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会淼海

2018-10-10苏丹

藏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刀法东阳观音

文/苏丹

◎ 《依偎》

初识淼海,是在贵州兴伟集团。记得是四年前一个深秋的中午,听着蝉鸣,我和友人倪小伍正品茗谈及东阳木雕艺术时,进来一位年轻人,倪小伍介绍,这是中国木雕之乡浙江东阳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王淼海,人好,木雕功夫也好,兴伟集团收藏了他的不少作品。

淼海作揖示好,连声道:惭愧。

我当时第一感觉,低调。

互道友好后,我们落座品茗畅谈。

一番言语来往,方知他1977年出生于东阳市佐村镇,1990年后,师从杜松梅学木雕。寒来暑往,2013年,他得到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吴初伟先生的赏识,拜入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门下,在设计和制作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接触过不少艺术家,优秀者低调中浸润着奢华,散发出一种格调与品位。人如此,作品亦如是。奢华不是张扬,二者之间的尺度靠智慧来左右。反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低调的奢华是一种品质,一种旋律,一种抑扬顿挫,是保证奢华的韵味而毫无张扬的前提。

那天,关于观音,我请教了淼海几个问题,这里不妨引出来。

问:雕刻观音身高比例一般是参照什么标准?

答:按头部高度,一般来说,身高是头部高度的七倍。女人七头高度的比例,男人六到六点五头。

问:各朝代观音的身高不一样吧?

答:清朝以前,宋明时期,人物雕刻比例只有五头高度。

◎ 工艺美术大师王淼海正在创作《依偎》

问:那七头高度的比例是清以后的标准,宋至明时期的观音则五头高度?

答:是。也要看摆放的位置来改动比例。比如仰视,头部相对要大很多。

问:那摆放高,形成仰视,头部相对大一点,可能就没有七头的身高比例?

答:一般这种大型雕塑,身高最好不能超过六个头。因为大型雕塑我们要仰视,所以头部离我们是最远的部位,应该相对放大。

问:受教,向您学习了。您的学问仅仅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吗?

答:我也是这些年帮人家鉴别木雕文物古董,才对历朝历代的木雕多了点研究。

窗外有暖暖的风吹拂。

文化佐茶,把杯言欢,我见识了淼海的学养,是读书行路养出来的学问。

再见淼海,是在两年前的十月,听说我到杭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休养,淼海驾车从东阳赴杭州与我相聚。

那晚,在杭州西湖,我们聊了许多,当然离不开木雕这个话题。

这里不妨摘录一段我和他的对话。

问:创作时,思想和刀法的关系可以说一说吗?

答:思想和刀法,我觉得要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有思想不代表能雕出理想的作品,要有娴熟的刀法,结合创作者成熟的思想,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很多人,手法很到位,思想跟不上,我们行业里面有句话,他不知道该哪个程度才算好,所以,手法再好也没用。

◎《花开富贵》

问:可以这样说吧,从技与道的层面来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而刀法是表达作品思想的手段。

答:对。

家中,有一尊黄杨木雕的骑龙观音,是淼海以清刀之术为我创作的。

这里,观音法相一如尘世间母亲的慈悲像,双目朝下,关爱人间,平凡中透出雍容华贵的奢华韵味。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先生一幅书法作品,题写的是“禅心梵行”。这里的所谓禅心梵行,我的理解,是指平常心修庄严像。这正是淼海创作这件骑龙观音所传达出来的韵味。

据说观音传入中国前,不仅是男身,而且双目平视,和凡间有一定的距离。淼海的这件骑龙观音,其间透出的韵味,正是还原了中国人对观世音大慈大悲的心像。

淼海的作品,取自大千世界众生相,虽神界仙界题材,也以凡间之眼观之,化为心像。此时,心驭腕,腕驭手,手驭刀,神仙也是凡人做,奇花异卉不是天上草木,诸相皆是人间万象。所以,他创作的作品,无论菩萨观世音,还是桃园刘关张,既有时间的长度,又有当下的温度。

这里略举一例。

圆雕作品《依偎》,描述的是两只动态中相互依偎的梅花鹿,淼海以有情的眼光去看大自然,于是,依偎中的鹿,传达给受众一种爱的感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移情”。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总之,由于拟人或移情的运用,淼海把鹿妈妈回头一顾与小鹿之间的母子深情,描摹得十分传神。这种凝固镜头,用当今电影艺术上的术语来说,就是“定格”的运用,摄影家称之为特写镜头。

