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圃斋偶记》数则

2018-10-10青田耕者

藏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王昌龄徐渭贵州

文/青田耕者

◎贵州锦屏县隆里古镇龙标书院

王昌龄在贵州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在今湘西与黔东南一带生活过六七年时间。写下了不少吟咏当地风物的瑰丽诗篇。《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王昌龄,以江宁丞左迁龙标尉。今龙里司龙标寨,乃唐叙州潭阳郡龙标县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有关王昌龄的历史文献实在是太少。

以研究唐代诗人著称的学者傅璇琮曾感叹王昌龄史料一是奇缺,二是文献之间的相互矛盾。比如仅对王昌龄的出生地就有三种说法。好在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寻觅到些许在贵州的踪迹,如: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龙标县,属唐代黔中道所辖叙州、潭阳郡。沅溪,《说文解字》释沅:水出牂牁故且兰,东北入江。且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属大夜郎国范畴,辖今黔东南与部分湘西地区。其上游为今都匀清水江,最后经洞庭入长江。王昌龄在数首诗中提及沅溪,说明他时常游历于该区域。

王昌龄是在江宁县丞职位上被贬谪为龙标尉(大约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长)的。唐时的龙标据文献记载位于今湖南黔阳县。被贬的原因是“不护细行”,估计是出言不谨所致。

◎ 徐渭《水墨牡丹》

王昌龄所生活的唐开元、天宝时期,诗人可谓群星璀璨。出过李白与杜甫这样的巨匠。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能冠盖群英,被誉为七绝圣手,亦并非浪得虚名,略举一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便可管窥一斑:“一片冰心在玉壶。”“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闻歌始觉有人来。”“黄沙百战穿金甲。”……

锦屏县隆里古镇的龙标书院,最早创建于王昌龄离开龙标的几年后,后圮毁。至明重建,讲学育人,福泽一方,实为隆里文脉。

同在唐代,韩愈谪潮州,选士设学,使潮之士,笃于文行;王昌龄谪龙标,酬唱当地,使蛮之地,民风敦厚。

湘黔两地,虽对龙标准确位置各执一辞。然隆里有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碑等实物俱在,可证王昌龄行止之迹,亦是不争之事实。

徐渭的祖籍是贵州

读陈训明《贵州书画家简论》(1986年1版1印)“邱石冥——画家、艺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一章。引姚茫父赠邱石冥诗:

徐杨陈死成荒落,

旷代乡邦几画才。

喜见石阡邱儒子,

好从累土起层台。

陈训明注徐杨指徐渭、杨龙友。又按:茫父误以为徐渭为贵州人。

实际上,从籍贯上看,徐渭还真是贵州人。他的祖先在洪武初年即远戍贵州龙里。其诗句有“远戍至夜郎,履靸趋传舍”。“尔来二百年,子孙袭罔赦”。

徐渭的父亲徐鍯在1489年以贵州龙里军籍参加了云贵乡试并中举,得授云南巨津知州(今云南玉龙县内),后在夔州府(今重庆治下奉节县)任上致仕回绍兴,与从云南带来的婢女(徐鍯正妻苗宜人的婢女)苗氏生下了徐渭。

后来,徐渭同父异母之兄徐潞也准备以贵州籍考举人,但因病未参加考试。

姚茫父精于考据,知徐渭籍贯乃贵州,故将徐渭引为乡邦。其实,非茫父失误,乃陈训明失考也。

军旅诗人越其杰

越其杰,明末贵阳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授夔州府(今重庆治下奉节县)同知,官至河南巡抚。

越其杰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并于军旅间写诗作文,累积近万,其甥杨龙友序曰:“其禅寂似王右军,其忠爱似杜工部,其风流似韦苏州,其达生安命无牢骚不平之感又似白香山。”

越其杰与吴中蕃之父吴子骐交好,并与中蕃称忘年交。其辞世后,由后裔携诗稿交吴中蕃删定为《屡非草选》并序曰:“戛陈汰赘,苍质蔚然,冷韵铿然,天渊渟然,邱壑生姿,想见当年掀髯抵掌时也……”

《黔诗纪略》选其古近体诗226首。

武陵张文治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古书修辞例·改易之例》,引越其杰《改诗》一首,其句中有“偶见昔吟诗,虚心一检视,读未及篇终,惭怖几无地”句,盖叹作诗难以至佳也。莫友芝云:“黔中先辈苦心为诗,殆无有逾于开府(其杰)者也。”

