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历史的长城

2018-09-29赵生群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7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

摘要 《史记》是纪传之祖,是真正的“人的历史”,它从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史记》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一部社会史,突破了偏重政治的局限。《史记》记事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方面均有突破,它纵贯2000多年,系统记载了各国之事。《史记》不仅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世界史的格局。《史记》是一部有灵魂的历史,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述往事,思来者。

关键词 《史记》纪传体 社会史 司马迁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7.002

红学界有一句话叫做“说不尽的《红楼梦》”。如果把《红楼梦》换成《史记》,可能更加贴切。《史记》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历史的长城,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对于《史记》的理解,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探讨有关《史记》的一些问题。

1《史记》是纪传体的鼻祖

《史记》以前的史传,都是以事件为中心来展开叙述的记事之作,而且都不够系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等都是如此。而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叙述历史的模式,这就是被后世所称道的“纪传体”。《史记》一共分为五体: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体都是以人物为主的,所以后世称之为“纪传体”。司马迁以后,班固修《汉书》,沿用了纪、传、表、书四体,只是把《史记》的“书”改成了“志”。《汉书》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再沿用世家一体,但是就总体而言,它较为地全面地继承了司马迁叙述历史的模式。后世史家继起修史,从《史记》到《清史稿》,一共有二十六部,洋洋大观,号为全史。二十六史的总篇幅超过四千卷,形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道长城。

我们知道,纪传体被后世尊为正史,正史的“正”有正宗、正统的意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同时也跟它的内容和叙述历史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史传“藉史以传人”都是以事为中心,人物是事件的附庸。而到了《史记》,一变而为“藉人以明史”,以无数个人之传记集合成一史,以人为中心。这样一来,人物就替代事件占据了历史叙述的中心地位,这使得《史记》更加符合历史学的定义,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参与历史、推动历史的主体。

2《史记》是一部社会史

《史记》以前的史传,它们记述的主要是一些重要的事件,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等国家大事。司马迁创作《史记》,极大地拓展了叙述历史的范围。《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各体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五体之间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衡量,《史记》的容量都是非常可观的。

首先,从纵的方面来看,《史记》的时间跨度,从黄帝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一共有2000多年,说得更具体一点,大约是2300年的历史。2300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时间,应该是在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从征和二年到2018年,大约是2100年。也就是说,《史记》记载的历史,比《史记》完成以后一直到今天还要长一些。这是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它的叙事跨度非常之长。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从历史的共时性来看一下《史记》记载历史的范围。司马迁系统记录了五帝三代春秋战国秦汉这一段历史,《史记》五体之中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也是非常系统的。十二本纪从黄帝到太初,是一个纵的系统,是全书的纲领。其实世家、列传、书、表各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纵的系统,但各体之间,又包含着丰富的横向的联系,可以互相补充,有时甚至在同一篇里也包含着丰富的横向联系。比如《十二诸侯年表》,它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这一段历史。春秋时期有很多国家,比较重要的如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等,上面还有周王室。有关国家的历史,《史记》都有专门的记载,如《周本纪》《秦本纪》《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各篇,分别叙述各国之事。“并时”就是同时,指同一个时间;“异世”就是不同的世代。那么,“并时异世”合起来就是“同一时间而世代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因为当时诸侯各国之间都各自为政,他们有自己记录历史的系统。举个例子来说,齐桓公的元年,周朝是哪个天子在位,是在位的第几年?鲁、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各国呢,分别是哪一位国君的哪一年呢?历史事件之间横向的线索往往不易釐清。司马迁为了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所以作了一篇《十二诸侯年表》。在这篇《年表》里面,既有纵向的梳理和叙述,同时也揭示各国之间在共时性方面的关联,即横向的联系。《史记》在本纪、书、世家、列传之外,又作十表,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记载的范围,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揭示各种人事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叙述历史的长度和宽度,看出它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也反映出《史记》结构的精细严密。

总之,《史记》是一部社会史,它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前面说过,《史记》以前的史传都是所谓的政治史,偏于政治一隅,主要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大事。司马迁写《史记》,视野更加开阔,记载了更多的历史内容。《史记》不仅写军国大事,还系统记载了天文、地理、礼乐、律历、祭祀、哲学、文学、医学、农业、水利、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有人说《史记》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学巨著,其中的材料包罗万象,它极大地拓展了史书的叙述范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3《史记》是一部世界史

