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三国志》裴注对曹操早期成长的历史书写

2018-10-09李晓龙

关键词:三国志曹操

李晓龙

摘 要: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翦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北方。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打败,阻碍了他统一全国的计划,但并不影响他在汉末政治史上的地位和建树。曹操能取得巨大的历史功绩和他早期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的家庭环境为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曹操听从桥玄建议去拜访许子将以求扬名社会,说明他已开始有意识、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准备,同时也是年少曹操深具权谋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曹操;裴松之注;《三国志》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50-03

曹操能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及据此改编的众多影视作品。小说和影视作品塑造的曹操形象偏重于奸诈、虚伪,以贬为主,这和史书对曹操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出入。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末尾之“评”高度赞扬了曹操的才能和功绩:“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三国志》的缺点是“失在于略”,意即叙事简略、很多史事未能记录。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广搜众书为其补注,丰富了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关于曹操的很多记载。本文拟以这些资料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曹操的早期成长历程,并借此既观照曹操的多面形象,回应小说与影视作品对曹操之“贬”与《三国志》对曹操之“褒”,亦探讨曹操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

一、曹操的家世

曹操的家庭环境为其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曹操本姓夏侯,裴松之引《曹瞒传》和郭颁《世语》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2]因其父曹嵩被中常侍大长秋曹腾收为养子,故改姓“曹”。他20岁时,举孝廉,为郎,后任洛阳北部尉等职,政治生涯从此开启。举孝廉是汉朝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优秀人才为官的制度,其初衷是择优匡君辅国。然至东汉末年,这一制度被权官操控,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3]的情况,而真正有才能的下层人士并不能被察知,更不能进入政治权力的核心。曹操能够举孝廉为郎,应该是得益于他的官宦世家。曹腾少除黄门从官,因年少温谨,被选为汉顺帝的陪读,后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曹嵩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职。在汉末社会动荡、朝政混乱的局势下,能举孝廉为郎者往往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而曹操的父亲、祖父为其提供了保障。

曹嵩、曹腾和曹腾之父曹节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品行仁厚。裴注引《续汉书》称曹嵩“质性敦慎,所在忠孝”,赞曹节“素以仁厚称”[4]。《续汉书》虽然未直言曹腾“仁厚”,但书中所记他喜爱举荐贤才而不据为己功之事,实已说明他的为人及行事之“仁厚”。《续汉书》云:“腾字季兴,……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5]

曹操为官后不惧权贵、上书谏言、惩奸除恶、整治地方不良风俗,除了和他本身的政治抱负和能力有关外,当亦和他的家庭环境存在很大关系。

《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6]

《魏书》云:“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7]

《魏书》云:“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8]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曹操也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他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军事方面。据曹丕《典论·自叙》所记,他5岁时,曹操教其学射,6岁时教其骑马,成人后常随曹操征战,曹操长子曹昂便战死于征张绣的军事行动中。二是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尤以曹丕和曹植为代表。曹丕和曹植均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并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讨论一个人物的成长、评价其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不能否认他个人的努力,但也应认识到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上文介绍了曹操的父辈,很显然,他的家庭环境及成员对曹操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曹操的父亲虽然是曹腾的养子,以致袁绍曾讽刺曹操是“赘阉遗丑”,但毕竟曹操的起点高于一般人。虽然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违封建正统的君臣伦理关系,但这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曹操在早期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正面”表现,而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曹操的被动推销与自我主动推销

曹操少时因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而未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惟梁国桥玄和南阳何颙认为曹操身上具有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9]桥玄目睹汉末动乱、民不聊生,各种割據势力明争暗斗,天下急需治理,百姓急需安定。能力挽狂澜、治国安邦者非英雄人物而莫能。桥玄从曹操身上看到这种潜质,对曹操给予厚望。裴松之于此处引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张璠《汉纪》《世语》、孙盛《异同杂语》补充了部分历史事实。这些史料让我们看到曹操由被动推销向主动自我推销的一个名声渐起的过程。

