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运用“隐形信息”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29毛庆艳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9期
关键词:隐形文本教材

毛庆艳

故事文本教学是译林版《英语》教材(下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和Cartoon time板块都包含着一个小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幽默风趣,富有很强的情境性和交际性。《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与方法。改版后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更加强调语言的应用性,也更加具有人文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故事文本时,存在着“舍本求末”的教学误区。

一、英语故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缺少故事阅读的趣味性

故事教学就是以故事为载体,利用学生对故事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故事、阅读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会话交际等能力。而目前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过于片面强调单词的读音和句型的操练,忽视了英语故事文本内容的内涵,缺少故事阅读的趣味性。

(二)师生互动僵化,缺乏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教师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其他学生或是做“观众”,或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个同学的答句。学生被“增鸭式”地灌入知识,缺乏自主思维的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长此以往,只能使课堂气氛越来越僵化,学生的语言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训练。

(三)教学内容孤立,缺乏知识层面的衔接性

部分英语教师只为教学故事文本而教,甚至脱离故事文本,“喧宾夺主”地引入其他拓展类的小文本,而忽视了故事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内涵。如果学生在课前已经读过故事文本,甚至耳熟能详,那么,在课堂上故事文本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低下。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故事中的“隐形信息”,即故事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甚至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想象力,积极实践,寻找故事阅读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隐形”信息在英语故事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一)捕捉故事文本的“隐形”背景信息,展现故事趣味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情境性和交际性很强,每个故事的发生总是会依托一定的背景。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充分研究教材,及时捕捉可能会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信息。利用隐藏在故事中的“隐形”背景信息,全面展现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案例1】三年级上册Unit 2 I’m Liu 中 Story time板块的对话如下(见图1):

图1

Mike是一名新生。通过Mike和几位同学的对话,再现了第一单元中出现过的打招呼的交际用语。他在新班级认识的同学不多,所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句型“A re you...?”。但是在第一单元中,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所以,为了增加学生学习故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寻找故事中的“隐形”背景信息。笔者设计对话如下:

T:Boys and girls,let’s watch the cartoon,and have a think:who is new?(谁是新来的?)

S1:Mike.

S2:Liu Tao.

T:How do you know?

(部分学生思考后再次确认:Mike。)

S3:因为他问了别人两句话:Are you Su Hai?Are you Wang Bing?

T:Why?(多媒体出示 Tips:当我们想猜测别人的姓名时,可以问:Are you...?)

How does Mike answer?

(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去寻找答句:Yes,I am./No,I’m not.)

笔者通过提问“Who is new?”“How do you know?”这两个问题打破常规,没有通过机械式的听读,引入新句型。而是用两个充满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继而展开新授句型的学习和操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通过阅读,发现文本中许多想象不到的答案。学生深入阅读,自然也就意会了新句型的意义,无需教师再过多地讲授。

(二)捕捉故事文本中的“隐形”语言信息,理解故事生动性

1.通过捕捉故事文本插图,获取“隐形”信息

译林版《英语》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歌曲,主动实践,大胆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总结能力。

【案例2】三年级下册Unit 8 We’re twins一课中 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见图2)。

图2

这个故事以对话形式展开,讲述了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亲属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故事中首次出现了新人物,苏海的双胞胎妹妹苏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分清苏海和苏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设计的教学对话如下:T:(出示苏海和苏阳的头像图)

Look at the pictures.Can you tell me,who is Su Hai?Who is Su Yang?

S1:She is Su Yang.She is Su Hai.(分别指着两幅图。)

T:How do you know?Talk in groups.

(学生再次阅读,并讨论后得出结论:苏阳的发饰是两个圆球,苏海的发饰是蝴蝶结。)

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也很自豪。教师看似不经意,甚至是“求教”式的问题,却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欲望。从而也为接下来的有兴趣地学习、表演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制作任务头饰时,特意强调了这一点。这也说明,正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巧妙捕捉关键性的“隐形”信息,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地理解故事文本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单词、句型的拼读。

2.通过捕捉故事文本中人物对话内容,推测“隐形”信息

通过了解对话的背景信息,可以使教材中的对话更加易于被理解。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捕捉人物语言对话中的关键信息,推测潜在的“隐形”信息,即对话发生的背景。有助于凸显人物对话的合理性,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对话的趣味性。

【案例3】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一课的话题是谈论周末活动。按照寻常的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先找出人物,再找出与人物对应的活动词组。边找词组边学习新单词和新句型。学生习惯了这样的“老套路”,新奇感自然是没有了,阅读的兴趣也就大大减少。他们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下,大多数学生圈出的是词组。而对于朗读全篇对话更是意兴阑珊。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对话:

T:Does Mike often visit his parents?

