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2018-10-10包曙辉林玲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氧氟沙星胆囊炎胆囊

包曙辉,林玲

舟山市中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感染性胆囊疾病,该病多因细菌感染或胆汁淤滞引起炎症并反复刺激胆囊内壁所致,临床以上腹部反复疼痛、腹胀、呕吐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常伴胆囊结石,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胆囊炎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慢性胆囊炎发病率约达10%以上,且约有75%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并发胆结石[1]。目前,西医多采取抗感染、解痉止痛、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等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存在易复发的问题。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中归属于胁痛范畴,临床以肝胆湿热证常见,治疗以疏肝利胆、理气为原则。笔者采用胆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00例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男72例,女78例;年龄35~76岁,平均(55.2±9.8)岁;病程3月~6年,平均(4.1±2.4)年。对照组男74例,女76例;年龄38~74岁,平均(56.8±10.2)岁;病程5月~8年,平均(5.5±2.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2]中慢性胆囊炎的相关诊断,经彩超检查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临床常伴胆囊区、肩胛区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具有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②符合《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海南)》[3]中肝胆湿热证胁痛的辨证标准,症见右胁腹部疼痛、痛引肩背,伴沉重感,口苦咽干,胸闷心烦,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秘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③30岁≤年龄≤80岁。④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水平或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升。⑤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明显胆囊萎缩或任何急性胆道疾病;②急性胆囊炎患者;③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④伴有严重血液、免疫及肿瘤疾病;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消炎、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左氧氟沙星片[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91],每天2次,每次0.2 g。

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胆舒胶囊(四川济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078),每天3次,每次0.9 g。

2组均连续治疗14天,治疗期间均禁止服用其他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药物,禁食辛辣、油腻食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并低温-2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啡肽(β-EP)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②治疗后根据实验室和B超检查结果评估临床疗效。③对比2组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海南)》[3]拟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上腹部疼痛,饮食正常,B超检查提示胆囊无异常,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上腹部疼痛,饮食正常,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由粗糙变光滑,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上腹部疼痛,B超检查提示胆囊粗糙无变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TNF-α、β-EP、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β-EP、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NF-α、β-EP、MDA、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实验组对照组n TN F-α(ng/mL) β-EP(pg/mL) SO D(nmol/mL) M D A(ng/mL)150150治疗前1.71±0.341.68±0.31治疗后0.64±0.15①②1.08±0.22①治疗前241.27±25.43239.85±27.78治疗后150.22±22.67①②171.74±25.86①治疗前537.79±29.82540.27±31.68治疗后683.65±36.71①②609.18±33.34①治疗前17.14±2.2517.18±3.09治疗后12.10±1.59①②15.08±1.83①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5 讨论

慢性胆囊炎属于胆囊疾病中的常见病证,主要病理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胆囊壁而出现不同程度增厚、纤维化等症状。由于该病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胆囊炎症长期发作易导致胆囊功能丧失,临床极易并发感染、结石梗阻而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急性穿孔及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必要。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常用药,抗菌效果显著。

中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范畴,多因湿热蕴结、气机郁滞、胆失通降所致,以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为病机,临床宜以清热利胆、调理气机为治疗原则。胆舒胶囊是一种以薄荷素油为主要成份的中成药,具有疏肝理气、利胆的功效,同时该药物可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胆汁流量而改变胆汁酸碱度,发挥促进胃肠气体排出、止呕、利胆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肝胆湿热、肝胆郁结等证候[4]。经研究发现,薄荷素油对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能够发挥抗菌消炎作用,且在促进胆结石溶解,提高胆汁排出量,促进药物渗透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由薄荷素油组成的胆舒胶囊与传统中药制剂比较,临床具有药物稳定性强、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4.67%)(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胆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慢性胆囊炎,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用药安全可靠。

TNF-α是一种反应机体炎症水平的重要细胞因子,在抗感染、调节机体免疫和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β-EP是一种免疫递质,对机体免疫力具有明显调节作用;MDA作为反应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及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与SOD测定相互配合时,主要反应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而SOD活力则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廖茜珣等[6]研究发现,在左氧氟沙星片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可明显调节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肖丹宇等[7]研究证实,胆舒胶囊可调节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TNF-α、β-EP、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TNF-α、β-EP、MDA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2组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实验组SOD水平升高更明显。表明胆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慢性胆囊炎,与单纯使用左氧氟沙星片比较,对患者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胆舒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氧氟沙星胆囊炎胆囊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飞扬肠胃炎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