~7天,平均(3.28±1.65)天;左侧20例,右侧22例;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平均(4.52±0.57)分。治疗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1~60岁,平均(37.48±13.92)岁;病程1~7天,平均(3.42±1.58)天;左侧17例,右侧25例;H-B评分平均(4.71±0.62)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和H-B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5]中的诊断标准:起病急骤,可有受凉和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口角歪斜,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间,味觉减退或者消失,听觉过敏,多泪等。排除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

1.3 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6]拟定风寒阻络证辨证标准:症见突然口角歪斜,眼裂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且符合风寒阻络证辨证标准者;②急性期,即病程在7天之内;③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④同意接受针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Hunt综合征患者;②因肿瘤、外伤、腮腺炎、颅底脑膜炎等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③有晕针史者,或不同意采用针刺治疗者;④行为能力异常,不能完全描述针感的出现及消失,患精神疾病、痴呆,交流困难者;⑤合并心、脑、消化、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需要紧急治疗者;⑥H-B评分>7分者。

2 治疗与护理方法

2.1 基础治疗 2组均采用以下西药治疗。醋酸泼尼松片(哈药集团制药总厂),30 mg晨起顿服1次;呋喃硫胺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视情况给予早期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0.25%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滴眼,每天3次。夜间睡觉前适量涂抹盐酸金霉素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2 基础护理措施 2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

2.2.1 心理护理 本病影响五官,使患者容易产生对预后情况和后遗症的担忧,而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特点,向患者宣教疾病知识,尽量使其消除或减轻恐惧和顾虑,轻松配合治疗。

2.2.2 针刺护理 针刺前让患者休息、进食、饮水,做好解释疏导工作,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清洁消毒面部,取舒适体位,准备针刺。针刺过程中如患者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不适,要即时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放低头部,松开衣襟,注意保暖,给饮热茶;重者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针刺后清洁面部。

2.2.3 健康教育 ①眼部护理: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结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嘱患者多休息,少用眼,减少光源刺激,在室外戴墨镜,戴眼罩睡觉。滴有润滑、抗感染、营养作用的眼药水,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②口腔护理:患者口角歪斜,伴有流涎,咀嚼困难,食物容易残留于口腔,导致细菌繁殖,指导患者进食后要漱口,睡前刷牙,保持口腔卫生。③饮食护理:患者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可能造成营养失调,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发病初期建议半流饮食或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适量增加钙质和维生素B。忌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④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增强面肌肌力训练,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指导患者自行对镜做皱眉、闭眼、耸肩、示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天2~3次,每个动作做20次。指导患者进行面部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麻痹肌肉萎缩,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⑤生活起居:室温宜高,注意保暖,不要以冷水洗脸,避免空调等冷风吹面部;充分休息,避免过劳;加强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3 对照组 加用针刺治疗,方法:运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主穴:地仓、合谷、颊车;配穴:翳风、下关、头维、风池、颧髎等。每次主穴必选,配穴根据不同症状适当加减。行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 mm×40 mm的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面部取穴平刺,刺入10~15 mm;远端穴位直刺,深度20~25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刺激,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6天间隔1天。

2.4 治疗组 针刺同对照组,并采用中药湿热敷。使用本院中药自拟方(川芎、赤芍、桂枝、艾叶、路路通、红花、透骨草各10 g)进行中药湿热敷。具体方法为:将中药放入布袋后将袋口扎紧,放入煎药锅中,加水2000 mL,浸泡30 min后煎煮20 min,将2块干毛巾投入锅内,继续小火煎煮10 min,待温度降至45~50℃时,将毛巾拧至半干取出(以不滴水为度),趁热敷于患侧面部,毛巾外部用塑料布盖严,以防热气向外散发,期间更换毛巾1次,待温度稍减时加热水袋以保持其热力,每天1次,每次20~30 min。

2组均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7]:包括闭眼、抬额、鼻唇沟深浅、皱眉、能否吹口哨、能否鼓腮、颧肌肌力、耸鼻、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正常(10分),比健侧弱(7.5分、5分、2.5分),消失(0分),每项依次评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②H-B评分[8]:正常:1分;轻度功能障碍:3分;中度功能障碍:5分;重度功能障碍:7分;重度损害:9分;完全麻痹:11分。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③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9]:共10项,其中前5项分别记0~5分,后5项分别记1~6分,从重到轻,满分55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越好。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7]痊愈: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100分,H-B评分1分;显效: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75分,H-B评分结果属轻度功能障碍;有效: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50~75分,H-B评分结果属中度功能障碍;无效:未达到有效指标。

4.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H-B评分和FDI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学口僻、吊线风等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阳明经循面,乃多气多血之经,若脉络空虚,卫表不固,易受到风寒、风热等外邪的入侵,使经络阻滞,气血壅塞,肌肤失养,弛缓不收而病[10]。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因此临床多治以祛风、散寒、清热、通络、活血之法。

表2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H-B评分和FDI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H-B评分和FDI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对照组n 42治疗组42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42.62±14.8181.79±12.37①44.08±13.5692.47±14.17①②H-B评分4.52±0.572.04±0.38①4.71±0.621.58±0.30①②FDI评分21.47±8.1545.72±6.39①20.82±7.9351.37±6.28①②

如前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已获得广泛认可[1~3]。地仓、颊车均属足阳明胃经穴,针刺地仓可通利阳明气血,祛面颊风邪,主治口眼斜、口角 动、唇缓不收等;针刺颊车能通调气血、化瘀通络、祛风清热,主治面神经麻痹等病证。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能通经活络止痛、疏风解表,所谓“面口合谷收”,该穴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因此选择此3穴作为主穴。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湿热敷方中,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君药。桂枝解肌散寒、温通经络,艾叶温经散寒止痛,二者为臣药。路路通祛风、利水、活络,红花活血化瘀,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此4味为佐使之药。全方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湿热敷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渗透到面部深层组织发挥药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部水肿,解除面神经痉挛和受压,起到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之功[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H-B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了治疗组疗法能提高临床疗效,有着较好的综合协同效应。

护理也是促进周围性面瘫康复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病情及治疗方法的变化对症护理,可有助于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4]。心理护理可让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其焦虑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饮食起居护理可避免风寒邪气的再次侵袭。健康的饮食,特别是增加钙质和维生素B族,可促进康复;眼部、口腔的护理可减少感染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12]。配合针刺护理措施可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预防晕针、滞针、折针等事故的发生[4]。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可促进面部神经与肌肉功能的恢复[4]。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分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