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2018-09-28陈洪

东方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老师

陈洪

新课标准给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进行激情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生動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中来。如《散步》一文的导入是我在有感情的配乐朗读中结束的,通过朗读,这篇课文温馨、甜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便营造出来了,有这样的氛围作铺垫,理解起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意便容易多了。

二、强化启发意识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重要的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不要直接宣讲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让他们探索“过程”,获得结论。这个引导就是启发。

启发就是在学生思维阻滞的地方给以疏导,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给以引领。既要不直接讲明该怎么办,又要能让学生领悟出该怎么办,这就需要高度的教学智慧。教师除把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机以外,还要注意启发时艺术地运用启发的方法。如,深和浅是相对的,所谓“深”,是问题较难,思维的工序多了几道;所谓“浅”,是问题相对容易,思维工序相对较少。学生遇到较深的问题不能解答,或者是思维程序较多,一时理不清思路,不知该怎么一步步展开,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这几道工序中引导他们解决一两道,于是就变成了一个相对较浅的问题,在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学生既学了思路,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三、运用阅读教学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如《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在对乌鸦上当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评价的意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既是对乌鸦上当原因的分析,也是对它的评价。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

四、采用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组织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自学探究中,我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从不过多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六、利用微课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互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起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还对培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起到了促进作用,让时下中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在引领学生共同梳理课文,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后,学生对于把握人类登上月球这一整个过程,还是表述不清,再加之文段短且多,不利于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尝试着用笔来画一张登月全程的示意图,并能据自己所画示意图作简要的解说。在这一教学环节后,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教师也准备了有关登月全过程的微课视频,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资料,对登月全过程作一个口头的跟踪报道。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利用微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分析为主,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一种动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达到“乐学”“爱学”。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老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