《三国志》记载桥玄和曹操之间往来的只有一句话,即“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0]这句话的重点是桥玄赞曹操是一位能安天下的人才,而对于桥玄其人及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并未介绍。裴松之引王沈《魏书》云:“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由是声名益重。”[11]很显然,《魏书》的记载就比较丰富了。其一,虽然《魏书》中桥玄所云和《三国志》不一,但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其深层含义则是一致的;其二,对桥玄作了简单介绍,并记录了桥玄见到曹操时的情景。“世名知人”,说明桥玄善于知人,他对人物的品评有一定水准,以“睹”和“异”形容桥玄对曹操的讶异,并由此突出曹操的才能确实超出一般人。裴松之随后又引司马彪《续汉书》和张璠《汉纪》进一步补充了关于桥玄的资料。《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12]《汉纪》曰:“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13]《续汉书》和《汉纪》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的桥玄。桥玄不仅善于知人,而且很有才略,为官清正,品行高洁,为世人所称道。

综合《魏书》《续汉书》和《汉纪》所言,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经过桥玄之口后,曹操“声名益重”了。在桥玄看来,曹操若想取得社会名声,仅凭自己宣扬远远不够,还需借助许子将之力。曹操听从桥玄建议,于是拜访许子将。在察人、知人的能力方面,许子将确实更胜桥玄一筹。他不仅看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也深知曹操乃“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云:“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14]经许子将之口,果然他的名声大振。《世语》云:“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15]

如果说桥玄对曹操的品评是曹操被动接受的一种行为,那么他拜访许子将就是主动向外界推销自己。这种转变意义重大,表明曹操渴望扬名,取得一定社会地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自我主动推销是曹操开始主动寻求社会认同,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策略。

三、曹操少时之权谋

《三国志》称年少时的曹操“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16]裴松之于此引《曹瞒传》补注:“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17]曹操喜欢打猎游荡的生活,这在他的叔父看来是不务正业,所以他的叔父屡次向曹嵩进言,说曹操这种游荡无度的行为需要节制和改正。但曹操并不想改正,又担心失爱于父亲,于是就在叔父面前假装中恶风。待曹嵩惊问时,曹操又若无其事,说是因不受叔父喜爱,故才会被叔父罔言。此后,曹嵩不再相信弟弟所说的关于曹操的负面信息,而曹操也更加任性而为。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思缜密、胆大妄为、狡猾又有权谋的少年曹操。而曹操年纪轻轻便表现出来的机警、权谋与胆量为他后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打下了重要基础。比如大将军何进欲召董卓进京胁迫太后以诛宦官,曹操便预言此事不会成功。《三国志》云:“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18]裴松之引《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19]董卓到洛阳后,挟立汉献帝,把持朝政。董卓欲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共计国事。曹操察识董卓的野心,知其必败,便变易姓名,东归故乡。后来曹操联合其他地方割据势力一起讨伐董卓。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对政治走向的准确判断,对各方政治人物的正确认识,以及应变能力。而曹操的这种能力是自小培养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曹操后期能取得重大政治成就并非偶然,和其早期的行为处事、思想谋略等密切相关。从家庭条件、家庭环境及家庭能够提供的教育来说,曹操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优势。曹腾虽是太监,但他爱才重贤,历事四帝,而未尝有过,这是一个值得曹操学习的榜样。从桥玄赞许曹操到他主动拜访许子将以求名声远播,以及曹操从政初期便整治地方官吏,清除不良社会习俗,这些都说明曹操渴望得到社会认同、求取功名的政治抱负。加之曹操少时便已深谙权术,能将对自己不利因素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些都是他逐鹿天下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2〕〔4〕-〔19〕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55,2,1-2,1-2,3,3,4,2,2, 2,3,3,3,3,2,2,5,5.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三国志曹操
梦回三国,忆英雄往事——探访“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
称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地下用兵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