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河沿文化时期偏洞室墓研究

2018-10-09白佳依

白佳依

摘 要:小河沿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小河沿文化时期发掘的墓葬多为偏洞室墓仰身屈肢葬,偏洞室墓是小河沿文化时期特有的墓葬形制。参考小河沿文化偏洞室墓墓葬资料,以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为研究对象,对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墓葬形制、形成原因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河沿文化;偏洞室墓;哈拉海沟;大南沟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01-05

小河沿文化得名于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的发掘。{1}該文化典型遗址有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2}林西白音长汗遗址、{3}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墓地、{4}元宝山区四合村哈啦海沟、{5}克什克腾旗上店、{6}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7}等,距今约五千年。小河沿文化的命名直到1974年发掘小河沿乡南台地遗址后,考古学术界对这类遗存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有了确切认识,才将其命名为“小河沿文化”。{8}

关于小河沿时期墓葬研究,主要有赵宾福的《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几点认识》,该文就小河沿文化年代分期、来源去向及墓葬形制和墓地布局进行了探讨。韩建业的《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对先秦时期洞室墓进行谱系探索,认为中国先秦洞室墓主要有北方、西方、秦三大传统。陈国庆的《浅析小河沿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就小河沿文化发现的陶器及纹饰分析小河沿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小河沿文化是一种多源文化因素的综合体,同时又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结论;后来还发表了《小河沿文化火烧墓坑及烧骨葬俗初探》,对小河沿文化火烧墓坑和烧骨葬俗与南方地区类似葬俗加以比较,认为小河沿文化火烧墓坑葬俗来源于该地区红烧土墓,烧骨葬俗又是火烧墓坑的延伸,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葬俗。这些学者对小河沿文化丧葬习俗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对深入了解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墓葬有重要意义。

偏洞室墓是小河沿文化时期一种特殊葬俗,目前,经过正式发掘的小河沿文化时期偏洞室墓葬主要有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本文以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为基础资料,研究小河沿文化时期偏洞室墓的产生、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等问题。

一、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遗存概况

(一)哈啦海沟墓地

1.哈拉海沟遗址的概况

哈啦海沟墓地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四合村哈啦海沟村民组西北处的山上,英金河环绕于哈啦海沟墓地的西、北、东部,东南方向邻近老哈河,地处两河之间丘陵地带,由于受到该地区西高东低地势影响,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部分墓葬人骨及随葬品裸露在地表之上。

2.墓葬的发掘情况

哈啦海沟墓地南北长约60余米,东西宽约40余米。共发现墓葬51座、祭祀坑1个,经正式发掘墓葬有19座,其中有17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偏洞室墓,清理被盗墓葬32座。{9}墓葬开口均位于表土层之下,大致呈12列分布,每列数量不均,墓葬朝向为南北向,未出现叠压打破现象,该墓地文化性质单一,属于小河沿文化(见图1{10})。

(二)大南沟墓地

1.大南沟遗址的概况

大南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二道杖房,处于大南沟村南面群山之中。墓地共有两处,建于靠近山顶部的山坡上,其中第一墓地分布在“石棚山”,因南坡比较缓,故墓地建在此处;第二墓地分布在“老鹞窝山”,位于“石棚山”墓地西南方向,相距不远,亦选择建在山南坡。两处墓地山脚下分布一些古文化遗址,包括红山文化、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等。大南沟墓地因水土流失致使大部分墓葬遭到破坏,不少墓圹露出,墓内人骨和随葬器物被水冲走。

2.墓葬的发掘情况

石棚山墓地(见图2{11})东西长约125米,南北宽约75米。共发掘77座墓葬,分为A、B、C三个区域,分别位于三个方向。石棚山第一墓地分布情况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A、B、C三个区域相互之间有明显空白地带相隔;第二,三个区域中B区面积最小,C区面积最大;第三,区域内墓行排列顺序为,A区是左右平行排列,而B、C区是根据山的高度由高到低上下排列,B区中每一行的头依次错开,即上一行的头高于下一行的头;第四,三区内的墓葬都是竖行排列,并且每行头尾相接。老鹞窝山墓地东西长30米,南北宽30米,共清理发掘出6座墓葬。墓葬间距不等,仍有规律可循,按行排列。石棚山与老鹞窝山两处墓地都未发现有其他时代遗存,未出现叠压打破现象,属于同一种文化类型。