此地住过宰相

贵阳毓秀路马家巷,是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尽头通到黔灵西路。五百年前曾经是马府的所在地。明代弘光时期,内阁首辅(明代不设宰相,首辅即宰相)马士英就住在这里。生于1591年的贵阳人马士英,逢上了乱世。清军入关,崇祯帝以身殉国。后明朝的南明政权摇摇欲坠,马士英等明臣拥立朱由崧称帝,国号弘光。马士英当了内阁大学士首辅。但仅八个月,弘光王朝就昙花一现地垮台了。马士英率团在浙江抗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但在由东林党人操控主修的《明史》中,马士英成了奸臣。导致《贵州通志》等地方志不予立传。直到清末民国初年才有老乡姚大荣撰《马阁老洗冤录》为其鸣冤。

另据江西的学者考证,马士英并未被俘,而是隐居山林,最后的六年同八大山人朱耷共处于江西青云圃道院吟诗作画。

马士英书画俱佳,堪与其堂姻亲杨龙友雁行。但作品流传极少,原因是藏家不愿收藏一位奸臣的作品。一说是有些藏家竟然将马士英题款改为妓女马玉英,可怜一代名臣尚不如一名青楼女子。

事实上,南明政权内讧严重,每人都在打小算盘,可谓强弩之末,气数已尽。即便诸葛孔明再生来操盘亦未必可翻身。因此让马士英来承担南明垮台之主责,当为苛求了。

想当年气派的马府而今仅存些许断垣残壁,真有些刘禹锡《乌衣巷》诗的悲凉了。

◎ 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

◎ 杨龙友《雁宕八景》之一

杨龙友《雁宕八景》

明末贵阳人杨龙友二十岁中举后随父移居南京,遍游吴越,饱览江东江南山水。《雁宕八景》册页作于三十四岁。董其昌在《山水移引》中写道:杨龙友生于贵竹,独破天荒。所作台宕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郑珍《汗简笺证》书影

查慎行诗里的贵州少数民族

黎峨道中二首(其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随郎。

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晚号初白,清著名诗人。赵翼《瓯北诗话》将其列为清诗继吴梅村后之第二人。30岁时,迫于生计,投笔从戎,随贵州巡抚杨雍建入黔滇平吴三桂余部。上诗即入平越(今贵州福泉、瓮安一带)所见所作。诗中有画,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查慎行在云贵戎马三年,历经腥风血雨。《瓯北诗话》称其:“官军恢复黔、滇,兵戈杀戳之惨,民苗流离之状,皆所目击,故出手即带慷慨沉雄之气,不落小家。”

查慎行52岁,时来运转,被大官张玉书、李光地推荐给康熙皇帝作了4年的文学侍从。在翰林院时,与周渔璜友善,常有诗词酬唱。

至晚年,查慎行被三弟查嗣庭“维民所止”文字祸牵连,入狱4个月,遂一蹶不振。

查慎行系金庸先祖。

何绍基使黔不遗余力选人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何绍基奉命赴黔任乡试副考官。有同僚藐视贵州无人才,谓何绍基使黔乃大材小用。而何绍基却以为人才产生无论地域,不能掉以轻心。经其慎重阅卷,选拔贵州举人共四十人,数量居当时全国前列。故作诗《夜雨念应试士子》以志之,有诗句云:

秋风鹤立三千士,沧海鲛腾四十贤。

……

联珠迭璧欣传示,为破荒寒二百年。

郑珍笺证《汗简》

北宋文字学奇书《汗简》,以收蝌蚪古文为主,因苦无文献实物证明之,历来为学者弃之不用。遵义郑珍,以十载之功,去伪存真,首次笺证其书,事功昭然。当代黄锡全,亦著《汗简注释》,欲迈郑氏,以为晚清民国以来出土金石简牍较多,可证《汗简》文字之本源。然亦差强人意,事倍功半者居多者也。

莫友芝旧藏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之后,经过数百年之展转传写,又经唐朝李阳冰之窜改,以致错误遗脱,违失本真。宋太宗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命徐铉等校定并付国子监雕板,始得流传于世。《说文解字》成书时之面目,今已不可窥见。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莫友芝偶获《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认为“盖在穆宗后人书矣”。刘毓崧进一步考证,认为“写于元和十五年穆宗登极之岁,尚在改元长庆之前”,即公元820年。《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是现存《说文解字》之最早写本。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云:“唐写本,存六纸,九十四行,自木部柤字起,楬字止,一百八十八字,硬黄纸,坚韧似敦煌经卷,篆法绝精,楷法亦美。此卷先归莫友芝,上有米友仁、曾国藩、莫友芝父子等题字,后流转至日本内藤虎家。”

