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不远人

2018-09-30王通

商情 2018年41期
关键词:决策者本体经济学

王通

[摘要]学经济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一条途径,去创造一个能使个人理性的选择与社会理性的选择相一致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久闻林毅夫老师大名,然对其作品了解学习十分有限,继饕餮张五常老教授的《佃农理论》之后,接着拜读了林老师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对其中关于三年农业危机的分析角度、方法与结论,印象十分深刻。遗憾的是,现在只记得零星结论,饥荒的发生可能是因為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而并非全部归责于天气。于今,林毅夫另一经典《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相比之专业的学术论文,读起来更亲切友好,掩卷深思,更是耐人寻味久矣。

林老师这本书,首先明确经济学的目的,其次分论“不变的本体,常变的条件,为解释现象而形成理论,目标与手段”,最后回归“良心和未来”落脚点。

一、经济学的目的

林老师认为,“是了解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而并非止步于“选择一种兼顾平衡的最优资源配置方案,使每个人达到资源范围内的最优或次优,进而使全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有对全社会的关心。而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一条途径,去创造一个能使个人理性的选择与社会理性的选择相一致的制度环境。

二、本体与常无

即不变的理性与应用理论的态度。本体即共同点,经济学中本体即理性。何为理性?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在可作的选择中总会选择他认为的最佳选择。第一,理性与否由做出选择的该“决策者”而非他人或社会来衡量;第二,理性只相对于“作决策时”情况而言,外部条件,决策者认知,信息富集程度,都会影响“作决策时”的情况,具有高度专一性;第三,“所认为”即决策者据已有信息在各可选方案的长短期相对成本和收益中做判断。何为常无?常无,是在应用现有理论时应持有的一种态度;虽然理性是任何经济学的本体,但每个决策者所面对的约束条件、选择范围和机会成是不同的,因此理性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即所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若想通过分析并解释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则归纳出一条节约信息成本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何为理论?即一种抽离了外部条件的标准,是展示变量身后一个具备逻辑自洽和推论外洽的因果关系的体系,其解释社会的能力取决于其自身与映射对象一致性程度。

对话中对理论的定义简言之“具有内洽与外洽的逻辑体系”,可以用来解释“因导致果”的机制,解释的是一种规则,那岂不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是一种先发生了现象后对其进行解释的规则?那么该如何理解“理论指导实践”?林老师答日,我们所站的的确是巨人的肩膀,但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发现问题、解释现象最终依靠直觉,对理论的创新依靠“常无”的心,“自己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来……预测经济现象”。此外,“若抱着‘常无的心态,那么学习现有的理论有什么用呢?我(林老师)想,学习现有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他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建理论的,学习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就目前经济学对我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于“成本范畴和效用范畴”的扩大而做出的权衡与选择,而对于林老师提到的“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三、目标与手段

关于经济学中的数学,林老师认为,“大部分经济现象不用数学也能讲清因果关系……数学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数学的严谨性和有用性之间有一定的替代,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大一暑假和在港大理学院读书的高中同学聊天,我学经济,她学数学,因当时我正读《经济解释》,故聊起张五常教授和数学在经济中该如何定位。我认为数学是服务于经济研究的工具,应予以应用但不能喧宾夺主,因为对各种假定的慢慢放松会使得数学越来越无力;她认为经济分析只能依靠数学去精准定量分析,应在各种假定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个最本源的规则,若根基都不确定,后面的分析就都是“歧路亡羊”;后来我说张五常先生既不提倡数学也未有特别复杂的数学模型,她同意这一事实但反驳以“也只有张五常可以不用数学进行经济分析”。其实正如林老师所言,高明的经济分析不应由复杂数学模型来做出解释,但经济学家俱乐部只能将数学作为“门票”,“要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就要求经济学家能从成千上万可能有影响的社会经济变量中直接识别出最重要的的变量,这也是衡量经济学家本领强弱的重要指标,使得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运用带有艺术的成分”。

四、关乎良心

林老师在对话中提到,“(经济学家)任务是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社会中极端幸运的少数人之一,应有张载‘民胞物与的胸怀,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的公正、社会的收入分配等问题……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应通过对人的理性的掌握和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来倡导一个制度环境,使每个人的理性选择也同时达到社会理性的目标……创造一个能够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政策环境,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办法……经济学家最大的良心在于推动建立一个让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福利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的制度环境”。

补充一则本书关于写论文的小收获。首先,要写出好的可以解释经济现象、推动社会进步的经济学论文,一定具备四种能力一种心态:第一,知道经济学本体是理性,第二,很快把握住决策者是谁及其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和各种选择的特性,第三,有能力构建内洽的简洁的数学模型,第四,用计量方法来检验理论模型的推论,第五,最重要的素质,“常无”的心态。对话中学生提问“如何达到选题与能力把握的完美结合”,林老师回答说,首先,与眼光和胸襟有关,需要关心国家、社会、人类命运,把握住大的历史、时代机遇;其次,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从现象中找答案。

道之不远人,尤道心之合一也。中国经济学的实践,须持“常无”之心态,从“常有”之观察入微,感悟其通理。

猜你喜欢

决策者本体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眼睛是“本体”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论决策中的信息辨伪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决策过程的三个伦理问题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