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分析以及对于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

2018-09-28邹阳

东方教育 2018年25期

邹阳

摘要: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对于他们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培养语言与写作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中鲁迅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这两个方面展开,对于鲁迅作品的最新调整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重新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初中语文教材;作品选录;作品解读

1 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鲁迅作品也贯彻了这两点,选取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中富涵人文精神的作品。接下来将对于最新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的选录情况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

图1.1 2017年前后人教版初中与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篇目的情况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从图1.1可以看出,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风筝》和《雪》被删除,同时作品的年级分布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以前的七下被移到了七上,《阿长与<山海经>》从原来的八上被移到了七下,《藤野先生》从之前的八下被移到了八上,《社戏》从开始的七下被移到了八下。

如何選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每一次调整,社会与大众都有会自己的解读与意见,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录要考虑到作品的适宜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便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这篇文章写出了一种童趣与幽默,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七上的孩子学习的,而且本文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儿童乐园,对于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生品味与学习的。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为长妈妈祈祷,是深含着他的爱的,是对生命的养育者的爱,也是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而对于七下的孩子而言,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年纪,学习并懂得这种爱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教会他们去爱人。在《藤野先生》中,鲁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性格和正直与高尚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的爱国思想以及与帝国主义斗争的战斗精神。对于八上的孩子而言,在他们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候,让孩子学习他人高尚的品格以及懂得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社戏》一文中,展现了一个轻松而舒展、沉静而柔和、和谐而充满情趣的境界,但同时也写出了鲁迅心灵世界的另外一个方面,一个紧张而压抑、焦躁而粗糙、被扭曲与受伤、充满了痛苦的灵魂,这一部分的理解对于之前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存在困难的。但此文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适合学生赏析并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这三篇文章是符合课程标准的,此次调整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在对鲁迅的哪些作品应该选编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着眼于鲁迅作品的自身特点,选取一些最能够代表鲁迅思想的作品;第二,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各个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初中阶段可以多选取一些相对明朗的文字,比如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的文字,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特点,来选取篇目;最后要考虑到社会背景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仔细思考初中语文教材应该选编哪些鲁迅作品,鲁迅不同的作品应该适合哪一个年级的学习,同时还要考虑作品是否契合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选录鲁迅作品是十分谨慎与仔细的工作,是要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调查的结论之上的。在关注鲁迅文章的选录上,大众也应该要从中学语文教育本身和教学实际出发,而不只是纠结于数量上的变化。

2 对于教材中鲁迅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

其实现在导致中学生与鲁迅的疏离,学生害怕周树人,是有更加复杂、深刻的原因的。关于鲁迅的作品,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讲解方法就是一味的灌输学生,把他们束缚在了一个固定的模板化思维当中。教育专家洪劬颉说,很多教师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太深,文中一些常识性的观点甚至会被“矫枉过正”。这是源于解放后学术界对于鲁迅一直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一听到是鲁迅的文章就会下意识地觉得难。洪劬颉主张在教学中要从作品出发,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走下神坛的周树人,而不是一味的拿教参做模板。

举个例子,《祝福》中对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有这样一段,“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教参通常的解读是,这对联上的字象征了鲁四老爷封建卫道士的形象,而洪劬颉则认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句话并不能如此简单的理解,教参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刻板的课堂解读,导致了鲁迅在中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如何对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做一个全新的解读,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而且很有必要的事情。要解读好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要研读课程标准。2017年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作者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习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中,能够更好的表情达意。“实践性”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充分的练习。对课程标准进行研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解读教材。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鲁迅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鲁迅。有人说,鲁迅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现在的学生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李白杜甫更是遥远,我们的课本中也总有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长河中闪耀的存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符号。王国维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鲁迅则代表了这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学习鲁迅作品,认识鲁迅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除了教好课本中的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部编本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倡导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温儒敏教授说:“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他说:“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大增,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所以学鲁迅的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三,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鲁迅的文章内容是很深邃、隽永的,需要细细去思考体会。有些内容不是一两个解释就可以准确把握的,会有多种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先下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多思考,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作品是伴人成长的,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已经为人父母,鲁迅的作品早已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成为了一个无法磨灭的特殊符号。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重看鲁迅的文章,都会收获新的东西,对文章也会有新的解读。鲁迅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性在于他的作品能够与每个时代的现实状况有所相通,这也是鲁迅的文章能够陪伴一代代学生成长而不被淘汰的原因所在。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鲁迅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还能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都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金立群.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7):4-5.

[2]钱理群,王富仁,孙绍振.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2010.