◎旧藏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

◎藤野真子撰书黎庶昌夫人墓志拓片

日本女子撰书黎庶昌夫人墓志

1890年,驻日公使黎庶昌届满将归。让夫人赵曼娟先行。不意行至湖北嘉鱼县排洲司竟一病不起辞世。噩耗传至东瀛,亲朋震惊,尤令养女藤野真子“惊叹若狂”。不数日,黎庶昌启程时嘱藤野真子:“余归朝后,当返葬遵义先人茔次,今以墓志相嘱。”真子遂撰并书此墓志。

读真子撰书之赵氏墓志,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观其书法,以二王为宗,略参鲁公笔意。

1982年,赵氏墓碑现于遵义禹门沙滩,方为世人知晓。

◎民国版陈田《明诗纪事》

◎赵德昌书黔灵山虎字

军旅诗人赵德昌擅长榜书

赵德昌,清咸同年间贵州安顺府郎岱人(今六枝郎岱镇),官至贵州提督(相当贵州军区司令)。行军打仗之余喜舞文弄墨。著有《枕戈室诗抄》,纯小楷恭抄,(现藏贵州省图书馆)。诗如“风静空山月近寺,今宵闲暇无一事,呼童磨墨两三池,待我酒酣写大字。”及“半盏清茶即战饭,一杯冷酒为戎衣”。清新直白,真切形象。

赵德昌喜书法,尤擅榜书大字。民国《贵州通志》引任可澄《赵公德昌传略》称其“又善擘窠书,筑黔灵山寺有公撰书联云:‘沧海悲群溺,乾坤有大雄’,笔力奇伟,语意尤沉挚。”贵阳东山、黔灵山、螺丝山、安顺崇真寺以及昆明等地有其书迹。尤为人称道者其草书贵阳东山栖霞寺之“龙”字与贵阳黔灵山九曲径摩崖之“虎”字。其书风浑厚雄强,有威武气象。

或有人质疑赵氏不能作此佳书,乃幕僚孙竹雅代笔,实为不谙书法执着私见者之论也。

陈田以毕生之力撰《明诗记事》

陈田(1850年-1922年),字崧山,贵阳人。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田举毕生之力撰《明诗纪事》,录明代诗人4000家近万首诗,欲补朱彝尊《明诗综》之阙。而黔诗仅录20余家,亦足见其公允不私。后因精力及财力不济,余壬、癸二笺未竟,共得187卷。陈田还致力于乡贤文献收集,撰有《黔诗纪略后编》、《黔诗纪略补》等。

诗纪事之书,始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后有《宋诗纪事》、《明诗纪事》、《辽金元诗纪事》、《清诗纪事》等。所谓纪事,无非蒐集诗人传记、诗选、诗评、诗事等。亦可视为诗之史料。而陈田《明诗纪事》当为中国诗史继往开来之作。

陈灿、陈田、陈矩三兄弟皆一时名士。灿、田为进士。矩虽不第,然极博学。

◎ 北宋刻本《二李唱和集》

陈矩从日本购回海内孤本

贵阳陈矩随黎庶昌出使日本,遍搜中国在日古籍善本。《二李唱和集》为北宋李昉与李至诗歌酬唱集,系北宋刻本,国内已绝迹,属孤本,故甚为宝贵。陈田回国,即予影印刊布。此书前有陈矩兄陈田作序,后有陈矩题跋,均为小楷手书,俊逸清秀,有晋唐遗风。陈矩从使日本三年,共搜获中国宋元古籍善本二百余卷,名人著述未付梓者五百余卷,回国后编撰影印《灵峰草堂丛书》百卷、《中国逸书百种志》,对吾国图书事业贡献甚巨。矩亦擅诗,其七律《秋柳》四首,风靡东瀛,被时人誉为“四诗绝佳,似渔洋集中神韵,真不厌百回读也。”

姚茫父《黔语》释贵阳话妙趣横生

《黔语》系姚茫父旅京中风偏瘫时因思乡而作。书成后作者即辞世。是书以《说文解字》及元明戏曲诠释贵阳话源流。因作者谙熟训诂,力证贵阳话乃肇自汉代,成于元明。读之令人趣味盎然,不忍释卷。如释“打平火”(即今所谓AA制),早在明代戏曲《三元记》第十四出道白即有:“今夜各出所有,打个平火。”又如释“喇塌”(即今不讲卫生),出于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四出节节高曲云:“教洗刮,沒争差,无喇塌”。妙释举不胜举。始信茫父于戏曲造诣亦颇深矣。

猜你喜欢

王昌龄徐渭贵州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贵州,有多美
爱国情怀永流传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徐渭南腔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