二、偏洞室墓遗存分析

哈啦海沟墓地长方形土坑竖穴偏洞室墓占墓葬总数82%,说明该墓葬形制是当时的首选。墓葬四壁呈不规整形状,在墓口填土中发现有大量红烧土块,应是掩埋后经过火烧所致。王仁湘先生对此现象做出解释,认为红烧土块是房屋构成部分,取自居址,寓意冥居,与古人捐弃房屋习俗有关。{12}该墓葬由竖穴、洞室和台阶三部分构成,先垂直向下挖长方形竖穴,在东侧留一台阶,在西侧继续向下挖,然后再向西侧挖洞室,平顶或拱形顶,洞室内低矮狭小,墓主头部距离洞顶较近。由偏洞室墓内部结构特殊性推测洞室功用,应是根据墓主人生前居所形制建造,象征死者房屋,希望墓主人灵魂永居此处,这种现象应与“事死如事生”传统有关联。由已发掘墓葬情况可知,偏洞室墓葬式奇特,多为仰身屈肢葬,墓主髌骨最早揭露,墓主上半身在洞室内,腿置于洞室外侧。墓葬多数为单人葬(见图3{13})和二人葬,有少数为多人葬。单人墓葬中女性墓葬比男性墓葬略多;二人葬中男女合葬数量略多,很有可能是夫妻合葬墓。那么这是否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组合形式的象征?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固定一夫一妻制,死后都葬至自己所属氏族墓,按照氏族传统,父子、兄妹、夫妻不允许同坑合葬,那么哈啦海沟男女合葬墓出现是否说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14}哈啦海沟墓葬均有随葬品出土,男性墓出土随葬品比女性墓要多,表明男性社会地位要高于女性,这为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提供了证据。随葬品(见表1)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玉器等。墓葬内随葬品出现数量多寡不一现象,说明已经有了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开始出现,贫富差距逐渐增大。

大南沟墓地墓葬形制分为两大类,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宽度较大,墓壁四周经过火烧,形成红烧土面,质地坚硬。墓中人骨也有火烧痕迹,由此推测,这种埋葬前火烧墓坑及烧骨现象应是当时该地区一种丧葬习俗。大南沟墓地以单人葬为主,属于典型“屈肢葬”。屈肢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跪状”,一种是“坐式”,一般髌骨先露出,由此推想在下葬前死者下肢已经被绑好。双人葬(见图4{15})数量不多,不同于常见两人并排安葬情况,石棚山墓地双人葬是两人安葬在一条直线上,死者头向相反,两腿相交,腿骨相互交错或叠压。{16}人骨和随葬器物(见表2)都置于洞室内部,随葬品种丰富,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等。男性墓葬随葬生产工具,女性墓葬随葬装饰品,装饰品数量无较大差别,个别墓葬中装饰品较为精致。还发现无头骨墓和无骨架墓,墓主人四肢、身体躯干以及周围随葬品陈列方式都与正常墓葬无明显区别,无头骨墓主人在头部位置放置陶器,如钵、豆、双耳罐等,还有发用骨质饰品。该现象反映了死者当时死亡状况,不一定象征身份低微,可能是当时一种特殊葬俗。无骨架墓葬未发现扰动迹象,随葬品安置也与一般墓葬基本一致。此现象可能为民族学和古文献中所记载“招魂葬”“衣冠葬”一类的习俗。{17}从大南沟墓地发掘情况可知,随葬品按照具体用途排列,甚至成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生产工具向专门化方向发展,手工业者的经济及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男女分工更加明确,手工业者和权势人物身份等级的出现反映了以社会分工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三、小河沿文化偏洞室墓来源探究

由相关资料可知,偏洞室墓由洞室墓发展而来。先秦时期,洞室墓只出现在北方地区,谢端琚将其称为“早期土洞墓”,它由竖穴墓道和横向洞室组成。这种独特葬式分布较广泛,西部、北部以及秦传统地区都有,因此对偏洞室墓来源存在多种主张。西部地区洞室墓分布在新疆天山地带,北部地区洞室墓分布在辽西地区,秦传统地区洞室墓分布在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一带。早期相关研究认为,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可能是洞室墓发源地,认为与窑洞式建筑有关,但其他地区发掘资料又表明这一认识有不合理之处。中国早期窑洞式建筑大多分布在陇东及晋中战国中晚期和秦代,最早发现洞室墓的雪山一期文化中并不存在,因此洞室墓不可能来源于窑洞式建筑。还有学者认为偏洞室墓为西来产物,原因是其分布的中心甘青地区与大南沟墓地、姜家梁墓地同类墓葬形制几乎完全相同。但偏洞室墓出现最早地方是以辽西地区为主的北方地区,距今约五千年左右。