《史记》的记述格局和规模非常宏大,记载了许多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体的历史。同时,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司马迁是有世界眼光的。《史记》有《匈奴列传》《大宛列传》《朝鲜列传》等写到外国历史的传记,初略地统计一下可以知道,这些记载牵涉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相关历史,涉及到许多人和事。比如说阿富汗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西亚伊朗、伊拉克,南亚印度,东北亚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这些记载对于世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和中国,除中国外,其他三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记载都中断了。比如古巴比伦,它地处现在的伊拉克,但是,古巴比伦的历史早已堙没在大漠之中,作为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与今天的伊拉克除了地理位置相同以外,没有太多的联系。再比如说古印度,古印度历史记述开始的时间与《史记》差不多,但是古印度的文明历史也已经烟消云散。古代印度文明、古印度文化的一些相关材料一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因为发现的地方叫哈拉巴,所以又称为哈拉巴文明。古印度的文字现在没有办法识读,人们无法了解那早已远去的历史。古埃及的历史非常早,甚至比中国还要悠久,但是古埃及的文明也中断了,现在埃及留给世人的是一些神秘的金字塔,还有一些同样神秘、迄今无法识读的文字,古埃及的文明也许将永远成为历史之谜。只有中国,文字从甲骨、金文、篆文、隶书、楷书一路发展演化,文化不断发展积累,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浩如烟海,总字数超过10亿,包含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规范的历史记载络绎不绝,给后人留下了翔实系统的记录。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司马迁的《史记》成书在2000多年以前,而这一段历史在当时世界范围之内,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历史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说:人类想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就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而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离不开《史记》。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把《史记》看作是半部世界史。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史记》其实可以当作世界史来读。因为《史记》是一部通史,所谓“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通乎时”,在时间上前后贯通,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代,跨越2000多年。还有一个“通”是“通诸地”,作者在写历史时,把自己所知道的当时世界上的人和事都写到自己的著作里面了。就此点而言,说《史记》是一部世界史,它确实当之无愧。

4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我想结合南图阅读节这次活动的主题简单地讲一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笼统地说,这三句话都是目的。如果细分的话,这三句话当中,前两句应该是方法、手段,他是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人之变”来“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的“天”,依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天道。这个天道,既指自然之道,也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司马迁想要通过自己的叙述找出历史的规律性,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臧否人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史记》写作目的,这固然不错。但我觉得,另外有两句话与司马迁的著书目的也是有关系的。如果说到司马迁作史更具体的目的,应该是“述往事,思来者”。就是说他叙述往事、叙述历史目的是要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探讨政治的盛衰成败、人事的得失,还要对人对事作出自己的评判。简而言之,他有一种现实的考虑在里面,或者说,他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服务于政治。《史记》最后一篇文章是《太史公自序》,在《自序》中,司马遷引述了父亲司马谈的学术论文《论六家要指》,文章叙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一些政治主张、学派的发展流变,以及各家学说的长短得失。司马谈此文,不仅是对六家学术的总结,也揭示了《史记》写作的目的。他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他认为所谓的六家、所谓的诸子百家,其实都是致力于政治的,都是希望通过宣扬自己的学说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这才是诸子百家著书的目的,而这恰恰也是《史记》著书的终极目标。在《自序》中,司马迁与壶遂不厌其烦地讨论孔子与《春秋》的事情,讨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他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要通过叙述历史,稽考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褒贬人事,探讨成败得失,示人趋避,也即是以史为鉴,让政治家知道怎么去治理国家,让每一个人知道如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处理所有人事关系。我觉得这也是司马迁夫子自道。高步瀛先生认为《史记》和诸子书一样,也是为了探求治国之道,给政治提供借鉴,这话是有道理的,《史记》确实具有诸子的性质。因此可以说《史记》是一部有灵魂的著作。

5《史记》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典籍

记得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不得已在中国的典籍里面只能保留一部,那么我们应该保留哪一部呢?当然,他的结论,我不讲,各位也能猜到,他认为是《史记》。他的话可能有一点绝对化,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太初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不仅跨越五帝、夏殷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同时,它离我们也太久远了,司马迁写历史的时候所看到的文献,绝大多数已经亡佚,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大家只要去翻一翻《汉书·艺文志》就可以知道,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那些书,绝大部分都已散佚了,我们想要了解从黄帝到汉代的历史,最重要的书就是《史记》。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前些年有一个非常轰动的考古事件:雍城考古。大家想去找秦国祖先的墓,开始的时候是按照《史记》的记载去找,但进行得并不顺利;又转到别的地方去找,结果更加没有头绪;最后还是按照《史记》的提示,才终于找到了。这件事,证明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甲骨文的发现、大量的金文和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的发现都证明了《史记》不愧是一部实录,是值得信赖的。

总而言之,如果把《史记》比作一座长城的话,《史记》以他的长度、宽度、深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赵生群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收稿日期:2017-04-19 编校:陈安琪)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太史公剽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