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写意精神”贯穿于美术教育中

2018-10-09雷晓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画

雷晓辉

【摘 要】“写意精神”的观念在美术教育中时常被忽略、遗忘,而“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在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笔者以中国画教学为例,略谈将“写意精神”贯穿于美术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美术教育 “写意精神” 中国画 传情达意

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多以西式美术教育为参考建立,以造型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在艺术院校招生考试中,省级联考、艺术院校自主招生,主要以素描、色彩为考试科目。大学四年的美术学习、技能提高、创作训练,难免会受到西式思维观念的影响。“写意精神”的观念在美术教育中时常被忽略、遗忘,而“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在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下面,笔者以中国画教学为例,略谈将“写意精神”贯穿于美术教育的过程。

对于多年接受素描、水粉训练选拔后进入美术学院的学生,首先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和了解,“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也是中国画审美的必然要求。中国画与中国其他姊妹艺术一样,是在中国文明、文化、思想启蒙、历史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自成体系,且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独特材料、独特展示方法的画种。“写意精神”是画家体验内心、崇尚自然、高度参悟,哲学思想上追求“天人合一”,达到“道”的一种艺术境界。

学生进入技法学习阶段后,教师要强调并告知学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从工整、细密的“工笔画”到豪放、简约、下笔直取、一气呵成的“写意画”,由多种或工整繁密或简约豪放的形式构成,这是画家在传递内心感受、体验、情感寄托,而将情感进行升华后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是画家的思想、作品的灵魂,是在传递作者内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是在进行主观宣泄、主观表达,传递个人的真情实感。“写意精神”的本质核心是画家传情达“意”。有些学生不一定很快能理解“写意精神”,要通过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讲解才行,如战国时期的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水陆攻战纹铜鉴、人物龙凤帛画、旌幡帛画等。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明白,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从开始的立意、构图到表现方式的选择、客观物象的确立、传递的情感,都离不开一个“意”字。“意”是指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融合、认知以及一系列思维活动综合后的一种情感。“意”这种文化艺术自成体系的独有特征,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地域生活中所积累、创造的。整个中国画的创作过程都离不开“写意精神”的主导。

在技法训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步给学生讲解,由历史来看“写意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并且贯穿始终,这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的内因,要让学生明白掌握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在独特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逐渐萌芽形成的。现代考古资料证实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早在7000多年以前农业生产、动物养殖、祭祀或装饰用的手工制作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水平。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和较高的农业生产积累,在中华民族的生活集聚地和中心生活区域逐渐形成中华文明,民族艺术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形并发展起来。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画的初期存在形态,这与世界其他民族大致一样,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人物、家禽、花草、怪兽、吉祥图腾等彩绘图案,在造型上生动有趣、夸张变形,极富想象力,具有意象的审美特征,也堪称经典,可见中华民族的早期绘画从一开始就具备“写意精神”。陆续出土的考古实物资料证实,夏、商、周以青铜器图案为代表的绘画形态相对成熟,特别是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周朝,社会道德约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应择时带学生到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参观讲解,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教学效果更佳。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个体的“人”得到独立觉醒,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群体相处之道、规矩、制度等,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和成熟,这种自然观影响决定精神审美,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传递的是一种“道”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也决定了中国艺术的判断取向、价值追求。中国人认为“道”是客观世界体现的特征或规律,“道”是万物生命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是人类思想、文化精神所追求的境界。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流派对“道”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万法归宗、殊途同归,终极目标皆为“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在艺术上的体现就是追求“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画家通过作品感悟“道”的存在。

封建帝国秦汉王朝国力强盛,将艺术与思想带到域外并使之交流融合,“写意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写意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消化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及各民族交流往来,玄学及士族的产生,绘画的个性化较为明显。绘画理论、绘画思想、新的绘画形态——卷轴画随之应运而生。中国绘画逐渐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国画技能和知识后,教师在教学中开始给学生贯穿“写意精神”,该精神在文学、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中都有着重要遵循和体现。戏曲表演中的战争、骑马、划船、开门、射箭等动作,不可能真的去实际展现,而是采用意象表现手法,骑马无马,摇船无船,开门不设门,射箭并无箭,这是“写意精神”另一种存在形式。另外,中国园林也是典型的写意。中国园林运用借景的办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在移步换景、虚实相间中没有了空间的概念,表现出充满想象而又无限丰富的实景空间,展现的是立体中国的写意山水画,这又是“写意精神”的一种存在形式。对“写意精神”的追求是中国所有艺术遵循的独有特征。

当教学进行到写生、创作阶段,教师会逐步让学生了解,在中国人的感知认识里,世界万物皆有灵性,且处处是“情”、处处是“意”,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等都是饱含情感的。画家的认知情感来源于自然,只有将某些真实的情感升华并融入自己的作品,才会感动观者。画家在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体验生命时,将自身的精神世界无形中融入自然,心灵得到净化,格调得到提升。作品也是一样,现在很多人参观过各种展览后没有什么感受,无所谓好坏,感觉许多作品只是技法的展示而已,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缺乏感情。作品缺乏感情深而究之就是画家缺乏感情。缺乏感情的画家、缺乏感情的作品当然也缺乏传情达意,缺乏“写意精神”,更不可能打动别人。纵览中国绘画史,不难发现,在传统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表现技法无论是细致工整还是简约豪放,均由画面本身传递出画家的阅历、生命体验及内心的真情实感,而这些传递出的情感,观者皆能感悟到。“真情”才会“意”切,“真情”才能感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感人,所以中国画以“写意精神”为核心,就是要将作者的内心体验、真情实感,经酝酿、升华后再通过合适的画面语言表现出来。

通过教师贯穿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写意精神”是中国画核心。“写意精神”贯穿中国画历史,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延展性、包容性都体现了它的生存活力和生存魅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写意精神”提高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使其有使命感、责任感。“写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思想品质特点、文化传统、精神風貌,“写意精神”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对人和社会、自然的感悟,也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当世界古文明大都遗失时,唯独中华文明源远流传,千年不衰,“写意精神”正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当代中国正在走向民族复兴,努力实现“中国梦”,所以弘扬和继承“写意精神”是同学们的使命。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写意精神”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中国式思维观念,使学生逐步掌握“写意精神”的造型观,要对民族文化拥有自豪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并依此去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0。

[4]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教孩子画画——放手,让孩子获得精彩
浅析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结合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