我国最早出现洞室墓的是辽西地区,以大南沟墓地为例,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的墓葬形制绝大多数是竖穴土坑墓,到小河沿文化时期,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出现了偏洞室墓仰身屈肢葬。大南沟墓地偏洞室墓约占该墓地全部墓葬四分之一左右,哈啦海沟墓地偏洞室墓约占墓葬总数五分之四左右,但大南沟、哈啦海沟墓地都属于小河沿文化时期,且在墓葬分布排列、墓葬形制、葬式等方面均有相近之处。其偏洞室墓均属于横式,归入“曰”字形洞室墓类。{18}辽西地区有中国最原始的“曰”字形洞室墓,亦称为洞室墓,属于“北方传统”的“东部支系”。{19}其后的考古发现证实,洞室墓又在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一带得到发展,由此可将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地区的洞室墓归纳到北方传统中,因此称为“甘青宁支系”。由韩建业先生对中国古代屈肢葬的谱系研究可知,洞室墓流行区域大致与屈肢葬存在区域一致性,故洞室墓“北方传统”的“东部支系”与屈肢葬“北方传统”的“东部支系”和“甘青宁支系”有密切关系。{20}

关于偏洞室墓的来源问题,在已知发掘资料中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偏洞室墓为西来产物,上文对此已涉及;另一种是韩建业先生的观点,认为辽西地区是偏洞室墓发源地,而后传到我国西部地区与秦传统地区,并对其墓葬形制产生一定影响。按时间顺序推测,北方传统地区出现偏洞室墓的时间最早,约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对后期墓葬形制有承前启后作用;西方传统地区约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出现最晚是秦传统地区,约在公元前300年。

通过对小河沿文化时期偏洞室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哈啦海沟、大南沟墓地遗存反映出小河沿文化具有偏洞室墓葬特征。

第二,小河沿文化偏洞室墓是由竖穴墓发展而来,墓葬由竖穴、洞室和台阶三部分构成。先垂直向下挖长方形竖穴,在东侧留一台阶,在西侧继续向下挖,然后再向西侧挖洞室,平顶或拱形顶,洞室内低矮狭小。

第三,结合偏洞室墓出现的时间早晚及发展变化可知,辽西地区是偏洞室墓发源地之一,后向西传播,对西部以及周围地区墓葬形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注 释:

{1}辽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物,1977,(12):1-12.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3.

{3}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07):577-586.

{4}内蒙古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J].考古,1963,(10):523-524.

{5}张亚强.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10,(02):19-35.

{6}克什克騰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墓地及遗址调查报告[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1-2):77.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1,(02):13-27.

{8}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物,1977,(12):1-12;李恭笃,等.试论小河沿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10}{13}张亚强.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10,(02):19-35.

{11}{15}{16}{1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3.

{12}王仁湘.史前烧土墓与烧土坑[N].中国文物报,2001-5-23.

{14}张亚强.哈啦海沟墓地发掘及探索[D].吉林大学,2008.

{18}谢端锯.试论我国早期土洞墓[J].考古,1987,(12):1097-1104.

{19}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7,(04):16-25.

{20}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J].文物,2006,(01):36-36.

参考文献:

〔1〕李恭笃,高美璇.试论小河沿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莫润先.洞室墓文化[A].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内蒙古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J].考古,1963,(10):523-524.

〔6〕遼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物,1977,(12):1-12.

〔7〕谢端锯.试论我国早期土洞墓[J].考古,1987,(12):1097-1104.

〔8〕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墓地及遗址调查报告[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1-2):77.

〔9〕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07):577-586.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1,(02):13-27.

〔11〕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J].文物, 2006,(01):36-36.

〔12〕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7,(04):16-25.

〔13〕张亚强.哈啦海沟墓地发掘及探索[D].吉林大学,2008.

〔14〕张亚强.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10,(02):19-35.

〔15〕王仁湘.史前烧土墓与烧土坑[N].中国文物报,2001-5-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