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你知道吗”要知要道

2018-09-30颜林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材数学

颜林忠

在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设有一个“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隐性,学习内容几乎没有进入测试内容,不被人重视,总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教师对这些资源或漠不关心或草草了事,着实让人心痛、让人遗憾。其实这一教学板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有数学史话的,还有某方面的发展历程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因此,教师要“知”: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引领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文明智慧,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厚重。教师要“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利用好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人文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交融,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平台。

一、借助“你知道吗”激趣导入

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呈现形式一般是图文并茂,教师只要恰当地引领孩子去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就能让他们领略到人类的文明,就能让数学变得厚而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如果能用有趣的故事情境去导入新知,是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其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可以把一些“你知道吗”转化成情境故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案例1】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一课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第4页“你知道吗”的内容(如下图),创设故事情境:

师(朗诵):那一刻当我們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师:同学们,这是2003“感动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颁奖词。请看神舟飞船的形状(幻灯片展示)。你还了解多少我国或世界的航天知识呢?

师:在数学领域,我们发现点、线、面、体,它成为我们认识图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师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通过讲述航天英雄的故事,于无形中塑造着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你知道吗”都放在课后让学生“读一下”而了之。而是要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与新知教学有效融合、无缝链接,创设富有感性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课堂学习的大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求知欲爆棚的氛围中开始知识的探索,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目的、适当地引用相关的“你知道吗”资料,对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显著的特效。

二、借用“你知道吗”加深理解

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要让学生充分熏染陶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很多“你知道吗”的内容与新授知识紧密联系,是例题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需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你知道吗”进行适当改造延伸,引导他们去探究知识,优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领悟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

【案例2】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比例尺的前项,学生有疑惑:难道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那后项是1行吗?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你知道吗”中的知识(如下图)。

师:比例尺可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其中,放大比例尺的后项通常是1,一般用于设计图纸。在科研或精密仪器的生产中,为便于操作,通常将某些比较小的精密仪器或零件放大一定的尺寸进行观察、研究。这种比例尺的前项(分子)越大,比例尺就越大,内容也越详细,精度自然也就高。

通过这个“你知道吗”的补充介绍,学生明白比例尺可分为缩小比例尺(前项通常为1,习惯用1只是方便转换而已)和放大比例尺(后项通常为1),这样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理解自然就深刻多了。“你知道吗”教学板块的恰当融入,让学生增加更多的机会去触及、分享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进而体验到数学的特殊活力与魅力,把“你知道吗”变成了学生的“知道”。

三、借力“你知道吗”拓展提升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教材中“你知道吗”因为篇幅原因,内容一般是点到为止。教师可以将“你知道吗”作为一个切入口,组织学生就某个内容进行延伸,进行专题交流。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悠久的数学历史、独特思维与广泛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教师要针对“你知道吗”内容的特点,广泛收集相关课程资源——数学史、数学趣事、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用心挖掘其内涵,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筛选、重组及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教师可将其延伸、放大,创生成一节“数学文化课”。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其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美。

【案例3】教学“黄金分割比”的介绍时,教师可设计“数学的美”一课,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比的神奇现象,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美、感受美、鉴别美,进而以美的规律、方法去获取数学知识。引领学生在欣赏和描述中,在想象和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体验数学的美及价值。这样设计成一节节数学文化课,让学生享受难忘的数学文化盛宴,让数学的美流淌于孩子的心灵深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语)。

数学中一些定义、概念、法则的产生(形成)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知识适于学生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读史了解,开展数学活动。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可选用一些“你知道吗”进行组织教学,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应用到活动中去。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创造的艰辛过程,厘清数学发展之脉络。加深学生对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数学教材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材料。也可以对“你知道吗”进行课程化处理,编写相关的数学延伸课程,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阅读与开展活动用,让“你知道吗”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不竭源泉。

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指出:历史是教学的指南。一线的教师应当用心研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知道“你知道吗”。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真正彰显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能量。除了教材中“你知道吗”的介绍以外,教师还可引导孩子们通过网络或去图书室查阅资料等形式去“触摸”古今数学家,对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进行熏陶。也可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立足于课内,得法于课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有力而坚实的基础。

虽然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只是浩瀚数学世界中的沧海一粟,但它却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把它当成一道“地方风味小吃”。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用好“你知道吗”让学生乐于知道、都能知道,彰显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传承数学文化,让学生吃饱、吃好数学的“美味佳肴”,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数学“营养”。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