S1:No,he doesn’t.

T:Why?

S2:Because they live in the UK.

T:What about Mike?

S2:He lives in China.

T:So how do they connect?

Ss:They chat on the Internet.

T: Maybe on the QQ,maybe...

S3:MSN,e-mail,er,微信。

T:Great!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本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却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说、想读的欲望。及时地通过捕捉、推测得知了对话中所隐藏的信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显得更加真实、有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几位人物的只言片语,捕捉到许多“恍然大悟”后的惊喜,阅读兴趣及效果十分显著。

(三)捕捉故事文本中的“隐形”因果信息,体现故事童趣性

1.捕捉前后单元之间的“隐形”因果信息,寻找知识联接点

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这些知识联接得越牢固,学生学习起来效果就越好(汪明帅,2011)。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特点在于,教材与教材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且内容上承前启后,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十分严谨的知识结构框架。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捕捉、挖掘教材中知识结构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有对知识结构间妙趣横生的整体的把握,明白英语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由此增加学习的兴趣。

【案例4】六年级上册Unit 8 Protect the Earth一课Cartoon time板块的内容如下:

图3

Unit 8 Protect the Earth一课的话题是保护地球,Cartoon time板块的内容则是Sam和他的几个小伙伴为了宣传这一主题,动手制作海报的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里面涉及的生词和新句型非常少,而且简单。学生在一起通过小组合作,第一遍读下来,就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所以,教师及时捕捉住本册教材第六单元Cartoon time板块与本次Cartoon time板块的内容联系,引导学生寻找信息:

T:What do they draw on the poster?

S1:Sam draws the Earth,some trees and flowers.

S2:Bobby draws some bananas.

S3:Billy draws a rubbish bin.

T:Why?Why does Bobby draw some bananas?

S4:Because he likes eating bananas.

T:Why does Billy draw a rubbish bin?

(教师相机出示Unit 6 rubbish bim time板块的部分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图4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重新组织了语言,最后得出答案,全班交流:

S1:Bobby throws the banana skin on the ground.

S2:Billy slips on the banana skin.

S3:Billy goes to the hospital.

T:Well done!

当教学过程过半,教学目标大部分已经实施。学生根据经验也会猜测到,接下来就是跟读录音,模仿朗读并表演。这个过程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能引起学生多大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设计并开展了一个似乎很有“挑战性”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有趣的资料,打开了思绪的大门,激发学生自发地进行言语交际。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可以真正地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思维活动中。

2.捕捉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的“隐形”因果信息,厘清知识建构层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教师要通读教材,不仅是注重本年级本册教材内容的横向联系,还要研究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间的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教材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重构。

【案例4】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一课的Story time板块,讲述了Miss Li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谈论未来梦想的故事:

图5

教师讲授到此环节时,可让学生边读故事文本,边试着总结归纳:What are their dreams?

学生经过多次的故事文本阅读训练后,自然很容易就找到答案,并进行表格汇总,全班交流反馈。但是,教师并没在此环节之后让教学过程“戛然而止”,而是设计了一个捕捉“隐形”信息的环节。

教师接下来可设计教学对话如下:

T:I have some pictures about Mike.Do you remember?

教师出示图片(图6内容为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图片7内容为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

T:Look at the pictures,what do you want to say?

S1:Mike has a toothache.

S2:Mike goes to see the dentist.

T:Does Mike often go to see the dentist?

S3:Yes!

T:Why? (指向图 7)Does Mike have a healthy diet?

Ss:No!

S4:He likes eating sweets,cakes and ice creams.

T:(带领学生总结)As we know,because Mike likes eating sweets,cakes and ice creams,he often has a toothache,So he goes to see the dentist.Mike wants to be a dentist because...

Ss:He wants to help the children.

T:Well done!

在提出了“Why does Mike want to be a dentist?”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所学的知识,捕捉他们知识层面间的信息差。“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学生亲自捕捉并经过主动思维得来的知识,才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适当地捕捉、挖掘“隐形信息”,既是对故事文本内容的补充,也是故事文本阅读教学的“调节剂”。学生在捕捉“隐形信息”的同时,也发挥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的语言学习过程,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并积累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小学英语故事文本中“隐形信息”的捕捉与运用,为小学英语故事文本的教学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隐形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隐形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