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2018-10-10杨颖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利巴韦口病细胞因子

杨颖

泰顺县人民医院儿科,浙江 泰顺 325500

手足口病系由柯萨奇A等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科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疱疹、四肢皮疹等,通常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水肿等,甚至死亡。临床常规采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类药物对该病患儿进行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效果不理想。随着近些年中医药的发展,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中成药,对多种病毒引发的疾病疗效较好[1]。本研究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罹患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治疗,收效甚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18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男36例,女23例;年龄2~6岁,平均(3.6±1.1)岁;病程1~7天,平均(3.8±0.7)天。观察组男33例,女26例;年龄2~6岁,平均(3.8±1.2)岁;病程1~8天,平均(3.9±0.6)天。2组临床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诊断标准 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2]中的诊断标准:①出现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②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疱疹内有少量液体,四肢出现皮疹等;③出现流涕、咳嗽、精神萎靡等;④肠道病毒检查结果呈阳性。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手足口病分为3个阶段:①前驱阶段:患儿出现发热、头痛、微恶风,并出现轻度咳嗽、鼻塞流涕,手、足及臀部皮肤出现皮疹,口咽部出现红色疱疹,并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舌苔呈薄白状;②发展阶段:可见患儿出现高热、汗出、口痛、拒食,手、足等部位的皮肤及口咽处出现大量暗红色疱疹,口腔及咽喉部出现瘙痒及溃疡等症状,患儿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③恢复阶段:疱疹逐渐消失,患儿出现低热,可伴有口渴、乏力、纳差、食欲不振、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按照以上标准,本次研究纳入的患儿均属于发展阶段。

1.3 辨证标准 风热感冒夹滞证,症见:胸闷纳呆,咽喉肿痛,口干不思饮,皮肤疮疡,舌色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1.4 纳入标准 年龄2~6岁;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符合风热感冒夹滞证辨证标准;患儿家属同意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肝、肾等疾病。

1.5 排除标准 对治疗药物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而退出者;未严格遵循临床治疗方案而不能判定临床疗效者;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重患儿;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维生素C注射液(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等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利巴韦林颗粒:每天3次,每次3~4 mg/kg,根据患儿体质量对药量进行调整;维生素C注射液:1 g药物加入到100 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分次给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60 mg/kg,用100 mL生理盐水溶解后静脉滴注,分3~4次给药。连续治疗7天。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成分: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2~3岁:每次2~3 g,4~7岁:每天3~4 g,每天3次,温水冲服。连续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如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3.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拟定。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及精神状态复常,正常进食;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体温及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或明显好转,逐渐进食;无效: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有加重的趋势,经常发热,精神状态不佳,基本不进食。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7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发热消退时间、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n=59)d

表2 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n=59)d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发热消退时间2.51±0.691.26±0.38①溃疡消退时间6.92±1.373.57±1.14①皮疹消退时间4.92±1.221.69±0.98①住院时间8.38±2.155.47±1.52①

4.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5 2组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n=59)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n=59)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L-6(μg/L)165.24±30.22130.22±28.49①168.17±31.19109.48±27.63①②IL-10(μg/L)58.66±11.2443.35±10.21①59.17±11.3534.79±9.15①②TN F-α(mg/mL)5.81±1.322.08±1.03①2.93±1.411.27±0.94①②

5 讨论

临床治疗手足口病常选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该药物通过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使鸟苷酸的生物合成受到阻碍,达到抑制病毒DNA和RNA复制之目的,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利巴韦林于胃肠道吸收良好,可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即采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比较容易接受。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辅助抗病毒的效果。另患儿出现皮肤、黏膜溃疡等症状后,加用适量的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感染,对症处理可获得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4.6%,表明应用该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医药疗法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方向。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4~5],因此寻找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根据手足口病的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通常认为系由外感邪毒、内侵脾肺而出现发热、口痛、泄泻等症状。大多数学者认为,手足口病与湿温病近似,而且有“毒夹湿”之特点[6]。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多属气分证候,其共同点为热与湿,以热毒为主,湿热滞留于肺、脾二经,导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故笔者认为手足口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为主。治疗时以宣肺解表、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7]。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等14味中药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中成药,方中连翘、淡豆豉为君药,可解表散热,荆芥、薄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大黄、厚朴、栀子(炒)清热、导滞、通腑,柴胡具有解热的作用,赤芍有凉血的功效,青蒿可清火退热,黄芩则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槟榔破积、行滞、化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协同发挥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等作用[8~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含有多种挥发油、皂苷、黄酮、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热等作用[8]。

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对机体内多种细胞产生促炎作用以及促使肝细胞释放急性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特异性及敏感性高[10]。当患儿发生手足口病时,单核细胞会受到刺激,导致IL-10等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功能发生改变,当患者病情好转,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会恢复至正常水平[10]。而TNF-α能够有效评估感染的程度,因此通过对其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映炎症情况[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消退时间、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和TNF-α水平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治疗手足口病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通过协同抗病毒作用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且安全性较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利巴韦口病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