淼海抓住事物最能传神的那一瞬间,进行“定格”表现,因而收到了穿透人心的效果。这一作品,评为东阳市首届“十大城市礼品”,并特授权该作品使用“东阳木雕地理证明商标”、“东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监制”、“世界木雕之都荣誉作品”、“中国木雕之都荣誉作品”、“东阳工美飞马奖”等字样和标识。

◎ 《锦上添花》

◎ 《年年有余》

三会淼海,还是在兴伟,是2018年端午节前夕。他给我创作了一件《桃园刘关张》的座屏。

◎ 王淼海作品局部

座屏,最能集中表现东阳木雕的精彩和功夫。

关于座屏,我和淼海也有一段对话。

问:刀法是木雕师傅运刀时候的手法,也是决定一个木雕师傅技术高低的手法,很难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觉,你能尽力描述一下吗?

答:关于刀法,基本的有平行刀法、斜行刀法、跳刀法、垂直刀法等,每个做木雕的人都会,只是在走刀过程中,用刀的力度、深度变化不一样。在雕刻过程中,材料不同,反馈回来的感觉不一样,高明的师傅会准确判断此时用什么样的刀法去用刀。比如说椴木,因较软,我们在雕刻过程中可以一气呵成。椴木雕出来的作品,最能体现出刀法的精妙。

仔细观察淼海创作的《桃园刘关张》,比如说,雕一朵桃花,用刀时,不是一刀进入就可以,先从花瓣边上慢慢地有向下倾斜的力度,走到花瓣的中间部位,也就是花瓣的最深处,又有了慢慢向上翘的力度,可见整个动作的一气呵成。这种功夫,在行业内有个说法,叫一刀清。能做到一刀清,雕出来又很有质感的人,并不多。东阳几万人做雕刻,技术上一流的不过百人左右。

又如《木雕地屏·欣欣向荣》。

这件作品,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扬州)上,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这也是以一刀清刀法创作的作品。

关于一刀清,日本也保留有这一刀法。但日本的一刀清,直进直出,没什么变化,而在这里,刀法有起落,有旋转,表现出了叶片的高低、转折。相比而言,日本的一刀清,看上去生硬,缺了点柔和。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日本对大师的保护,就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而中国的大师,是走市场的,所以要不断地变化,去迎合市场的需求。日本木雕只有传承,而中国的木雕传承中求创新。

以《李清照词意》为例,刀法与东阳传统木雕相比,也有了创新,比如干和枝的连接处,以前都是一刀切死,看着没有生长出去的感觉,而在这里,用圆刀顺过去,表现出了高低、主次。

淼海说得好:“每个时代,要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比如明朝时期的简洁大方,比如清朝时期的繁琐,我们这个时代,也要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这些年来,淼海也一直在走自己风格的路。

比如,做屏风时,把画面留白的部分,用漂白手法做得更白一点,有精雕的部分,保留木材原有的色彩。这样,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有层次感,更有透视的效果。他不囿于世人早已写好的结局,又重新对世人认可的结论进行了修订。

比如做《桃园刘关张》,以前的雕刻手法是东阳传统的平面浮雕手法,而在这里,改为接近立体的雕刻手法,严格地说,应该是半立体雕刻,在东阳平面浮雕的基础上,作适当变动。让过去只能正面看的台屏,变为了三个面观看。这种令人激动的崭新效果,也许属于那些善于寻找和捕捉“创新”的人。

淼海已入不惑之年,他的思想与作品,处处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他不但继续以严肃的态度表现生活,还追寻着用各种手法去丰富自己的创作,捕捉现代构成形式的作品。

看他的一件件作品,再看看他倾注于其中的虔诚与专注,令人不禁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生命的见解:“如果我沉思这个火炉,它就是我的世界,并且任何东西与之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

淼海,哦,他叫王淼海,正是维特根斯坦笔下所指的这种人。他在生命的空白地段一门心思的创造,于无意间赢得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窗外有暖暖的风吹拂。我想,尽管淼海如今已装订好的这个故事,情节还有待丰富,但期待他的未来。因为他正前方,有老师吴初伟,东阳的木雕前辈陆光正,……

这里有我和他的一段对话权作结尾。

问:网上报道,陆光正木雕艺术展在京举行。

答:是,他雕人物见长,《三英战吕布》是他的成名作。以前是东阳木雕总厂的厂长,14岁就画小人书养一家人了,是个传奇人物。设计很厉害的。吴初伟、陆光正,这些前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刀法东阳观音
古韵东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刀法
观音送子图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